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志:立志养志需两不误
谈志:立志养志需两不误
梁启超认为人生在世,立志是免不了的,只有立下志向,人才有奋斗的目标,人生才不会无聊,人才能够充分体味到人世间的乐趣,才不会愧对降世的自己。有志的人生虽说奋斗过程可能会很艰辛,甚至于漫长,但是志存高远,人生也会精彩。
人的志向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梁启超志向可以是科举及第,也可以为衣食奋斗,人若是志在科举及第的话,就要深入认真学习;如果志在生平衣食的话,那要学习市侩的道理。意思就是不同的立志,就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和准备方式。立大志之人,不会被小志夺去精力,会专心追求大志向,一心一意,不会动摇。所以说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会立志,立大志。
立世要先立志
梁启超认为要想在世上立足就要先立志。学问进步与否,学得成还是学不成,全由你是否树立志向决定。如果你定下了非常明确的志向,并且不停歇地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虽一路荆棘,但会奔腾直冲一直到达目标点。然而人的眼界随着见识而增长,志向也会随之变化,如何才能立志然后立世呢?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使自己的见识变得广大,所知所见日益变多,志向则日益变大。梁启超还借用古话来解释立志之后应该做的功课之一,必须先有智慧学识才行。
拥有了学识基础,还要懂得在细节中培养自己树立志向的方式,通过留心自己在什么方面感兴趣,若是实在找不出什么兴趣点,就要通过慢慢培养自己的爱好,在此基础之上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之所在,树立各自的志向。细节可能为人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并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一旦拥有了明确志向,奋斗期间就会产生无穷尽斗志,生发出勇气无限,在前进期间遭遇到的所有危险以及困难都会拜服在志向之下,磨炼人的意志并不断增强人的胆识,立志者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反观志向不明者,只要一遇到失败,立马就会产生害怕怯懦之心,不敢前进分毫,最终只能止步,一事无成,完全干不成什么。
立志后要尽心养志
立志虽然至关重要,但是之后仍需要一系列后续努力,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明确提出立志的后续:就是要养志从而避免其稍微衰微。他用吴王夫差作为例子:吴王正值准备复仇之际,让人每天在其耳边提醒:不要忘了越人的杀父之仇。学者立志之时,也应该这样。其身边总有时时提醒的人,让其时时体味到立志时的坚定,自己也要时时内省。为了落实志向,人还要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志向远大,再高远,要是一直不去实施,那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只能是空想。立志非常重要,但若是不与实际行动搭配行动,只有二者合一才可能收获成功。
充实志向
梁启超认为立志、养志都有了,随后就要用知识、学问来充实自己,不断让自己的志向提升,不然志向仅仅会成为一句空谈,立志之人也会在不久后产生堕落。当一个人知识修养达到一个层次,他的志向也会更加明朗,立志之心也变得更加坚定,志向的层次也会变得更高,很明显,这对于人们实现自身志向,追寻梦想是至关重要的。
确立自己的志向、拥有理想,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激发人的上进心,让人在拥有奋斗的方向以及目标的基础上能够收获令自己满意的生活。因此人生奋斗之路上,正确并明晰的理想志向的树立非常重要,能够使人们朝正确方向前进,而不是在人生道路上徘徊不前。
我们很容易发现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更容易成功,更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没有志向的人则大多只是循规蹈矩,天天不知趣味何在,乃至蹉跎到生命尽头。志向决定人生到达的高度,是个人奋斗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在梁启超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志向以及理想。
但大多数人都对如何树立志向产生明显的疑问。在梁启超眼里,很多人之所以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主要是他们对自己充分了解,对自己长处了如指掌,能灵活根据自己的长处定目标,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志向。要是只是看到自己一时的兴趣,而对自己的长处了解甚少,那志向的确立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不太清楚,就可以先作一个自我认识分析,发现自己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再立志。确立好志向后,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实现,而应该下意识引导自己朝那方面发展,同时还应该考虑与社会趋势是否相符,尽可能让自己的志向与其相适应,这样对志向的实现才有更好的推动作用,并努力付出实际行动,使梦想成真。
当然,在志向实现的路程之上,最好能够有一个可以时刻开导自己的人,能在关键时候给予你力量,同时不断鼓励你朝自己的志向靠近。让你明白志向不是轻易就可以实现,但是当遇到问题之时要学会放开思维,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只要坚持,立下的志向就近在咫尺。这样在困境中的你也能继续拥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志向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如果在刚开始并未找准正确志向,在不断摸索之中可以逐渐调整,使之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最重要的就是立志后要记得养志,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志向才能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