第七章倾听是一种慈悲,一种修行
第三辑
做慈悲的人,点亮心灯的善缘
凡世中熙攘纷争,做人要慈悲大爱:发自内心地关怀别人,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温和宽容地对待一切。慈悲之光胜过千言万语,它能点亮众生内心深处的心灯,使心灵之间的间隔与怨恨顿时消失于无形。心怀慈悲,正念正行,淡然而无畏,慈悲而祥和,无往而不胜。
第七章倾听是一种慈悲,一种修行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呼吸,无论身体还是心灵。
当你倾听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分享他内心情感的时候,你就给彼此的心灵都注入新鲜的氧气。
口吐莲花,不如细细聆听。
在倾听过程中抱以同情和关注,你就是一个慈悲的付出者,你也将因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给爱人耳朵,用心倾听
妻子忙碌了一天,拖着沉重的身子,一脸疲倦地回到家里,她看起来有些心烦意乱,她渴望同丈夫交流:“亲爱的,这份工作真是累人,眼下我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的私人时间少得可怜!”
丈夫一边看电视,一边心不在焉地答应着:“嗯!”
妻子还在不停地和丈夫说话:“不过,我很喜欢这份工作。问题在于,老板对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我在短时间内改变一切!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努力一段时间,熟悉了这份工作之后,到时候就不会这么累了。”
丈夫还在看电视,默不作声。
妻子看着丈夫,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对了,我今天太忙了,居然忘记了给母亲打电话!她前段时间身体有点不舒服,我想给她打电话,问问她好些没有。但是现在这么晚了,估计她已经睡下了吧?”
丈夫似乎有些不耐烦,说道:“真是的,你也太操心了!”
妻子有些火了:“你是块木头呀,你能不能关心我一下呀,你是不是烦我了?”
丈夫一听,也不相让,说:“我工作很累,回到家你还这么唠叨,一点都不知道体谅我。”
妻子更生气了:“连话都不说算什么夫妻,不想一起过就别过了。”
于是,两人开始争吵起来。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经常可以见到:在办公室紧张地工作了一天,回家后还听到爱人滔滔不绝地在耳边讲述他(她)在工作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这时候,勉强听下去会让自己觉得很心烦,而失去耐心又会导致争吵,甚至影响夫妻感情。忽视了倾听也就阻碍了沟通,这在婚姻里是最要不得的。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如果高兴,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分享;如果悲伤,希望有人来问候:“你怎么啦?遇到什么不好的事?”爱人之间最重要的责任并不是让对方吃饱穿暖,不饿着、不冻着,而是让对方的心灵感觉安全和温暖。这并不需要我们做很多,倾听是最好的方式。
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遇到什么高兴或烦恼的事后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希望能和爱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渴望得到爱人给予的首肯和评价,理解和支持。在不少人认为,和爱人倾诉,交流感情,谈论诸事,是一种彼此信任、亲密无间的表现。而倾听,就是分担彼此的脆弱和痛苦,就是彼此关爱,相濡以沫。
因此,我们要学会“借”给爱人一双耳朵,细细地倾听爱人一天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都是一件令对方感觉舒服的事情,也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被重视、被关爱的幸福感。爱人会为此心存感激,他(她)会感觉到两人的距离拉近了,有一种心贴心的温暖,一种手拉手的踏实,夫妻感情更深厚。
刘珊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她和丈夫结婚六年了依然还甜甜蜜蜜如同新婚夫妇一般,这真是让人羡慕,于是朋友们纷纷向刘珊询问婚姻保鲜的秘诀。刘珊说,“我哪里有什么秘诀呢?我们之间只是多了一个约定。”
朋友们好奇地问:“约定?不会是财产划分吧。”
“不是,”刘珊笑着摇摇头说,“刚结婚时,我老是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不想听他说什么。后来,等他真的不再说什么时,我一个人再说话也就没有意思了。下班回到家,两人你看你的杂志,我玩我的游戏,就像陌生人一样,各干各的,互不干扰,当时觉得婚姻生活太没有意思了。”
“后来,”刘珊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觉得婚姻不应该是这样的,于是便有了一个约定,即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留出半小时和对方说一下自己当天经历的一些事情,自己的想法。这些年里,我倾听他的,他倾听我的,我们对彼此更加了解,不仅很少出现矛盾,而且感情越来越深厚。”
诉说和倾听,是彼此的需要和被需要,是彼此在对方心里都不能或缺。为此,我们不妨定一个“沟通日”,约定每周,或者每月有一两次固定的沟通时间。到时把所有的牵绊都斩断,把杂事都放下,给爱人耳朵,心平气和地交流彼此的快乐、烦恼、情绪、工作、生活等等,这样的交流至关重要。
事实上,倾听爱人不仅给爱人提供了倾诉机会,而且也是自己的一种宝贵资产。因为聆听才能了解,随着真诚实意的倾听,爱人的世界就此朝你敞开,他(她)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心理活动、私人秘密等你都了如指掌,这是一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境界,如此婚姻中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当然,倾听是倾“心”地听,而不是只用耳朵不用心。只有当你用心听的时候,对方才能敞开心扉,说出真正想说的话。“你怎么这么懒?”“你这个酒鬼,离开了酒,你就活不了吧?”这些话的主人可能是不满你的“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的不屑态度;如果你用心听,他(她)要说的可能就是:“我太累了,你能不能帮帮我?”“你老这样喝酒,我担心你的身体。”
另外,爱人在倾诉时只是想表达一下一天的感受,体验舒适和亲密的感觉,不一定需要答案。这时候,千万不要直接打断对方,或者迫不及待地下判断或评价,也不要急着针对爱人的问题和困惑开始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不是在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反而是在惹恼对方。最好的办法是,耐心地听完爱人的叙述,等对方情绪稳定后,再帮他(她)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你遇到高兴的事情,或者当你在工作或是人际关系中受挫时,你在第一时间最想告诉谁?你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再去问你的爱人。如果你们的答案分别是对方,那么请好好珍惜这一份爱。如果你们的答案曾经是对方,那么就要好好想想,你们为什么失去了彼此诉说和倾听的机会。
