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为学与做人:求学问,学做人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为学与做人:求学问,学做人

谈为学与做人:求学问,学做人

1922年12月27日,在为苏州学生联合会的演讲中,梁启超谈及为学与做人。在这个主题上,他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就中国的教育问题作出了理性的论断,以其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态度教导学生如何求学如何做人,清晰地指出了为学与为人之间的关系。

为学的目的为做人

在梁启超看来,当时的教育缺乏意育和情育。中国的大部分学校教导学生,都只仅仅是因为交钱了所以传输知识,实质上是一个买和卖的过程,这完全停滞在一个低层次的阶段。即使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教育界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然而个人没有办法对国家的教育进行指导或者去改变它,我们只能从自我做起。作为一个家长,我们需要去学习长辈学者的知识经验,学会正确指引自己的子女的成长,把他们引导上一个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的光明大道之上。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教育不是商业活动,是人类事业的繁荣,也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为学不是简单的接受教育。我们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说是为了学到知识,这是为学。那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去学习知识的呢?我们想学到什么呢?进一步去提问,得到的答案会各式各样的,有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很多课程,有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和文学等。这些学科带给我们只仅仅是知识吗?不是的。我们所学的这些科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做人,这些都是教会我们做人必要的一种手段,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靠这些就轻易地成功做人。就算你所有的科目都学得很好,门门科目都是优秀,但也并不能让你成功做到一个最好的自己。

究竟该怎么做到为学与为人的贯通?梁启超曾提到知、情、意这三种人类的心理,他说当这三种都成功达到一种饱满的状态时,便是哲学意义的“三达德”。“三达德”又分为知、仁、勇。孔子曾经说过,知道的人不会感觉到困惑,仁爱的人不会感觉到忧虑,而勇敢的人也不会感觉到恐惧。这三种人都各具有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但是,这三种人的优良品质集合到一个人身上时,这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教育应该以“三达德”为根本,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做人”。

梁启超说,学校就应该注重三方面的培养,才能做到真正的育才。在当时,知育、情育和意育三个种类只是被分为德育与体育。德育的范围太广大,真的讲学起来很笼统、很模糊,体育的范围又太狭小了。这三个种类应该是具体的、执行有据的。在知育这方面,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的解答而不用感觉到疑惑;在情育中,我们可以得到情感上的辅助而不会让人感觉到忧虑;在意育中,我们能获得勇气而不会感到恐惧。老师教学生,可以教这三方面,没有老师教时,我们要学会自学。通过教育而为学,进而为人,我们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达到一个个境界,最后便是为学做到知者不惑,为人则仁者不忧,做事则勇者不惧。

知者不惑

那么,如何才能知者不惑?梁启超认为秘诀便是增强判断力。一是,要具备生活中的常识;二是,要进一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三是,在日常遭遇到事情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前面两点都是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判断力也就没有办法养成。就好比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以封建愚昧的角度去看待生活,遇到紧急的事情连判断力都没有,只想着求神拜佛,这才是最悲惨、最愚蠢的人。

梁启超指出,人们在学校和生活中会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常识,但是在工作上则需要专业的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基本常识基础上的,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有些人想当农学家,如何让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如何抵御天灾?我们只有学习了前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具备判断力,遇到事情才能知道解决方法。这些知识的来源便是学校。但是这些完全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习,而且是每时每刻的学习。因为世界在变,各种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如果认为学到学校的专业知识就够了,这种观点就是大错特错了。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能够应付生活中各式各样难题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又怎么获得呢?首先,我们要先从锻炼自己的头脑开始,使头脑变得很精明而且务实。遇到难题时,我们便能理出头绪和条理。然后,我们从中清晰地看到事情的脉络,便能去判断它进而解决它。这便是达到不惑了。

