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真实:一切物境皆由心造
谈真实:一切物境皆由心造
梁启超认为“境者心造也”,所有的物境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只有心所创造的情景才是真实。同一月夜之下,一面是琼浆玉液,轻歌曼舞,绣帘半卷,月色下无尽欢欣。另一面则是相爱家思念担忧的妇人,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月色下不尽悲切。
同样的月色,为什么会差这么多?梁启超认为这不过是心境不同,兴味之境就变成形单影只之人眼中的哀景。梁启超还对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情形相比,同一黄昏之下,一为欢乐,一是愁苦,感情有很大的差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相比,同一江,同一舟,同一酒,而一个雄壮,一个萧瑟。“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比,同一桃花,一个清净脱俗,一个清新爱怜,也是不同。所以梁启超借三例对比,说天下没有什么物境之说,只是因为心境不同罢了。
三界唯心
若心境悲伤,你所看到的一切都在对你哭泣;若此刻心情雀跃,则路旁的向阳花都是为你而开的;若口含蜜饯,所食之物皆为甜;口含黄连,则所食之物皆泛苦。并不是事物在哭在笑,也不是食物果真甜或苦;当然一切物或哭或笑,或甜或哭,一切即哭即笑、即甜即苦。然则其中的区别就是我心境的不同,而不在于物。因此梁启超才说三界唯心。
梁启超还举为人所知的“是风动,还是幡动”为例。二僧相对而论。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坚持是幡动,来来去去辨别到底是哪一方在动非常为难,而六祖大师一语道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梁启超借此说天地间万物一时间能看出千万种形态,而千万年间又觉得一直没变。山川还是山川,春秋还是春秋,风、花、雪、月也还是风、花、雪、月,亘古不变。然而不同感受的山川、风花雪月,心境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唯心论。
为真实需养心
然而真实到底是什么?梁启超认为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真实与心休戚相关,求真则必须要养心。他说通过养心的学者,真切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乞讨者在路上捡到百金,因而变得骄纵,但在真富贵的看来又是怎么样?飞弹掠面而过,平常人难免色变,而若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会是如何?天下之境全是可以悲,可以喜,可以乐,可以忧。实际上没有一个可以悲,可以喜,可以乐,可以忧。所谓悲之、喜之、乐之、忧之,全在于人心。
梁启超还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若是人忽然悲,忽而喜,忽而乐,忽而忧,就像猫跳着追树影,狗听见叫声就狂吠,就会让自己陷入虚幻之中。只有养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心的束缚,真正地认识到真实才能更好地生活。
人生下来,忧患也会随之而来,如果入世,就要承担忧患,接受现实。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是产生于自己内心,要勇于承担,积极地学会养心,看破虚妄。
如何才能养心,不断地学习?我们常常会经受这样或那样的诱惑,从而不知从何下手。梁启超则认为只要你想学习,随处都可以是你的学校,因为你心中所想是学习,那么在哪里都能学到知识。梁启超虽然身处于社会变革期、风云变幻之际,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一直坚持养心明智求知。反过来说如果众多有识之士可以借此观点转变思考方式,即便是有烦恼,甚至于遭遇危险之时,也能洒脱自得。可见养心用处颇多、作用颇广。
只有时刻养心,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灵去面对种种磨难。梁启超说过,只要下定决心做事,那就一定会遭遇到阻力。如果所期待的成功难度很小,阻力也就会变小;如果是革命这样的事业,这样的重任阻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怎样才能减小甚至排除阻力呢?
梁启超认为面对阻力,应该事先做好防范,进行观察,不时分析探测,若是不小心抓住了阻力的小尾巴,则可以先制定计策来排除,这样可以使得天然阻力因人为努力而变小,这样对自己实现目标也会有帮助,不能畏惧阻力的破坏力而畏缩不前,想尽方法躲避逃开。梁启超还借用江河为比喻,说面对阻力,要像江河一样奔腾千里,不畏惧前方路途蜿蜒曲折,不惧怕挡其路,曲折地奔赴所要到达地点,一遇沙石就挟之而下,遇到高山险峰则绕开越过而行,到海才算结束。
总之,千万不能被艰难险阻所吓倒,要坚守本心,磨砺自己,用强大的内心看破虚妄,看透本质,以江河精神鼓励自己,一定要勇往直前,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