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败:凡任天下大事者,先破成败之见
第八章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读梁启超《清华大学演讲录》
民国初年,国立清华大学聘请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大师同任国学研究院教授职务,四人皆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大家。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正是他们,使得清华大学国学仅仅创办两年之余便声望卓然而立,使之不逊蔡元培北京大学的明星中文系。清华国学院也由此开始,创建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经常受到在校学生邀请,举行声色并茂的精彩演讲,他的清华大学演讲录,经人整理,得以后生可受其规勉。
谈成败:凡任天下大事者,先破成败之见
梁启超认为想要破除成败之见,并不容易。要想在天下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须要打破对成败太过在意的看法。然而,对成败一事无所谓,并不那么容易,对这个道理参悟透彻并且深信不疑的人很少。梁启超还说天下进化之事,都是没有穷尽的,前进一层有更高层,明白一层还有更让人困惑的一层,现在看来的文明大事有可能在未来人眼中为野蛮,不值一提。
然而所谓的成功指的是什么?在梁启超看来,人在世上要做的事无穷无尽,不可能做的每件事都完美,有的事业在当下看来可能是成功的,但放在不同的境地、处于不同的时间可能就会被认为是失败的。再者说,个人的事业可能在国内有成就,但是着眼世界,可能就有大问题。做事要想完美无瑕不留缺憾是不可能的,如果有缺憾就认为是失败,是非常可笑的,人力有穷而事无穷,我们一定要合理衡量成败得失。
天下之理,不外乎因果
世界的道理,不外乎因果二字。没有因则断然造不成果,而结果的速度快慢、来的早晚是受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的。有些人没有马上看见想要的结果,就把它说成是失败,却不明白当下的失败可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成功。
梁启超说尽一份心就会有一分好处,所以要孜孜不倦,现在给一件事种下了因,那么在将来某一天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收获。如果因为眼前的结果犯怵,认为现在的失败就是永远都成功不了,不再专注于事情甚至于没有办事的决心,那就不会再有成功的那一天。
因此梁启超说,唯有脚踏实地办实事的人是不会失败的,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懂得这些道理,不计较一时得失,不看重一时成败,要有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言弃的决心与毅力,要把握好因果关系,理性地看待成败。
成不一定为成者
我们眼中的成功就一定是真的成功吗?梁启超以吉田松阴为例来讲述他的成败观。日本维新的首要功臣,是西乡吗?是木户吗?是大久保吗?答案不一。是伊藤吗?大隈吗?是井上吗?还是后藤、板垣呢?没有结论。人们都觉得当时成功的人就是成功者。而梁启超则认为吉田松阴是成功者,他在当时虽然失败了,但正是因为以吉田为首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来的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如果没有吉田生发的因,就不会有后来的好果,但回头看吉田松阴生平想做的事,没有一件是看起来成功的。最初去海外求学没有成功;想要征集有识之士去京都勤王没有成功;想要派遣相同志向之人阻止长藩东上也没有完成。想做的事情都被当时执政者打压阻拦,甚至后来执政之人听从了官吏的意见,吉田被下令戮杀,去世时年龄不过只有30岁,在当时看来,吉田是十足的失败者。
但是正是由于吉田的引领,在他去世后,有识之士掀起激荡全国的风浪,顷刻间就将幕府赶下台,维新得以成功,最强有力的原因当属长门藩士——全属吉田松阴门人。看了这个例子之后,想必大家都会明白。大丈夫以一己之身干天下之事,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对天下有利,对天下来说是成功就行了,哪需要管自己成功与否呢?一定要求自己成功,那就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天下。
梁启超借用吉田的语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看法:如今号称是身怀正义的人,却站在一旁冷眼观看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不迅速地打破局面,通过变法,让中国自立自强?人没有志就算了,一旦有志于道,却害怕获罪,不敢直言心中所想,甚至谄媚邀宠,耽误将来大事,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当下的事业与机会稍纵即逝,就必须志存高远,不惜身,为中国的自强创造条件。
人生转瞬而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梁启超认为,只要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个人的生死荣辱也不足为道。他读松阴之集才知道日本维新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开天辟地的局面都要有一个敢为天下先者,事业成功之初肯定要遭遇失败,但是天下之人都害怕“为先”,那么事业怎么能开展下去?
吉田松阴敢为人先,不畏惜身,才有了后面的局面。梁启超觉得天下之事就是要有一人站出来提倡,慢慢地跟着唱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不需要多少年就会传遍天下;要是没有倡导的人,也不会有新的局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