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自修之三大要义:人、事、问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学生自修之三大要义:人、事、问

谈学生自修之三大要义:人、事、问

1917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的演讲说到了学生自修的三大要义,即是为人、做事和学问。宗教界哲学界始终围绕着一个永恒的话题探究不止,那就是作为一个人的要求,他们说的很多也很详细,但归根结底,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就是反省克己。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关键在于人与禽兽的差别。在生理作用上来讲,人和禽兽并没有差别,饥饿时便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劳累了要休息,困倦了要睡觉。这是人与禽兽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不同的是,禽兽的行为被生理需求所完全控制,而人在生理冲动时,能够先思考再去行动,这就是自我反省。当反省之后觉得有不好的地方便收敛起自己的欲望,这便是克制自己。我们常常因为看到别人困苦弱小而能够动恻隐之心,继而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而不是被生理需求所控制,这就是反省克己的外化表现。

反省克己

反省克己该怎么做呢?《论语》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又曰而内自省也,又曰内省不疚,皆申明此反省之要义。这就告诉我们反省克己的方法,即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再三思索,说话之前要好好斟酌,只有思考才能让人成长起来。然而知易行难,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从谨言慎行开始,例如不要做些不诚实的举动去欺骗别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快乐而去说人家的长短,还去传播拿来当笑柄,人非圣贤,都会犯错,如果不加以自我克制,养成恶习,就会迷失自我,深陷泥潭而不自知。

梁启超提到,圣人教导学生,都是以纠正恶习开始的,首要便是反省克己。人的改变是以自身为前提的,如果自己本身都不自省,有再多的良师益友都没有用。很多年轻人青春正茂,激情飞扬,追寻着人生的方向与定位,但同样是他们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几年的变化就会影响整个人生,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必须要谨言慎行,用自己的良心去衡量才去行动,如果任由自己的欲望支配行动,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到用良心去衡量,更何况大事呢?历史上的恶人行径比比皆是,不都是小时放任不羁,从而心性不正,遗臭万世。

在梁启超看来,为人的主体就在良心,必须自幼养成由良心为主导的思考性行动,不能成为四肢五官的奴隶,身体变为别人的奴隶还可以挽救,但是行动变成了欲望的奴隶便是无药可医,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人的成长就是一个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反省克己,为人处事,要时刻以良心为本,做人也是做事,要明是非知善恶,每日警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学做人放在学业之前。

做事之要义

如果说做人是抽象的,表现的是大的方向,那么做事就是具体的,是做人的具体显化。在梁启超看来,做事一是要“精力集中”。阳光温暖和煦,但是将太阳的光都集中在一个点上,便会轻易点燃纸张,这就是“集中”的魔力。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很容易发现,集中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件事与同时做几件事最后所获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梁启超说做事要“精力集中”是最朴实深刻的道理,事分先后,一件一件,有条不紊地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将精神意志作为做事的核心点,和物力不一样,物力是有限的,但精力是无穷的。就好像有五百马力的机器,五百就是这物的定量了,但是精力只要善于运用它便是无限的,所以说,一切都是有无限可能的。

做事第二便是要学无止境。很多人认为做事是要天赋的,成功的人必定先天不凡,然而事实证明,天赋并不代表一切,天资愚钝的人一样能够功成名就。梁启超曾说政治家不需要天赋,只需拥有四种能力:一是组织,二是执行,三是著述,四是讲演。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学习能力。中国留学生个体的能力都很强,但是综合起来就不如外国学生,差距就在于缺乏组织才能。孙中山的组织才能却是很厉害的,他创立了国民党组织,但因为他执行的才能不行,所以他推行的三民主义没有成功。很久之前的政治学家为了感动朝廷而常给皇上递奏折,如今的政治家是从事著述,但获得不了民众的同情心。最后是讲演,比如游说家苏秦张仪等,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进行游说,希望能帮助朝政。现在民主时期,政治家通过自由演讲让民众支持他。政治家四种才能都必不可少,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想要做事成功,还需要有德操,德操即是德行与操守,这就要求我们不去无理由的诋毁别人,要客观地去评判别人的观点,少数服从多数。当你作为一个领袖时,最重要的不是你本身有多高的才能,而是要有德操,即是知人善用,不嫉贤妒能。汉高祖刘邦不擅长征战,但却开朝历代,创下辉煌基业,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善于用人。他能够将将许多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合理运用。反观袁世凯、段祺瑞等人,他们不能知人善任,不任用比自己厉害的人,最终也只能落得功败垂成、身败名裂的下场。

