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子的学说:作用论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老子的学说:作用论

第二章集老子、管子、墨子三家之所长

——读梁启超《论诸子百家》

梁启超先生在《论诸子百家》中,对先秦的老子、管子以及墨子三位不同派别的思想家的生平和学说作了系统详细的论述,并对老、孔、墨以后的学派进行了一些概括。

梁启超先生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他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其中以史学研究的成绩最为显著。

谈老子的学说:作用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寓意万物由道而生,为道所统治,“道”贯穿了老子思想的始终,关于道的思想,老子主张“作用论”,“作用论”简而言之就是对《老子》学说思想的原理在现实所起作用的论说。老子思想的作用,即“道”的作用。

梁启超总结说《老子》总共有五千言,至少有四千言左右,是讲道的作用,可见道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其中“无为而无不为”是很关键的且最具概括性的一句话,这种“无为”或“无不为”,表现在几个方面,梁启超对此进行了一些阐述。

“有”之用与“无”之用

梁启超在解《老子》第十一章时讲道:“无之以为用。”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就是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书中的很多“无”字都是当作“空”字解,这里也是一样。一般人都说空是没有用的东西,然而梁启超通过老子这几个比喻:“车轮若没有中空的圆洞,车便不能转动。器皿若无空处,便不能装东西。房子若没有空的门户窗牖,便不能出入不能流通空气。”以此来证明空的用处多么大,因此得到结论“无之以为用”。

在梁启超看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是值得遵循的,圣人应该是老子说“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他说:“老子喜欢讲无为,几乎所有人知道。可人们常常把无不为这句话忘却。形成一种跛脚的学说,也失掉了老子的精神。”如何才能做到一面为而一面又不为呢?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就是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又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就是说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作“玄德”。这几句话还有相似的几句的反复出现,对人们应该持有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进行概括和强调,可见它就是老子学说的重点。也是梁启超认为“无为无不为”的具体做法。

损有余而补不足

梁启超曾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关于“人类的本能,有两种活动”的看法,认为人类的本能有两种行动,一种是占有的行动,另一种为创造的行动。占有的行动是把某种事物据为己有,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有届限的,是不能相互兼容的,这种行为兴盛起来,人类就会每天处在争夺相杀中,因此这不是好的行动,应该制裁压抑。创造的行动正与之相反,是要某种事物创造出来,在人们面前公开。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无限的,是能相互兼容的。这种行为兴盛起来,人类就会每天进化发展,所以这是好的行为,应该得到发扬。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创造的行为,是把自己的物品拿出给予其他人,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占有的行为,是抢了别人的物品自己占有。梁启超说:“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意思是专注于发展创造的本能。梁启超否定的是占有,肯定的是创造和给予。“无不为”则是指发展创造的活动,“无为”则是指占有的活动。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梁启超主张人们要更多地提倡去帮助别人,提倡创造性活动,认为这样做会是“别人得了你的好处,你的学问因此进步,而且获得了快乐”。

老子在无为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不争”的思想。篇末一句的“为而不争”与前文讲了多次的“为而不有”意思相通。凡人要把一种物事占为自己所有,所以有争,“不有”自然是“不争”了。韩非子解释老子“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说是“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无求报之心,正是“无所为而为之”,还有什么可争的呢?

在梁启超看来,老子提倡无私主义,就是叫人将“所有”的观念打破,懂得“后其身外其身”的道理,也就是说,只有提倡无私主义才能做到“不有”。梁启超在这里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了批判,认为“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道理,应用在人类社会学上成了思想的中坚,结果闹出许多流弊,这次欧洲大战几乎把人类文明都破灭了,而其中达尔文思想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甚至上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怡情养性而不以感官刺激为目的

梁启超提出老子思想的根核是“自然”,贯穿了体、相、用三部分,老子学说的基础是自然主义。他认为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并用这来推导证明古代的政治论术。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即是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是让民众明智,而是让他们愚昧无知,民众为什么难治?就是因为民智开化,不易管理。老子主张无为主张自然,因此觉得一切有为的知识,刺激感官的“五色五味五音”都是有害无益的东西。老子说“去甚去奢去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都是教人要把精神用之于经济的,节一分官体上的嗜欲,得一分心境上的清明。所以又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凡官体上的嗜欲,那动机都起于占有的活动。

梁启超用古代先人点油灯来照明,与现实点煤油灯与电灯作对比。来解释我们视觉渐钝的原因,以及我们视觉既钝的结果。视觉钝了之后,非加倍刺激。越刺激越钝,越钝越刺激,原因结果,相为循环。又用西方人精神衰弱的例子进一步证明,烟酒等麻醉类物品日益推广,都是因为他的刺激导致。在梁启超眼里他觉得这是社会病态的开端,是文明破败的征兆。梁启超还认为“自知自胜”算是老子修养论的入门。

梁启超对《老子》“作用论”的论述,体现了几点个人思想。一是,老子是一名无私的人。用老子的无私大爱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以及对当时受苦的大众人民的同情。二是,老子利于社会,利于他人,来提倡人民之间应该互帮互助,不应像进化论主张那样互相迫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三是,老子崇尚自然,体现了一名当时为求救国之道终日奔波的赤子之心,对于安宁的渴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