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佛法:兴衰之沿革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中国佛法:兴衰之沿革

谈中国佛法:兴衰之沿革

中国佛法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几千年来,经历了兴衰之循环更替,却一直沿袭至今,其中的奥妙,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在梁启超看来,历史上能成就一番大业的英雄豪杰,有宗教思想的人居多。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宗教当属佛教了。就连梁启超本人,也十分推崇佛法,并身体力行。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由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在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接触交融发展后,佛教逐渐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民族宗教之一,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梁启超在《说佛》一书中提到,佛法传入中国据说始于两汉时期,大概在公元纪元前后,佛法开始在民间流传。有史料记载显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其归来时身边还跟着一名从天竺随同回来的佛教教徒。当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时,当时的博士弟子还向朝中的大臣们传授佛教的经文。由此可见,早在汉代,佛法在我国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梁启超分析,早期传入的佛法主要是依附着我国传统封建的本土思想来发展的,目前,不够成熟。而后期在统治者和社会学者们的支持下,佛法开始融入了中国元素,成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佛法。

在梁启超谈起中国的佛法史时,也曾说过,中国的佛教史,是以道安时期为分水岭的。道安之前,佛教信徒皆保持着他们原本的封建迷信,他们对佛法的学习与信仰还是盲目的,他们不懂梵文,却仍旧在诵读着经文,抄写着各种佛教文献;道安之后,这种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来自天竺的佛学家越来越多,传教士的教学,使得国人们对佛法的崇敬有了更加模范的标本,他们组织了各种活动来宣扬佛法,信徒们具有极强的自制力、超凡的理解力与傲人的组织能力,使当时的人们的人格受到了佛法的感化,为他们的心灵找到了那么一片净土,佛教也因此兴盛起来。

中国佛法的空前飞速发展时期,是在社会及其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梁启超曾断言,佛法的正式确立,实则是在东晋。在此之后,中国佛法逐渐走向了成熟,为隋唐时期佛法攀上高峰奠定了基础。但到了唐代末期时,儒道融合,儒家学派的弟子们开始攻击佛教信徒,并强烈抨击佛法,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剽窃了佛教的理念后开始自立门户,冠以自己的名号。

当时国内盛传儒法,佛教的人才也因此缺失,这使得佛法的发展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并开始逐步衰落下来。到了宋朝时,佛法中的世俗化倾向开始加深,与其他思想派别合流,并产生了当时的宋明理学,佛法发展开始走下坡路了。梁启超对这种现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宋朝之前佛法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洗涤心灵的精神食粮,但到了宋朝,人们对佛教信仰却具有了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色彩,这也使得宋朝之后的佛法逐渐被平民化。

到了明清时期,佛法的发展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尽管其仍旧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但此时它的性质只是我国汉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积淀,在宗教和学术方面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发展,名存实亡。加上当时的统治阶层大都提倡以佛教作为对国民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禁锢了国民的思想,因此佛教不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反而变得愈来愈衰落。

梁启超认为,佛教是一个以人为本、使他人心灵得到拯救的宗教,我国的佛教更是具有一种积极入世、觉悟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佛法文化能够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兴衰变革仍沿袭至今的根本原因。据他分析,佛教发展在趋于衰落之后,便从哲学和政治斗争中走出,转而进入社会与当时民间的一些信仰水乳交融,使得民间信仰在其影响下条理化起来。正因为如此,中国佛教成为民族大众心理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佛法的发展不仅在时代更替间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在地区上也大不相同。梁启超作为我国的佛学大师,曾经这样评价过佛法的发展历程:佛教的发达,是在南北方同时进行的,但两者间的性质却又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南方崇信佛法的人大多都是对其理解甚多并强烈喜爱的,而在北方,人们大多都是因为封建迷信才开始传播佛法的。一样的佛法,在南方则是一种社会思潮,在北方却是在帝王势力压迫下封建迷信的象征。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方人开始自由研讨佛法的奥妙,从而增长知识拓宽眼界;北方人却只是在盲目地跟从着佛法的脚步,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膜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传播方式,都大大推动了佛法在国内范围内的传播,使其在社会上流传发展和壮大。

根据梁启超提出的观点,讨论佛法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应该跳出佛法发展的局限,考察佛法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佛法教育只有表现出佛法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取得成功。学者们谈论佛法的问题,最先应该思考的应该是其基本特征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思考怎样才能在保证“契理”的前提下,配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机遇。

纵观古今,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佛法的发展可谓是历经艰辛坎坷。从最初不被理解的批判,到后来的局部地区的盲目崇拜,再到最后佛法被众人吸收并在各地的发展与繁荣,其中体现的,不正是佛法自身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吗?梁启超在《说佛》一书中说过,这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正是佛法在兴衰的不断更替中得以沿袭下来的缘由。那么,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又是什么呢?在梁启超看来,深深植根于其中的莫过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在社会的发展中,传统文化拉动着佛法的发展,使得深受其熏陶的国民们也开始崇敬起佛法来。只要传统文化不灭,佛法的发展道路就不会停止。

虽说佛法经历了如此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但直至如今,其仍旧兴盛不衰。其中的奥秘,梁启超只劝诫后世人要在社会文学之风里慢慢领略。刚酿好的酒,只有在经历过了时间的沉淀后,方能散发出醇厚馥郁的浓香。佛法也是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历经风霜却仍旧顽强生存,最后保留下来的,都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精髓,值得后世人用一生的时间去钻研欣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