想要有才能的人追随你,就需要有一个“见人有善若己有之”的好态度,然后是始终如一,推心置腹,用人不疑的信任。就比如唐玄宗,对于宰相姚崇询问他用人的意见时,并不回应,让姚崇感觉很是莫名其妙,道后来才知道唐玄宗这是信任他,相信他用人的眼光,所以他选择了不回答。从这里可以看出唐玄宗除了知人善用之外,还深信对方能力,不会去怀疑对方的才能,放手让他去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代名相姚崇。在生活中,我们交往的朋友,他们身上都有优点,我们可以去采纳学习,这样别人的优点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优点。但是如果我们看到朋友身上的优点,反而去羡慕忌妒他们,这不但失去了这个朋友的友谊,还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这便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关于德操,从政治的方面难以理得清楚,在政治这方面很少人能两袖清风,并且不接触到黑暗面,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正当大好青春年华的有志向的青年,他们在政治论坛上出现,却很快就被政治的黑暗面给吞噬。一个国家的稳定与昌盛就必须有政治的清明为前提,这就要求国家的各层领导人必须有德行操守,打造一个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

梁启超认为,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上,我们要参与政治活动,就必须要有稳固扎实的根基。有预料到前面可能会遭遇到的危险的能力,并勇往直前的决心,学会怎样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中独善其身,还能真正的体现自己的才能。我们都需要有一定的觉悟,防止自己在这个旋涡中迷失而堕落。我们学做事,应该以做到这种程度为标准,这同样也是梁启超先生关于做事一事上对年轻人的美好期望。

梁启超先生说做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比如长辈的观点谁都可以去反对,但是他的学生不可以反对。大家都可以反对孙中山的观点,但是陈炯明与孙先生是同一个信仰,也是孙先生一手带出来的学生,他就不能反对孙先生。所以说我们用手段可以,但是要在一个限度里面去适当地运用手段。这就告诉我们做事的准则,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底线的,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不要去一味地做某件事,而是要衡量这件事的意义与价值。有了这种有所不为的操守才算是具备了会做事、做好事、做大事的基础。

学问之要义

梁启超说,做学问与做人做事,三者是相通的。做学问如果天生聪明但是不专一,笨的人都会超越你。又比如学习算术,但同时又学文学,这样到最后可能文学和算术都没有学成功,这是人的定理。梁启超说,他也是有了这个经验,于是无论是写文章还是演说,都会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上。只有你的精神集中了,写出来的文字和说出来的话才能打动别人。想要假借别人的东西敷衍,都是没有办法打动人的。他呼吁青年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注重积累优良的品行和才能,将来出去工作时才能更好地做事。

做学问的前提是专一,技巧便是勤奋与勉励,这是自古以来的著名学者劝谏别人学习时都会用到的话语。梁启超认为做学问,首先得开发自己的本能。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学习的技能,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只能交给你学习的方法和知识,你能学到多少全靠你自己。学习了以后,你是否能够在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地方,能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你在学校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你一毕业就把知识全都抛在脑后,把从老师那学习到的东西都归还了回去。最后的你获得了什么?什么都没有。

所以说学以致用,才能将自己学习到的东西真正变为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过程就是勤勉的过程,学到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复习巩固,然后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得到现实意义,这就是学问的精髓所在。

梁启超希望广大的青年们都能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才能。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的本身,这也是塑造自己的过程,让自己的能力和视野都能提高和扩展。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我们必须适应这个社会,跟上时代的潮流,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时不时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未来脚踏实地,闪闪发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