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无为,无不为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道:无为,无不为

谈道:无为,无不为

梁启超认为:“为而不有主义,可使世界从极平淡上显出灿烂。”又说“在老子眼中看来,无论为一身有,为一家有,为一国有,都算是为而有,都不是劳动的真正目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他的无为主义是什么也不做,而事实上却什么都做了,老子的“道”强调一种自然无为,也就是说做事时不必计较什么,喜欢做便做,不用瞻前顾后,也不要总想着“有为”,这样的话,表面看似无为,实际上会得到有为的成果。

何为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明确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段话可以解释为:“道”经常是“不为”的,却又“无所不为”,君王诸侯如果能守住此“道”,万事万物就会自然而化。自然而化欲望就会产生,而用“无名”的质朴之“道”来镇住它们,而这无名的质朴之“道”,是没有欲望的,一个人没有欲望,就能保持虚静的状态,天下就自然而然归于正道。

因此,“道”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发展,所以道是“无为”的,但是天下万物都离不开道的作用,所以“道”又是“无所不为”的。我们要顺乎自然,消除私欲,达到心态平静,这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这一点来说,“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的规律来处事。

上升到哲学的无为思想

道家的无为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梁启超赞同道家“无为,无不为”的观点,认为道家很好地诠释了宇宙的自然规律。“道”对于天地万物的生化养育,虽然是一种创造万物的活动,却又纯粹是出于无目的无意图的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所谓“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提出的“法自然”“莫之命”,其实就是意指“不是出于有目的有意图的命令”。老子认为,“道”虽然“生万物”,却又“常无为”。“道”在无目的地养育天地万物的时候,又能够实现它想要的秩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提出“道”虽然“常无为”,却又“无不为”。

不管怎样,老子对“道”的哲学思考带给后人许多启示,道家把对世界的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并在其中总结出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道理。老子主张出世,所以他的思想更具超脱性和哲学性,无为和无不为是老子对生活的思考,也是上升到哲学的一种追问。对于道家而言,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主张无欲无求,对社会持一种无谓的态度,讲究清心寡欲,实际上,这是道家表面上的理论思辨,就老子而言,虽然主张无为,但无为的目的却是为了更好的无不为。统治者对百姓没有过多的控制和干涉,给百姓更多的生存空间,使得百姓生活富足,社会保持和谐发展,最终天下太平,也就是统治者有所作为了。

谈到道家的无为和无不为,梁启超谈指出道家有另一种思想,即辩证思想,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无为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恰好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但道家认为,这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为了更好的无不为,所以才提倡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方面也可以相互转化。梁启超把老子的道家思维方式与儒家的思维方式相比较,认为老子的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极其明显的特点。梁启超认为,依照老子的看法,虽然事物的两极是相对应的,但也是相互联系的,可以互相转化。老子注意到此一极相对应的彼一极,因而也多次提出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观点。

道家与儒家的关系

梁启超在《儒家哲学》里认同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间不可割裂的关联,认为研究儒家最好的名义,仍以“道学”二字为宜。在《儒家哲学》一书中,梁启超指出:先哲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谓道也。”又说:“道不远人,远人不可以为道。”他认为道学只是做人的学问,与儒家提出的思想内容最吻合。如儒家的性善恶问题,讨论人性本质,已经接近于道的层面。同时,梁启超也提出道家与儒学的紧密关系,例如《老子》书中,讲仁的地方就很多,“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这些内容与儒家思想对照着研究,更能彰显出儒家“仁义”观念的道德性。

梁启超在谈道的同时,认为道家的物极必反观点,与儒家的“中庸”理论有相似共通之处。在日常生活中,无为和无不为是做一件事情的两极,有时人们会发现,什么都不做反而比什么都做效果好,努力太多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但是,老子也认为,不能将无为运用到所有的事物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物极必反,而无为是一极,无不为是另外一极,有时候维持两极的中间,反而能解决一些问题。

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他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的概念,向人们展示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但是梁启超分析庄子时,认为他所展现的价值观与老子并不完全相同,他将无为运用到个人身上,认为无欲无为的人最逍遥自在。在庄子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但是庄子又指出,如果一个人主动向无欲无为靠拢,就是刻意地“无为”,与刻意的“有为”都是一样的,不源自本心的自然,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老子无为思想的意义

人们常常认为,老子不重视“为”。其实恰恰是大力倡导“无为”的老子,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老子所提倡的无为,实际上是指不妄为,人们只要不妄为,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应规律,促其前进。梁启超认为,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无为而无不为”,是通过自身的种种矛盾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老子的无为和无不为,是在总结宇宙的规律时得出的重要理论,也是道家阐释“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梁启超认为,在谈道时要注意老子在无为与无不为的表面下的真正要传递的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是指不要刻意,不要勉强,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踌躇不前就好。

道家无为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境界,无欲无私,获得自由的思想。可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