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与科学:情感与理性的产物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美术与科学:情感与理性的产物

谈美术与科学:情感与理性的产物

美术与科学,是人们在情感和理性的结合中所衍生出的产物。关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是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在这个体系里,美术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美真合一

梁启超梳理西方历史,认为文艺复兴时代衍生出了现代的西方文化。但众所周知,科学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根基,而文艺复兴时期重视的却是美术。美术是什么?美术是情感的产生,科学是却是理性的产物。美术与科学似乎是相距甚远,两者怎么会关联上的呢?实质上,美术从“真美合一”思想中产生出了科学,科学家认为真便是美,想要寻求美就要寻求真,美与真不可分割,美术与科学也是互通的。

梁启超曾提及两个故事。第一个与说达芬奇在意大利一个小村庄里发现的一尊温尼士女神裸体人像,但是很多基督徒说这个人像是魔鬼,于是把人像毁了丢到大海里。然而达芬奇非常痴迷,他和他的几个好友一起偷偷地到小村里挖掘,然后真的挖掘出了第二个人像。他把石像的长度都仔仔细细地用软尺量了一遍。当时有许多基督徒在场,他们都是因为人像而来。梅尔拉是古典派的美术家学者,他觉得达芬奇的行为无意义,他说了一句,美不是靠计算得出来的。但达芬奇也爱答不理地,他说:“不错,但是我想知道的事一定要知道。”

第二个故事就是有一个年长但很有名望的天主教的神父,他演讲的时候呼吁着大家快点进行忏悔,因为世界末日来临了。听众中有达芬奇的弟子,他也受到了感动,但是他却发现达芬奇拿着笔在画那个讲话讲的口沫横飞的神父。

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近代的生物学的启蒙学者。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真与美、虚伪与丑恶的真实意义,告诉我们美术与科学的真谛。

美术与科学的重点是什么?是观察自然,发现真实,体会美,但只有在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才重视起自然。美术与科学都要在自然这个本体中寻找。

对于自然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我们需要做两件事,要愿意去观察自然和真的学会去观察。学会去观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对你所观察的对象有极大的兴趣,专心致志地去观察。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用客观的态度,不能把个人的偏见或者情感放在里面。达芬奇曾经画过他爱慕的美女蒙娜丽莎。他用了四年的时间去画美女的微笑,他认为虽然是自己爱慕的女神,也要克制自己的爱慕之心,用理性的角度去描绘,才能更准确地去诠释她的美好。热烈的爱慕之心和冷静的大脑思考相融合在一起才能后产生最好的结晶之作。

梁启超认为,艺术家在把握真情感的同时,也不能随性而至、随情而发,要用理性去陶养去规范,使本能的情感朝着“美”与“好”的方向提升。因此,梁启超的主情主义从感性出发,以理性归宿,体现了对东西方情感理论的化合与创造,也体现了他对情感与理性关系的辨证理解。情感与理性结合,这也是完成科学的重要的一点要求,人与物相结合。人能够从观察中,感受到对方的特性,这便是梁启超认为,即胸有成竹才能下笔有神。

在美术上,我们通过认真观察对象的细节而去描绘出它的特质。就好像我们尝试画一个人,在面部的表情上我们必须让他看上去很协调,五官都相互照应着,充满着很精密的规律。如果你不能拥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很精密的头脑,你是画不出来的,也观察不到它的特质,这就是美术和科学的联系所在。科学对于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我们需要去矫正它,很多人都觉得研究科学的前提是有一个很大的实验室,具备各种各样的仪器。这是错误的。实质上,在没有仪器时,科学就已经诞生了。在达芬奇的时代就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的仪器,但达芬奇已然成为了科学巨匠。

用情感去感受科学和美术

梁启超对“表情法”的总结对于艺术和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认识与艺术的表达有内在相通和互补之处,创造一流的艺术品同科学发现一样,在梁启超看来,无不是“热心”与“冷脑”的完美结合,即求知的热情同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内在统一。在此,他不是把自然看作外界之物,机械地为其认识真理、获得审美感受设置人为的障碍,而是以审美的方式对待自然,通过参与和转化使主体最终融入现实,充分发挥人类投入自然和参与实践的能力,以充实生活之美,医治精神世界的空虚干涸。他结合自己从事学术研究以及从人文视角认识分析问题的经历,开启了科学理性与自由意志、审美意义相结合的科学认识的新路径。

科学和美术一样,都需要尽情地运用你的五官和五感,最后运用自己的脑筋去总结。它们的结合就是艺术产生的最有力的武器。总而言之,科学与美术的根基就是养成细致的观察力,而科学的形成靠观察力,美术便是养成观察力最直接的捷径、最快速的通道。因为美术家专心致志地观察“自然之美”,最后便获得了成功。美便是真,就是要观察“自然之真”,在观察的同时,在美术的基础上体现了科学,所以科学可以比喻成一扇门,美术便是打开门的关键钥匙。

梁启超呼吁着大家都行动起来,要多练习自己的观察力,锻炼出非常精密细致的观察力,最后能把自己的观察方式总结经验,传授给别人,共享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同你一起进步。古人有言,“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遵守了合适的方式和方法之后,想要成为一个著名的大艺术家,就要看你的天赋了。这便是“巧”。

中国的教育,很多都是先教给学生设立好一个“规矩”。学习美术的学校便是这样,中国的古时候曾有一句话“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但是这样说的话,学校存在的意义便是虚无的,任何一个人知道了,然后自己进行意会即可。就好像是学习美术的学生,拿一些名画拿来依葫芦画瓢,然后便毕业了,这样的情况放到一般人身上都可以做到。学校也就没有了意义,国家也不需要设立学校了。梁启超认为公立学校存在的意义,便是让美术学界能创造出一条人人都可以走的光明道路,使美术知识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有迹可循。因此,美术与科学的结合才是最好的道路,便是“科学化的美术”和“美术化的科学”。这样融合在一起的艺术结晶才能更好地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