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译文学与一般文学:容纳外来文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翻译文学与一般文学:容纳外来文化

谈翻译文学与一般文学:容纳外来文化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在岁月中逐渐显现出滴水穿石的作用,积年累月下来,使得现今的社会与原来大相径庭。可是,在这些巨大且悠远的改变中,文化却始终一脉相承着,如流水一般,滋养万物生长。“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是出自《世俗智慧的艺术》中的一句话。由此可见,文化对整个人类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快。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遭受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使我们深深明白了对外学习的重要和迫切性。落后就要挨打,封闭国门就会落后,惨痛的历史使中国人深深铭记着这个道理。因此,梁启超在文学界发起革命时,着重指出翻译文学的重要性,翻译外来文学不仅是传播文化,更是让中国人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生活风俗和思想精神,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翻译文学的独特性

在一开始,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就是翻译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1995年的《书城杂志》曾探讨了两种观点,即“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和“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当时,主张“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占绝大多数。

然而,是不是翻译文学就只能依附于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呢?其实并不是,翻译文学具有自己独属的独立性。翻译文学是融入了译者的智慧,是译者的再创造,变成了原作者和译者共同打造的文学作品,已经脱离了原语言外壳,具有了独立与原语言文学的活动能力,因而具有一种独立性。因此,翻译文学具有世界文学的意义,使它可以自成体系,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

在这方面,梁启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梁启超对佛典的翻译文体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对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译作、译论进行了评论。梁启超总结翻译的经验教训,把目光对准翻译佛经文体,讨论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得失。平心而论,译品要达到完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翻译史上所标举的信、达、雅三原则,可谓深得要旨,然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并非易事,为此,梁启超提出“惟先信然后求达,先达然后求雅”的观点,他认为佛典翻译最首要的问题是忠实审慎,正所谓“译家之大患,莫过于羼杂主观的理想,潜易原著之精神”。基于这样的思考,梁启超在深入考察、探寻译学进步轨迹的同时,对历代翻译文体的演变及特征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和概括。

翻译文学与一般文学的区别

梁启超对“文化”的定义有独特看法。他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所谓“共业”,就是留在个人所属的社会,乃至全宇宙中发挥着作用的那部分业力,“共业”中有价值的部分就称为“文化”。人类本着自由意志开发出自己想要的价值,这些价值经过历史的累积,最终形成了文化系统。

翻译文学在内容上依赖于外国文学,在形式上又依赖于中国文学。它与外国文学主要是质的联系、内容的联系,与中国文学主要是文的联系、形式的联系。梁启超认为,就中国的一般文学来说,过于注重字辞,像中国的唐诗宋词,那种精巧美妙的文字游戏,反倒在文学意境上不够宽广宏大,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史诗。但是,中国的文学在描写上极重细节,通过人物神态以及周围事物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感情丰厚得含蓄而内敛,给人心灵以极大的冲击。

相比来说,由外国文学而来的翻译文学很大气,有宏大的框架,有很多的人物和极长的篇幅、曲折的情节,有着广阔的社会气象,充满了力量和信仰,如出海巨轮、飞天火箭。另外,在艺术手法上,中国文学注重取神,外来翻译文学注重取法。对于这点来说,中国文学更为高明,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意境悠长隽永。外来翻译文学有极为丰富的手法生成,在文章的布局构造上很有经验,通过手法来将读者带入整个故事之中。由此,翻译文学与一般文学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

如何容纳外来文化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成为“文化强国”的优质资源。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早在晚清时期,梁启超就提出“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而他据此提出的新文化思想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吸收和糅合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与民主自由等有益成分,在如今经济物质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广泛吸纳、融汇外来优秀文化,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如何很好地容纳外来文化呢?梁启超在前期和后期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心理态势上虽有所不同,但从整体来看,其中西文化观其实有着明显的前后一致性。具体而言,不论是在戊戌变法之前、流亡日本后,还是在游欧之后,他的文化立场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始终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主张在保持和发扬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去学习西方。

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很好地容纳外来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外来文化。如今,我们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知识交流能力也越来越强,很多的外来文学流传进来,形成一股翻译文学的潮流。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大量的翻译文学来了解外国的各种文化以及风情,我们要接受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会走向消亡。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而从古至今,我们就有着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如汉唐时期的佛教文化,宋、明时期的阿拉伯文化,都是外来文化。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其基本理论也是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现今,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仅要接受它的优秀部分,更要学会吸收消化,使之变成中国本土文化的有机成分,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由此可见,现今翻译文学在促进容纳外来文化方面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实,从梁启超所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已经开始积极地吸收、改进外来文化了,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富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