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希望:失意人之第二灵魂
谈希望:失意人之第二灵魂
梁启超早年曾通过德富苏峰的作品翻译了歌德的十二条格言,并将其命名为《机埃的格言》,其中一条则是:“希望者,失意人之第二灵魂也”。想必他对这条名言情之所钟,后来《说希望》这一文中开头就用了这一句。古人严谨的批判精神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不论其热爱程度有多少,总是客观地去评判,梁启超固然喜爱这句名言,但还是对其中的不当之处提出了质疑。
在《说希望》中,紧接着名言之后,梁启超便提出了对其名言中主体的质疑,他认为希望不仅是失意人的灵魂,凡古今中外的圣贤豪杰、忠臣烈士、宗教家、政治家、冒险家之所以能震撼宇宙、创造世界,都是借此第二灵魂——希望,并提出了“希望者制造英雄之原料,而世界进化之导师也”的观点,这可谓此文的一个重要论点。
从历史看希望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梁启超把从野蛮人进化到文明人的过程作为引子,描述了动物只知饥饱无其他思想的生活状态,从而映射出蠕蠕然和动物没有区别,只知肉欲的野蛮人,而当它有了思想,知道除了肉欲之外,还有宗教道德、政治法律这些东西时,他便进而为文化之希望,当他的希望越大,他就会越来越有礼教,当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时候,整个社会便会成为一个有希望的礼仪之邦,想必那样的国度必然不会差。联想当时内外混乱的局面,民不聊生,人们前途暗淡,黑暗的统治者荒淫无度,我们就会感知到梁启超为何如此迫切地倡导希望的重要性,他是如何的渴望有一个充满着希望欣欣向荣的祖国啊。
此后梁启超便从人类异于野兽,文明异于野蛮,过渡到豪杰异于凡民,进入辩论的中心。其中提到了亚历山大不吝啬身外之物,却唯独始终心存希望,最终名垂青史;摩西始终心存希望最终脱离犹太人束缚,开辟了新天地;哥伦布在大臣嘲讽、葡国政府拒绝支持他的情况下,不忘初心,发现了新天地。华盛顿完备共和国,皆因心存美国独立之希望。这些西方国度的前代贤哲,皆因希望才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成为了异于凡人的伟人。
除却这些以外,梁启超为了让其论点更具说服力,还提及了我国古代史上的伟人。其中勾践之所以能以五千名的士兵把夫差困在甬东,只因他心存希望;申包胥虽是逋臣却可以击败吴寇,只因他一心念着保全楚国;范孟博因有澄清天下的大志向所以登车揽绳;方文正因为有天下己任的雄心,所以成了秀才。
借古人的例子,梁启超更加深刻地分析了希望对人所造成影响的原因,说是心有希望的人,不肯苟安于现在的地位,所以全力以赴地奔向茫茫无际的前途,以达到目的为归宿,而伟人成就的大小往往也是和希望的大小呈正相关的。
希望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作为正确的主观意识可以指导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可以改造世界,世界也是因有希望的人创造的,所以变得充满希望。这便是“希望者制造英雄之原料,而世界之进化之导师也”。梁启超除了用正面的典型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以外,还举了反例来增加其科学性。其中有信陵君的退隐封邑,项羽垓下悲歌,亚刺飞窜身锡兰,拿破仑之见幽蔑,他们都曾战功显赫,是叱咤一世的英雄,可在气索才尽、希望破灭之时,变得整日消极颓唐,唉声叹气,等待着死亡,前后判若两人。这让人联想到了生活腐化,整天混吃等死的庸碌小人,不禁让人叹息。于是我们在文中便得知,希望影响人的力量是伟大的,同时,“希望者制造英雄之原料,而世界之进化之导师也”这句话也得到反复论证。
希望的影响
梁启超除了对“希望者,失意人之第二灵魂”这句名言中的主体进行了辩论,还论述了希望之大小与否,希望大小对主体的影响如何,以及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关系,其中写了净饭太子其自身的尊贵身份,却去山里苦行。路得拒绝教皇的赏赐,甘愿受朝廷的审讯;加富尔隐居耕田。哥伦布弃游乡之乐,奋身远航。常人看到其中状况,皆表示不能理解,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心中怀有希望的人,往往注重的是长远利益和更大的收获,所以眼前的利益不过就像是蚊虻过耳罢了,不足以芥蒂于心。正所谓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殉权,哲人殉道。
每个人追求的希望虽然不一样,但他们都是为了希望而放弃所有的事,这样的人往往心胸宽广,致力于追求伟业,终成为一代大英雄。其中梁启超除了写个人之希望对其影响,还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去论辩,写了英国人因为希望拥有自由,虽然一贯不喜激进,仍然是为了抗争大宪章而纷扰了数世;法国人则希望民政和平,屡次革命,纷扰了数十年;美国人为了独立,在硝烟弹雨中,苦战八年,誓死反抗英国。如果是牺牲彼此的利益,从单个人来看,确是悲惨,但当这个希望是国民共同的,而且其伟大的目的在于未来,那么人们将会视其为牺牲。最后则是提到希望失望之间的关系,说是希望越大,其成就就越难,失望也就越大,并举出具体事例说明,说是就如乘船,在平静的江面乘船,容易扬帆而行,容易达到目的,可若是在巨浪滔天的江面上而行,则是艰难之极。若这个人是豪杰,他便能够不忘初心,他不会因为目前的艰难险阻而放弃自己已行经过的路,因为他内心的第二个世界不允许他如此。英雄是这样,一个伟大国民的希望也是如此。
希望对当下的意义
梁启超的辩论思路缜密、完整,不得不令人叹服,先是对这句话的失意人这个主体提出了质疑,再者是围绕这句名言的中心词——希望进行辩论,其中提及了希望的大小对主体的影响如何,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关系,《谈希望》这篇文章乍看所举事例甚多,令人眼花缭乱,思绪焦虑,实则乱中有理,可谓妙哉,不过更奇妙的则是结尾虽话锋突转,却毫无违和感。
鉴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状态,梁启超对孔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指出其思想是毒药,正是由于其思想,人们始终恋恋于过去,没有未来的观念,始终持保守心态,从无进取之雄心。下面的百姓整天追求盈利、衣食,全神于肉欲无异于猿人。上面的统治者则是整天叹息国家大事不可为,精神沮丧。人人都是绝望的人,而国家就成了绝望的国家。
就在此时,梁启超反问读者我国是否真是绝望的国家,之后肯定地确认我国并非绝望之国,转而叙之,我国旭日方东,曙光熊熊,我们正处于光明之中,我国黄河从地下流出,狂涛怒吼,气势可以横绝五洲,我国有穆王八骏,正等待着一触即发,向往着竞进,我国有四百多州,山河重重,广阔的天空,辽阔的大陆,郁葱的草原,任我们飞和跳。我们还在猜测着,谁是我国的英雄,希望着他会拯救我国于水火之中。是啊,当时的国家虽然是昏暗无比,可还是有希望的国民,他们各立于所欲立之地,那么,我国又怎么会郁郁而终呢?
就这样,梁启超在作了大量铺叙之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如此一来,更容易令人产生共鸣,是啊,连我这个不与他同处于一个时代的人,都知道了希望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