仁者不忧

梁启超说,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让人忧虑,但是孔子说了,仁者不忧。仁者为什么不忧?我们又怎样才能达到仁者的境界?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思想之精华都在“仁”这个字里面,它可以称为大多数人的普遍的人格的体现。孔子说︰“仁者,人也。”即是说,“仁”便是人的人格的完成。但是人格不单单只是一个人来体现的,要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才能看出来。

从我们和对方之间交往的关系中看出自己的人格,并在与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身的人格。在一定意义上,人生是世界万物,世界万物是人生,个人的人格与世界万物是一体的,没有太大差别的。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站在世界万物的层次上考虑问题,不忧虑个人得失,不忧虑成功与失败,便能称之为“仁者”。当我们以“仁”的人生观去看待这两件事物时,便不会产生忧虑。这也是仁者不忧的原因。

当我们认定了一件东西是我们自己所有的才去在意得失。人格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也没有任何界限可以区分划开,我们分不清哪个是对方的部分,哪个是我们自己的部分。无法获得物质是归属于自我的感觉时,便是无所得,则无所失去。我们只是为了学问而学问,没有任何杂质,比如说拿它来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让我们“有所得”。老子曾经说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世界万物与我是一体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去计较得失的吗?会有一种“无入而不自得”的感慨。这也是最厉害的情感教育,目的便是使人变成“仁者不忧”。

同理,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万物和人生是不可能做到圆满的。在易经六十四卦,始“干”而终“未济”的原因便是由此而来。永远不圆满,所以我们才会有进步的空间,世间万物才能让我们进行创新、改造和进化。但是我们做的这些小改造,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不起眼的一段小距离,称不上是成功。

但做与不做又是另一回事,不做的话你连那一小段距离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失败。“仁者”知道这个大智慧,只有做事了你才不算是失败的。古人都说了,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是,虽然算不上成功,我们还是去做了,这便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这么辩证地去看待这件事时,我们所具有的“仁”的人生观,我们便不会再去在意成败了。

勇者不惧

如果我们都可以具备了前面说的两种优良品质,不惑与不忧,那么我们的恐惧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恐惧关乎人的意志方面,如果一个人拥有很丰富的学识,但是关键时候却没有展现出来,肯定是他的意志力太过于薄弱。不惧的秘诀就在于意志力坚强。

如何成为勇者呢?第一,我们需要一个光明坦荡的心境。有一句经典的话,便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我们能不能有勇气,就在于我们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是否坦坦荡荡。第二,我们不能受制于自己低劣的欲望,如果被社会上的各种物质利益蒙蔽了眼睛,我们的意志力便会孱弱。总而言之,人的意志力由强变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由弱变强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想要成为勇者,有坚强的意志崛起和奋斗,就要经过漫长的历练。做人如果意志力磨炼得很坚韧,就会自发扛起自己的担子,这便是真正顶天立地的人,躲躲藏藏、无知愚昧的人是这个世界所不齿之人。这就是意育,就是“勇者不惧”。

做人的条件

梁启超认为,把这三个优良品质做到了才可称之为人。如果认为人的知识越多越好,那就是错误的。比如秦桧,他实际上是很有才华的人,但是流传的只是他的卑劣的行径,令人唾弃。他知识可以说很渊博,然而他没学会做人。天下最为悲哀的事就是看着本来是有才华的青年,慢慢走上了邪路。秦桧便是前车之鉴。

当我们怀疑郁闷时,就是因为我们无知而产生的困惑。伤心难过是因为没有学会“仁”,不懂得以一个广大的世界观人生观去看待问题,所以忧虑。不敢去对抗外面世界对你的压迫,是因为不勇敢而产生的恐惧。知、情、意没有受到发掘和磨炼,我们是不能称为一个“人”。

梁启超希望青年学子都应该自觉地去学习,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也可以多读书提升自己,书籍是人生良好的导师。在关于这个主题演讲的最后,梁启超呼吁大家不可浪费掉在学校的大好青春年华!青年们,觉醒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