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问:主张趣味主义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学问:主张趣味主义

谈学问:主张趣味主义

梁启超在吸收西方理论精华时,对于如何更好地做学问这一个重大课题,他所倡导的方法是应用趣味主义。梁启超其实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趣味主义者,他自己也说过,如果把他身体中趣味的部分拿出来,那么他便什么都没有了。于是在梁启超关于趣味主义的观点上,他按照人生论的观点加以改造,把趣味、知识、人生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会人民怎么去发掘学问的趣味。

趣味主义

趣味主义就是,以“趣味”为最大人生价值的人生观念。它的本质意义在于“趣味即生活”,为趣味而忙碌,以趣味为生活动力。趣味最好的状态是合理而自然的人生状态,这种状态不单单体现在一草一木以及任何具体的形象事物中,它更多地表现在生活情趣和生存方式之中。趣味从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诞生,又在人们的生活中展现。它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短暂性的快乐,更多地表现在体验后的满足感。

趣味活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的,人类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在这个活动中意志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意志力由情感决定,情感又分正反两面。积极的情感可以引发趣味,这既使人快乐又使人充满斗志昂扬。身处这种情况下的人们会暂时忘记烦恼,全然不计较利益的得失,专心致志投入于活动中。在施展才华的过程中体会乐趣。

当一个人在所行事的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并且遵循趣味主义,我们可以称其为趣味主义者。这样的人能够对生活中的小细节感到惊喜,感到快乐,感到有趣。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而这种激情让他们不觉得疲惫且保持长久的幸福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趣味主义者对生活的要求不仅仅只是生存下来,而是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非功利性的东西。梁启超就是一个趣味主义者。

趣味的四大主体

梁启超认为生活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享受生活。中国人常用“近来做何消遣?”作问候语。“消遣”一词听上去很风趣,仔细品味却是颓废至极,有消磨时间之感。由此看来“消遣”与“乐趣”算得上是一对反义词了。

劳作、游戏、艺术、学问是趣味的四个主体。

梁启超之所以把学问列入了四大主体之一,是因为学问能体现作者的趣味。对于学问的趣味,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表达最合适不过了。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趣味是从自己的体会中升华而来,即使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感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最好的诠释。梁启超谈学问,也是在谈趣味,他不会直接给受众正面的定义,但从他的作品、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定义的趣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审美感受。

梁启超所提倡的趣味主义强调趣味要体现超越功利的“无所为”与责任心的统一,意思就是要为理想付诸行动,这种行动不以功利为目的。超越功力并不是抛弃功力,而是舍弃有狭隘的功利心。只要我们有了一个确定的目标,就可以为这个目标而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并为此付诸行动,最终便可实现。手段只是实现目标的方法,目的达到了,手段也该抛弃了。这就是有所为。我们为什么做学问呢?可以说是因为学问而去做学问,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趣味。这不是什么高尚,而是人类生活真正的人生意义。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如果游戏枯燥无味,我们还会沉入其中么?是的,不会。如果我们被迫玩游戏,那么游戏也是无趣的。将自己的责任心转变为自己的趣味,这样就可以把他律变为自律,把被动性转变为了主动性。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合理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同时,趣味主义既超凡又脱俗,恰恰是因为对生活的热情投入,才得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将得失化为动力,使责任与趣味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就能达到劳动艺术化、生活艺术化的境界。

人类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及的。对于学问我们是具有欲望的本能的。梁启超倡导广大的青年,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也不要放弃学习,不要为了工作牺牲自己的乐趣。

深入研究寻求趣味

寻找趣味的过程是艰难的,这个过程和吃苦瓜一样有着相似之处,都要细细品味,慢慢回味才能品尝出甘甜,才能发现乐趣。如果只是停留在学问的表层,单纯地为了消磨时光,那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学问的趣味。因为趣味很难得,它藏在知识的很深的地方。你想要找到它,就要深入探索和研究,如果你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和阅历,就体会不到趣味。趣味是要自己领略的,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无法告诉你,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对一个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可以深入研究的基础,那么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研究,可以把它作为你的终身职业,但是这只是说你的所从事的工作是学者的工作。如果不是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自己职业之外的副业。不要惧怕未来道路的艰苦,正因为艰苦所以更要鼓起勇气,也不要怕道路狭窄,越狭窄就越能专心致志。要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梁启超的观点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数百年来,这样做的人并不多,他在《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提道:“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