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死生:佛教业报轮回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死生:佛教业报轮回

谈死生:佛教业报轮回

梁启超认为佛教虽主张业报解脱,但是反对旧教的灵魂说,因此对于轮回主体,佛教不称之为灵魂,而称其为羯磨,他还根据佛教的“无我”说和“十二因缘”说断定,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真如”“无明”二种藏识,相互熏陶学习,业力总体演变为“器世间”,而业力个体演变为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就是芸芸众生的世间。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人心所造:社会由全社会的心理所造,个体由个人的心理所造。梁启超特别强调,世界由人心所造,并不是说人心不死,而是人心所造的诸“业”不死。

佛教业报轮回说与其他说之比较

梁启超主张的正本清源,具有非凡意义。人生在世皆有所作为,亦有所造业;从现象上看,业乍起乍灭,无所留存,而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其“性格”说,因果连续,永生不灭,是己身及同类将来生活的基础,我们今日的言语举动、所思所想,都会流入到总体的羯磨之中,永不消失,将来我身和我的同类将食其报。这就是梁启超认为的佛说的业报轮回。

梁启超在这里提到了将来的“我身”,不是要宣扬迷信的个体肉身的来生,而是就全人类、一族、一国来说的,他认为人类世代相传,可个体生命消灭后,还会作为质能不灭的宇宙一分子继续存在。他在后文中用质能守恒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这是符合现代理性精神的。

梁启超将严复的《天演论》中介绍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说与佛教的业报轮回说相融,认为业报轮回与进化论“若合符结”。生物进化说认为人物草木都遵循同一规律:生物个性有遗传和变异,生命不止,代代有进化,不变者是遗传,稍变者为变异。今日众生,类别众多,各有特性,他们都是生存竞争之结果,从本质上说,是以往无限岁月种种境遇累积而成。

严复的《天演论》曾指出母子相传的不是魂魄,是物性。梁启超从物性相传中推出结论,进化论所说进化,不但是有形实体的进化,更是无形之精神的继承,从生物进化到社会及国民心理,都体现着这一法则,他觉得所谓国民心理、社会心理,实际上就是前此国民、前此社会已离世之人遗传子孙的特性。可以用佛教的“业力”来解释这种特性。

梁启超说,从遗传学来说业力,每人在人生中具三种业力,递相遗传。“以我为例,我受我祖父的业力;我从出生到老受现世社会种种熏染而又造新业,所以我便兼具我祖父及我本人之业,成我之特征(此为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而我又以或善或恶、有意或无意之种种事业,再熏染社会。”

他认为不管圣贤豪杰还是大奸大恶之人,在历史上均有大影响,因业力不灭,历千百年而让后人品尝其当时未实现的果报。同理,全社会中无数的庸人,其业力同样留居全社会中而发挥应有之作用。

佛教业报轮回论的真正含义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以进化论和科学原理来分析,儒家的善恶报应与佛教的业报轮回根本相通,只是一偏一全。梁启超说,儒家不讲灵魂,只说报应,儒家所说报应不管是善恶的报应,还是名誉的遗传,本质是都是“精神”的轮回报应。因为生命不外乎两界,一个是物质界,一个非物质界。物质界为个人所私有,非物质界为社会所共有。非物质界的我小可通于家,次则通于族,次则通于国,大则通于社会人类。因此个人之羯磨,则个人食其报;一家之羯磨,则全家食其报;一族、一国、一世界之羯磨,则全族、全国、全世界均食其报。

梁启超总结说,儒家的家族报应主张的是身后的子孙家族受报,佛教的业报轮回主张的是业力的报应,这两者虽然不相违,但是否破坏了佛教伦理呢?梁启超认为佛教讲的业,有么匿之羯磨(共业),有拓都之羯磨(不共业),所以,轮回受报的不一定就是不共的业,还有共业报,或是两者并报。儒家和进化论涉及的只是不共业的轮回报应,而佛教则对共业的报应还有严密的论证。

佛教认为,众生作业必然产生果报。果有有漏、无漏二种,报有正报、依报二种。“漏”者流也,有漏就是生死流转,无漏指断除生死流转。有漏业因分善、恶两类,善法召乐果,恶法召苦果。无漏果是由无漏善业因所召的果报,如成就菩萨和佛。有漏果和无漏果又有正、依二报。所谓正报,是指有情众生的自体;所谓依报,是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世界。从业力上说,佛教说的业分共业和不共业,不共业是指众生个别的业因,只影响自身。共业是指所有有情众生共同所造的善恶业,既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按照佛教的十二因缘理论,一切众生堕入生死轮回的最初因缘是“无明”,因无明而造业力,故六道轮回亦即业力轮回。

按照佛教关于正报、依报、共业、不共业的理论,个人在宇宙中虽然为匆匆之过客,但其所造诸业不仅贻诸个人,亦将贻诸社会。个人得报可为正报,社会得报可为依报。其造福者得善报,其造恶者得苦报。善报、苦报可见于现世,可见于来世,亦可生生世世见之。若执着于有限的一生受报,是执着于渺小之我、肉身之我。

个体的小我必死,个体的小彼必死,但因为质力不灭,个体的生命和个体所含物质的各分子,又必将随个体生命之死而融入宇宙的总体生命中。梁启超倡导奉献小我以成就大我的精神,来阐发佛教的业报轮回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