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墨子之宗教思想:非命
谈墨子之宗教思想:非命
墨家之学出于巫祝,其中核心的十条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带有浓厚的宗教政治色彩。当时儒家推崇“天命”,所谓“尽人事,知天命”,而墨子提出“非命”以抗之。反对命定,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
梁启超曾说,孔子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而墨子虽主张敬天事鬼,却极力反对命定论,敬畏而不盲从,在当时封建神学统治下,墨子的宗教思想,带有积极的入世的理念,这或许是墨家本身的阶级立场导致的,下层平民阶级不比贵族,衣食住行,吃饱穿暖,贯穿他们生活始终,墨家思想“尊天”又“敬鬼”,其中蕴含的“多神论”表达了平民生产者的意愿,诸神在上,是以风调雨顺,五谷登丰。先秦时代,君权与神权紧密结合,一神之说,代表了贵族的利益,赐予君主以权利,而墨家的“神”,是有意志的“神”,是有人格的“神”,是能“度天下之方圆”之规矩,法仪,《法仪》中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墨家用“天”来加以约束,防止神权滥用。
梁启超作为近代运用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诠释墨学的第一人,他对墨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希望借此复兴传统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肩负起世界之责任。
非命的宗教思想
梁启超对墨家学说的诠释,是他在墨学研究范围内做出的最大贡献,在梁启超认为,墨儒两家学派,都是顺应先秦时代潮流所产生的,孔学尚礼乐,墨学崇兼爱,各家在百家争鸣中针砭时事,都为补救时弊。孔子、老子之学说在发展中群众基础范围扩大,影响加深,墨子起初跟随儒家学派学习,后来脱离儒家,另成一派,此时,在孔、老之间。墨子以倡导天志、明鬼、非命,建立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企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宗教哲学,借以招揽人心,壮大自己的门派学说。
在墨子建立的这个宗教思想中,“天志”、“明鬼”、“非命”,各有其时代独特性,“天志”之“天”为仪制法度,梁启超先生认为墨家的“天”是为支持兼爱主义,以“天”为“兼爱”提供帮助,而“道德与幸福相调和,此墨学之特色也”则是梁启超将其中的道德看作是兼爱主义,将幸福看作是实利主义,墨家注重小生产者们的利益,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阶级属性。
梁启超将“明鬼”看作是一种经验论,作为一派学说,“明鬼”其实是不太高明的,但墨家的“鬼”又是借以告诫人心,以鬼神之说震慑人心,起到维护社会法度的作用,用鬼神赏罚,并非迷信,而是借这种易于让百姓接受的方法来改造社会,实乃良法。
“非命”则是反对命定,墨子的宗教学说中含有“非命”,并非与“敬天事鬼”相矛盾,看似两者在逻辑上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前面一直强调墨子代表平民阶级,而墨子在平民中强调力行,既然身体力行,必然反对天生命定,谋事在人,成事却不一定在天,这与儒家之“天命”相对抗,这在当时各派的思想学说中,实乃一泓清泉,怪不得梁启超先生评价它为“是把死社会救活转来的学说”。
在梁启超的著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墨学是持肯定态度的,墨家的宗教思想,为他们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理想社会的政治理念提供了帮助,为改良社会,提供了方法,这与他们的“天志”本质相符合,这是历史事实,但是,梁启超先生对墨学的研究又仅仅局限于此,没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研究这种宗教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在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所代表的小生产利益者们渴望安静平和的社会,希望社会得到统一与安宁,希望人们之间和平相处,希望能安心的发展生产,过上富足的生活,不再担心朝不保夕、食不果腹。
可是,在那样的时代,因为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无法自己实现理想,只能借助于其他,这时,一个神明的产生,便显得顺理成章,而这些,就是墨学宗教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梁启超看来,“天志”“明鬼”是改良社会的经验理论和手段,但同时他又觉得“天志之外,还加上明鬼,越发赘疣了”。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说法,是他思想上的自相矛盾,也是对墨学的近代诠释的不通之处,究其根源,不过是受时代的局限,和自身对墨学认识的局限性,肯定墨学中的合理成分,却又不愿意将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剔除,取其精华,又未去其糟粕,合理与不合理共存,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逻辑错误,他未从社会历史的本质探求墨学的起源,这使他在墨学上的认识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天与鬼存在的目的
墨子的宗教思想中,天与鬼的存在是为了对人们善恶进行公允的奖惩,而不是借由鬼神直接控制人心,“命定论”的坏处便是把自身的不公全推卸给“天”,重视“天”却忽视人的存在,让社会中最重要的“人”变得可有可无。一切由缥缈的“天”,容易被有心人利用,灾祸、战乱肆虐时,不靠自身,却用“神明”的指示决定一切,最终导致人祸横行。这时候,“非命”的积极入世理念就显得格外进步。墨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宗教理念蕴含实用主义,顺应了当时平民的政治理念,对当时社会弊端的披露与揭示,让墨学的先秦文学中独树一帜。
在《子墨子学说》这部著作中,梁启超先生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宗教与科学之间矛盾重重,怀疑主义盛行,各大思想学派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墨子在这个时候,想将宗教与哲学相结合,打破它们之间的隔阂,让哲学在宗教的基础上发展,于是便有了墨家思想中的“天志、明鬼、非命”。他说墨家思想中的宗教精神是墨学一大显著特点,入世的宗教精神更是成为它的特色。在中国古代著作中,“天”有四层含义,一为形体之天,二为主宰之天,三为命运之天,四为义理之天,墨子倡非命,尊主宰之天,反命运之天,暗含平等思想。
在梁启超先生眼中,墨子的宗教是一种鬼神教,这种想法,在他的《墨子学案》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提出“天志”“明鬼”“非命”三论组成了墨子的宗教,墨子的学说与当时之流行相对抗,这种思想交锋,在春秋战国时期,频频发生,那个年代,百家争鸣,民智渐开,各种思想流传开来,墨子在这个时候,极力宣传他的实际主义,并且他的思想主张是建立的宗教基础上在群众中开展起来的,这与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都不太相同,墨子注重借鬼神规范惩戒人的行为,宣传这种有人格的天,至于真正有无鬼神,墨子倒未曾深究,并没有把探究鬼神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研究,只是粗略地用经验论提及了一下。
墨子的宗教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梁启超先生也在近代研究诠释墨学时,从学术方面奠定了墨学的历史地位,思想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孕育了不同的思想文化,“非命”之说在先秦的宗教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先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