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尚武: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王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听梁启超谈国学 >

谈尚武: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谈尚武: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并在列强的侵略下,经历着社会的转型,民族危机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加重。国家的摇摇欲坠激发了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责任感,仁人志士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以挽救国家的命运,也反思着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

严复教导中国人“尚力”“贵武”,他曾说:“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不知古今器用虽异,而有待于骁勇坚毅之气则同。”他认为个人武力增强,可以培养骁勇坚毅之气,直接决定了国家是否强大。此时,梁启超目睹洋务运动的失败,总结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认为向西方学习时,不应该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内里,也意识到“尚武”的重要性。在《论尚武》一文中,他提出:“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梁启超认为,对一个国家而言,“尚武”与“文学教育”同等重要,应摆在同等位置。同时,尚武精神的有无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

教育的目的:智体并举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中国不至于到达亡国灭种的境地,爱国的志士们思索着如何挽救国家的命运。当时思想较为先进的维新派认为应发展新式教育,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的素质水平,以解决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危机。梁启超作为近代教育的先行者,最早提出现代教育的宗旨。

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人才的缺乏,民众的智力没有开启,教育体制不健全,因此维新变法的重点是“兴学校、育人才”。提出用教育来挽救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样,维新派便可以拯救民族危机,从而保护中华民族的希望之种,使中华民族能继续生存下来,并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竞争中取得胜利。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用他们的最大努力让国民认识教育救国的这一新的理念,肯定现代教育在教育学里占有重要地位,认为教育可以振兴中国。体育是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体育教育受到了维新派的高度重视。

梁启超提出“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堕,民气柔靡,二千年之腐气败习,深入于国民之脑”的论断,认为中国重视文学而轻视武力,教育应该智体并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学生,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然而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而忽略了塑造学生的体魄。

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具备独立的生存技能和基本的自保能力,同时在面对外来的风险时能够懂得如何应对。“及其就傅之后,终日伏案,闭置一室,绝无运动,耗目力而昏眊,未黄耇而骀背。”现代学生为了能拿到一个好成绩,终日在教室学习,四体不勤,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很多青少年身体病弱,无法担当起国家社会赋予的责任,不具备一个强健的体魄,很多谋生能力也正在离他们远去。

尚武精神的衰亡

梁启超认为:“体魄者,与精神有切密之关系者也,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锻炼强健的体魄,跟磨炼强大的精神息息相关,民族的脊梁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作为支撑,就必定会被外力折断,而国人的血液中如果缺少了强大精神,就会沦为列强欺压的奴隶。梁启超指出,这种强大精神就是尚武精神,中国历代有之则兴,无之则亡。而传统文化倡导:“静以修身,静以处世。”这在梁启超看来,文弱是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他对中国重文轻武的传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之所以这么病弱,主要是因为尚武精神的缺失。

汉唐时期,整个社会推崇尚武精神,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愿意加入军队,为国建功立业,因此汉朝可以覆灭匈奴、攻破楼兰、平定羌人。唐朝可以灭东、西突厥,平定薛延陀,征服高丽,在疆域之外建立功业,炫耀中华的国威,以震慑四方夷族。

反观那些泯灭了尚武精神的朝代,国家变得极为虚弱,受尽诸多小国和少数民族的欺辱。众所周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一个手握重权的大将军,他通过“陈桥兵变”取得江山社稷,也是因为这样,他对拥有兵权的将领十分忌惮,在江山稳固后,用一招“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从此以后,宋代就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与此同时,宋代对武官也十分轻视。在朝中,文官与武官是相同品级,但是在地位上,文官却要高出武官一些,待遇上也有所不同,这使得以习武意图报效祖国的人灰心丧气。

宋代将领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导致全社会尚武精神极其缺乏,欧阳修曾用一句话描述当时的情况:“上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无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知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腐朽,城郭隳颓。”因而朝廷在与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的作战中极少取胜,最终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也没有摆脱覆灭的命运。

明清两代也紧步宋朝的后尘,程朱理学蓬勃发展,极大遏制了人们的天性和思想,朝廷热衷于掌控百姓和大臣以巩固皇权,对边防军务并不重视。明清两代的朝皇帝担心百姓造反,都抑制民间有尚武风气。尤其是清朝满族统治,更是对武力兵械进行严格控制,当世界各地的列强争相抢夺殖民地时,清朝皇室仍不思悔改,继续专注于维护皇族特权,悠游嬉戏,修建园林,即使在甲午中日海战前夕,皇室仍然将大量钱财耗费在颐和园的修缮上,而不是购置海军器械。

梁启超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提出如果缺乏尚武精神,必将被外族侵略,缺少了尚武精神的军队,必将无力抵抗入侵的强敌,最终只能落得亡国灭种,泱泱大国再不复昔日辉煌。他认为,尚武精神中包含了意志和智慧,缺少智慧的意志力,或者缺乏意志的智慧力,都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兼具意志和智慧,把尚武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才能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梁启超的思想是清末民初政治动荡、经济混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当时中国国民的思想和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可否认,梁启超提倡的尚武精神,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