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荀子:信性恶,重物质上之调剂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荀子:信性恶,重物质上之调剂

谈荀子:信性恶,重物质上之调剂

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所说的“伪”,就是人为,非天真本性之意。非真则非善,故而性善则伪。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性本是恶的,人所行的善事是虚伪的、故意所为的,而不是人本身是善的。荀子认为行善事不是出自本心的,而是后天加附在其上的,但荀子虽持此说,却依然强调人心应当向善。“途之人可以为禹”。就是说路上遇到的一个陌生人,只要去追求善,行善事,最终是有希望达到大禹那种高度的。虽然荀子认为这是“矫饰”与“扰化”的结果,但是荀子认为要达到善,方法是人人可以做到积善为德。

性恶论的核心含义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在对比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时,梁启超认为,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人性本善,而荀子的观点正好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人性本恶。

梁启超对于荀子的观点极为赞赏,他认为荀子作为儒学大家,他思想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提出性恶论。性恶论有意义的地方,在于不以人类的行动由天赋本能所支配,而是推崇后天的人为教化和引导,故其教曰“化性起伪”。伪字从人从为,即“人为”之义。梁启超认为性恶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每个人都可以不依靠天赋,而是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达到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荀子相信人性本恶,在他自己的观点看来,人如果顺着自己的本性行事,那么世上将只有争夺、伤害和淫乱等恶事,而事实上,每个人应当师法礼仪,控制自己本身的欲望和利益追求,去矫正不良习惯,摒弃本性中恶的一面。梁启超虽然赞赏荀子的观点,但对于荀子性恶说也持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荀子的性恶论在一些方面太过极端,不能当作完备的真理来看待,而是应当把性恶论当作一种教育的手段。性恶论的主张在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果离开了教育,专门讲性恶,那就不见得全是真理了。

如果不按梁启超说的把性恶论当作教育的手段,而是离开了教育谈性恶,会是怎样的结果呢?离开教育谈性恶,只是按照荀子的观点,说人性本身是恶的,那样只会给行恶的人找到一个作恶的借口,既然本性如此,就无法控制,因而导致恶人继续行恶。这样只会造成社会越来越不稳定,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和混乱,所以梁启超的观点十分客观,只有把性恶论与教育结合起来,把性恶论当作教导人的手段,才会发挥荀子性恶论的现实性作用。

在晚清社会时期,梁启超对于荀子性恶论的见解是很切合实际的。当时的封建统治极为腐朽,社会思想保守,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忽视道德教育。荀子性恶论讲,若人随自己的本性行事,就会造成许多道德败坏之事,最终导致国家内忧外患,满目疮痍。所以依照梁启超的观点,利用人性本恶这一理论来教育社会上的人们,不要以暴制暴,互相争夺倾轧,走向邪恶犯罪的歧途。正因为人本性是恶的,所以更要避免这种恶,努力纠正、改掉它,通过一点一滴积累善念,真正做到克制自己,由性本恶发展成为一个善人。

以物质调剂性恶

梁启超认为荀子信性恶,要重物质上之调剂,这又是为什么呢?荀子在《性恶篇》中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段话则提到了性恶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这段的大概意思就是:人一生下来,根据人性恶的本性,就会有利财之心以及贪欲和情欲,因此人和人之间就会产生争夺、残害、淫荡和混乱等性恶之事。所以一定要通过学习法度,道德教化,礼义引导等手段,然后人们才会明白推辞谦让的道理,遵守礼法,人人遵守道德秩序和法纪,那么整个社会最终趋向安定太平。由于荀子承认社会的不平等,因此要求人们在贫富贵贱的限度内,获得相应的物质享用,可以在不平等中求得秩序,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大有好处。

梁启超对荀子在不平等中求秩序的观点进行评论:“荀子从人性不能无欲说起,由欲有求,由求有争,因此不能不有度量分界以济其穷。剖析极为精审,而颇与唯物史观派之论调相近,盖彼生战国末受法家者流影响不少也。”梁启超所说的有度量分界以济穷,就是倡导在物质上进行调剂,让人人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争斗和抢夺就会减少,最终促成社会的和平稳定。

梁启超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呢?晚清社会中,世界强国的社会生产力都在发展,全球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大大提高,而当时的中国封建势力腐朽落后,社会风气的不正,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封建制度的发展势必造成贫富差距的拉大,所以梁启超在倡导维新变法的同时,很赞同荀子于不平等中求秩序的观点,认为有度量分界以济穷。维新变法是引入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一部分皇权,同时也尊重公民权利,整治封建残余势力的贪婪腐朽,将统治阶级的部分财富和权利分给广大民众,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济穷”的一项措施。因为封建腐朽势力严重地助长了社会不公平现象,使得社会成员获得财富的机会不平等,必然加重贫富分化,造成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失去了所谓的度量,忽视了物质上的调剂,就会导致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为达到梁启超所说的重物质上之调剂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维新派提出,以实现社会公正、平等,让公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以君主立宪的体制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梁启超认为,荀子是从人性本身的欲望开始说起的,即人性恶,人有了欲望才开始争夺事物,有了争夺便有了不平衡。通过对荀子观点的阐释,梁启超深刻分析了晚清社会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并且通过人性本恶的观点警示、教育人们凡事行善,不要凭着本性做一些争夺、残害、淫乱的事情。同时全社会要重视物质上的调剂,只有这样相辅相成,社会才能达到物质财富平衡,整个社会才能井然有序,才能更加和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