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圣人:见满街都是“圣人”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圣人:见满街都是“圣人”

谈圣人:见满街都是“圣人”

梁启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的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用古话来说就是“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讲求的是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这个词在传统印象中是一个完美的人,达到的是尽善尽美的状态。但后来的诸子百家还有从古至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学派认定的圣人,这些人都对自己学派或者宗教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他们是被当时的人推举出来的,但是也都是受到了后世公认。

纵观历史,在古代先秦时期,“圣人”一词其实并非儒家专有。所谓“圣人”,在古代有着非常的道德要求的,这从“圣”字的繁体字就能看得出来。字上左有“耳”旁来表示圣人首先要有耳朵去“闻道”,以达到“通见天地之正理”的目的;上右边为“口”表以宣教正化于众;下为“王”要求圣人同时也要具有身为君王一般的能够作为典范一般的德行教化。这么总结之后,“耳顺之谓圣”。

所以在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以及后世中有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者就能被称“圣人”。诸子百家的书籍中经常出现对于“圣人”的界定,而且有的宗教会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圣人。但也有的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圣人。当然国外也不缺乏圣人,各大教派中都有圣人。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圣人的概念融入他们的信仰。

梁启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善于分利于民。如果圣人不能分利于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样了。假使自己总是贪而无厌,又怎么能算是圣人呢?所以,国家有事就取用于民,无事就藏富于民,只有圣人才善于把产业寄托于人民。人的本性,越是开导就越是通情达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所以,圣人的主张就是要顺民利民。

梁启超还从王阳明心学中总结并论述了“人人皆圣人”的观点,同时认为这种观点提出的背景非常重要,在这就要讲一个故事:有一天,王阳明有个性极强的学生王艮从外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王艮尴尬地一笑:“都是圣人。”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除了故事的本义之外,梁启超还对这几句古文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并论述了“人人皆圣人”深层内涵。“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这是梁启超对于此观点的最详细的诠释。

梁启超分析圣人不要求别人一定有才能,所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换句话说:真正的圣人,不会太过斤斤计较,以严格的要求来衡量每一个人。所以在他看来,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圣人,满大街都是圣人。

这其实就是强调对于人内心的自我完善,在此基础上还要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用于承担并真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梁启超认为这就是阳明心学中最为核心的精神价值观念,也是王阳明留给后世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除此之外,梁启超还对封建伦理对人的禁锢进行了大胆而彻底的否定,强调个性解放和对人性固有欲望的追求,且要选择适合自己行为处事的原则。

关于传统对人影响最深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打破了封建阶级的等级论,要人不论身份的和社会地位的高低都应该去追求内涵,没必要因为粗俗或者低下而感到自卑或羞愧,生活中的不同事情都能够让人领悟到成为“圣人”的内容。总有一天,粗俗的人照样会同地位高的人一起平起平坐。

梁启超对王阳明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这就要求人要想获得圣人的境界,其实不需要去读四书,也不需要去抄袭古人,更不需要盲目照抄经典,而要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去实践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就高度重视了内心和实践的作用。所以,王阳明的学问重视实践,梁启超也重视实践。按照该理论,人人都会充满自信,人人都会高度重视行动,所以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梁启超说,虽然“世人皆尧舜”“满街都是圣人”是陆王心学家的说法,但与禅宗说的“人人皆有佛性”“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是一个道理。当一个人说“我就是个俗人”时,其实反映的是其想做圣人之心对自己的自嘲与自责,他们内心渴望成为圣人。

其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皆想做圣人。因为人人本就具有一颗圣洁圣灵之圣人心。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欲望以及人世间杂七杂八的各种人与事所反映出的杂思杂想不断在以各种方式遮蔽并干扰着本来纯洁的心境,使得许多人甚至绝大多数人在这充满着污秽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做圣人的信仰以及信心。因此,见嬉即嬉在随俗之中人就印证了“荒于嬉”“毁于随”之说。师圣者圣,只有心怀圣洁心,一心师从圣者,才能在践行圣人思行的过程成就真正的圣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