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1949年这个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 - 本色朱德 - 余玮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本色朱德 >

第27章1949年这个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

他看见墙角里那双补了又补的棉鞋,便问警卫员:“还可以穿,怎么丢了呢?”警卫员告诉他,后勤供给部门考虑到北平天气还相当冷,每人补发了一双棉军鞋。朱德一听,说:“我的这双鞋虽然破了点,可补一补仍然可以穿嘛!你把这双新鞋退回去吧,我们的战士在前方打仗,他们比我更需要新鞋!”就这样,朱德穿着打了补丁的棉鞋踏上了进京大道。

1949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此时严寒尚未褪尽,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却已春意盎然。汇集在这里的中共几大领袖毛泽东、朱德等,开始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描绘蓝图。

1月31日,北平正式宣布和平解放。前一天,朱德和任弼时前往石家庄机场迎接苏联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化名安德列耶夫)秘密访问西柏坡。飞机徐徐降落,朱德等迎了上去,翻译师哲介绍道:“这位是我们的朱德总司令!”

“中国革命的大英雄、中国红军的大将军、中国人民的传奇式的领袖,您比我印象中的形象结实多了。我代表斯大林同志和苏联同志向您问候!”米高扬的见面问候被师哲翻译成中文,竟是一大串的赞美词。

“谢谢你们!我代表毛泽东同志和其他中国同志欢迎您的到来!”双方紧紧拥抱。米高扬仔细端详朱德,说:“您的头颅是高贵的。听说蒋介石先生要出100万大洋买下您的头颅,这是真的吗?”朱德和任弼时都笑了。

车到西柏坡,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早已在一棵大树下等候。曾驻共产国际的任弼时介绍道:“中间那位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苏联,报纸上称‘朱毛’,现在‘朱’和‘毛’都在这里。”……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期间,朱德全程相陪,并专门与米高扬作了交谈。米高扬说:“无法想象,您这位护国名将和苏联秘密军事基地训练出来的将军,生活却如此平常。”朱德说:“这里没有你们元帅的指挥部,也没有漂亮的军服和马靴,这就是中国革命者的特点。”随后,朱德向米高扬介绍了中国革命的形势。为了顺利实现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共中央于3月5日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言

这天下午3时,与会委员陆续走进会场,小礼堂坐得满满当当。

3点30分,周恩来宣布七届二中全会开幕,并报告了到会人数及会议程序。接着便是毛泽东作重要报告。他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讲道:“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以后,国民党军的主力已被消灭……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农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农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一天的会议,一直到下午7点结束,然后聚餐。晚上看苏联无声影片。

第二天,朱德作了大会发言,指出:“过去从城市到农村是个大转变,现在从农村转到城市又是个大转变。我们的工作要适应这个大转变。军队要由战斗队逐步转变成工作队,这也是个大转变。我们的部队是一个学校,这个学校要培养出会做事的人。将来管理生产,搞生产建设,也要靠他们。今后我们进了城市,取得全国政权,就有了自己的国家,就要搞好国防。”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要把这样的国家建设好,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的科学知识不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凡骄傲者都是幼稚的人。”

往后几天,几乎每天都是下午3点至7点开会,每次会议都有五六个人发言。

这个会跟以往一些会议有所不同,会议气氛显得很轻松。与会人员不论是在会场内,还是在柏树坡前的院子里,不论是跟五大书记交谈,还是相互间聊闲话,都掩饰不住他们的兴奋心情。在会议的空隙,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即将进驻北平的事,建立新中国的事,讨论如何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国家。

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的第十天,即3月23日清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启程向北平迁移。

前两天,从北平调来200多辆汽车,这是第四野战军缴获的部分战利品。西柏坡这里,还真找不到这么大一个停车场地。不是没地皮,是没有这么大的闲场地。

不过办法还是有的,搬家指挥部早想好了。3月里,滹沱河里不发水,那宽宽的河滩里,有成千上万的车也放得下。不过不顺道儿,还隔着块广阔的稻田,没有一条道儿可以开得过去,虽有宽敞的场地,却不方便使用。从西柏坡往东不远处有条郭苏河,河虽小些,但那河滩里放数百上千辆汽车,还是绰绰有余的。而且这里正是进京要路过的大道,于是指挥部便让把车停在了这里。汽车停了长长的一溜,从这头到那头,差不多有三里长,挺壮观的。此地百姓,谁一下见过这么多的汽车!抗战期间,没看见八路军开过一辆车。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猜测:“不知这要拉什么?”

中央机关的人早已忙活起来,整理文件、图书,装箱或打捆儿。借老乡的东西全部送还,坏了的赔偿新的。房漏的补房,窗坏的修窗。院里扫净,缸里挑满水。还成立一个善后工作处,由秘书处处长曾三、供给部部长邓典桃两人负责,工作人员有苏培良、崔维德等八九人,一家家负责检查……

要进京的人,每人领到一套美制卡其布军装、一个背包、一双新鞋、一条毛巾,还有两筒美制牛肉罐头。这天,朱德准备要离开了,但他又回到屋里。他看见墙角里那双补了又补的棉鞋,便问警卫员:“还可以穿,怎么丢了呢?”警卫员告诉他,后勤供给部门考虑到北平天气还相当冷,每人补发了一双棉军鞋。朱德一听,说:“我的这双鞋虽然破了点,可补一补仍然可以穿嘛!你把这双新鞋退回去吧,我们的战士在前方打仗,他们比我更需要新鞋!”就这样,朱德穿着打了补丁的棉鞋踏上了进京大道。

一切就绪,整装待发。车厢里装东西,东西上“装”人。除了干部,还有家属和个人的东西,所有的车上都装得满满当当。

到了22日的晚上,动身进京的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只等一声“出发”的号令了。周恩来这位总指挥,办事非常细致,最后他还亲自进行了一番检查,感到无一疏漏时,才返回来,又走进毛泽东的住处。正好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都在这里。本没有什么大事再研究,战争的和进京的大事都已研究好,并安排得滴水不漏,五位书记在离开西柏坡之前,只不过是最后一次碰面,说了些明天路上的事。

23日上午8点刚过,200多辆车的庞大车队,离开这个太行东麓的小山村,告别了西柏坡,陆续出发。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一个恋恋不舍的、告别与欢送的情景: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

康克清已在月初坐敞篷汽车先行到北平,准备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朱德向邻居等老乡说着告别话,老大娘的袖口直往脸上抹,扑簌簌的热泪沾湿衣襟。这时,村子里的小孩们四处乱跑又乱嚷:“解放军要进城哟,共产党要到北平啰……”

第一批出村的是11辆中小吉普,这是首长的车队。第一辆是带路的小吉普,第二至第十辆,分别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以及他们的家属。第二批出村的,是中央警卫处、中央机要室、解放军总部、军委一局、二局……这后面的车辆全是大卡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