做好孩子的听众
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是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渴望诉说时,父母们却总是忙着做其他的事情,心不在焉,稍不如意就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而不去了解其中的缘由。
殊不知,父母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性格孤僻、不擅长与人交流、没有主见等问题。一份调查显示:80豫的儿童心理问题和家庭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一直在向大人靠近,他们开始独立地思考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对大人世界的事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孩子主动和父母谈到自己的事情,是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解答和安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这时,父母如果拒绝倾听孩子,忽略或压制孩子的想法,无疑会挫伤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孩子会有严重的失落感和缺乏交流的压抑感,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害怕被拒绝、被批判和嘲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沉默寡言,身心变得不健康。而当孩子把自己的话埋藏在心里时,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以致双方互不信任,产生对抗情绪,沟通困难。
要想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身为父母者就要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做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不会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机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陪伴,也需要指导,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孩子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它不仅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同情和爱护,而且也是一种与人为善、慈悲为怀的做人态度。当父母愿意做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够耐心倾听他们的话语,了解他们的意见或问题,在通往孩子的心灵之路上就建起了一座爱的桥梁。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就曾这样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重,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后是在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那么,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听众呢?
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
身为忙碌奔波的都市人,我们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或者应付不完的事情。但是,当孩子主动和你表达自己对某个人或每件事的想法和观点时,无论你手头在忙什么,最好停下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告诉孩子:“我很想了解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然后耐心地倾听孩子吧。
当然,如果你当时确实没有时间,你可以说:“我必须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完,但是我们可以聊上15分钟。”你也可以和孩子约一个时间,下次再谈,比如这样说:“我现在很忙,但是我们可以在你睡觉前好好谈谈。”最重要的是你要做出某种暗示,你对孩子很关心,认可孩子的感情。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一名记者一天访问一个5岁小男孩,问他:“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呀?”小男孩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记者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高空,可是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男孩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乘客绑好安全带,然后我带上降落伞跳出去。”
听到这里,周围的大人们纷纷大笑起来。男孩听了似乎很委屈,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记者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问他“为什么你要这么做?”男孩说:“我穿上降落伞不是去逃命,而是去找一架油多的飞机,让它把多余的油给我们的飞机加上。这样,大家就得救了。我还要回来!”
这位记者鼓励小男孩把话说完,了解到了小男孩内心真挚的想法,这就是“听的艺术”。听孩子的话不能只听一半,而要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千万不要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主观地做出判断,以免误解孩子,错怪孩子。这个故事,父母应常常拿出来扪心自问:“今天,我听完孩子的话了吗?”
听懂孩子的“潜台词”
由于语言能力有限,也许是出于自卑的需要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并不总是把他们的想法或需求表述得清清楚楚,直截了当,他们也许会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向父母暗示。因此,父母在倾听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孩子没有明说出来的事情,学会听懂孩子的“潜台词”,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才能促使你和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