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毅力:与天行相博
谈毅力:与天行相博
梁启超在《论毅力》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地。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意思是说,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失败的人和事,每个人所经历的道路各有不同,然而为什么有人成功,为什么有人失败?答案很明显:有毅力的人会成功,缺乏毅力的人则失败。
正如梁启超所说,如果一个人想做到面对困难不战栗、不逡巡,就要腰腹直挺,让勇气与毅力同在。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敢于藐视各种逆风,不畏惧各种困难,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毅力炼就的过程。人生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挫折,应当在挫折中磨炼自己,强健自己的心智,锻炼自己的意志。因此,我们应该依赖顽强的毅力,感激它给予我们成长的力量。
与天行相博
梁启超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人生的历程,大体上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占了十分之三四,顺境和逆境常常相互交替,轮流着出现。因此,每个人想做成一件事时,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要遭受几次乃至几十次的阻力,这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因此逆境是不可避免的。
梁启超认为:“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也就是说,毅力程度不同的人对于阻力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一些意志和能力都很薄弱的人,开始做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认为天下事很简单、很容易,等到尝试之后,各种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信心。这样的人凭着一时意气,闯过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放弃了;意志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放弃;意志力最顽强的人,遇到多次挫折也不退缩,因为要做的事情越大,遇到的挫折就越多,困难也越来越不容易解决。所以,如果不是极其顽强的人,很难攀上最高的峰顶。
梁启超号召年轻人要做有毅力、有恒心的人,凡事坚持到底,将来的事业和成就才会超越其他人。因为在每个人的奋斗过程中,胜利的鲜花只有在血汗中才能绽放,荣誉的桂冠只能用荆棘才能编织,在攀登事业巅峰的过程中,也只有毅力才能让人们领略阴云后的灿烂光辉。
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乏此种例子,德国作曲家、“乐圣”贝多芬谱写出了感情奔放的第三交响乐《英雄》及壮丽宏伟的第五交响乐《命运》,那样的乐曲普遍强烈而又深深地震撼过人们的灵魂。但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贝多芬失去了听觉,这一种致命打击曾使他痛不欲生。遭遇如此厄运,一般的人都会从此颓废,一蹶不振,但是贝多芬却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不但没有因此放弃音乐,反而在聋着耳朵的情况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脍炙人口的乐章。
还有,屈原放逐,却赋作《离骚》;孙子膑脚,兵法名天下;华罗庚左腿残疾,却成为世界公认的一流数学家;霍金全身瘫痪,却是伟大的科学家,失语的高士其是毕生致力于科普创作的奇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被命运折磨的伟人,面对人生的困苦,仍像勇敢的冒险者,在自己短暂的生命中点燃火把,一路披荆斩棘,穿过无人涉及的丛山峻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困苦忧患铸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毅力,也使他们成为后世崇拜敬仰的伟大人物。
毅力与逆境
梁启超指出,面临艰难困苦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放弃。忧患只能使一部分人获得成功,同时会使另一部分人更加颓废堕落,原因就在于面对逆境的时候,很多人意志力不足,而且无法坚持,也就是毅力不足。弱者在忧患来临时不敢面对,害怕一旦失败之后便跌入谷底,所以在困难面前极度恐慌,只想退避三舍,甚至于自我贬低,怀疑自己的能力,直到自暴自弃,走上不归之路。
梁启超认为,从逆境的本质而言,一个人遇到的困难是跟能力相匹配的,不论达官贵人、伟人圣贤,还是平民百姓,人生中都有逆境,而伟人的逆境一定比普通百姓的逆境更艰巨,更危险,更难以解决。所以在逆境来临的时候,怀疑自己的能力,逃避困难,都是无用的,只会让自己不停地陷入失败当中。真正的强者面临困难,并非不紧张,而是在危机面前能咬牙挺过去,有时候胜利与失败只有一念之差,就是坚持到底的毅力。
梁启超说:“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人的一生没有永远的逆境,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在小的逆境之后,必定出现小的顺境,而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出现大的顺境,逆境和顺境盘根错节,经历这些复杂的情况以后,最大的困难一定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非常愿意当一个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眷顾他,同时又认为自己总遭遇不顺利,因此成就也比不上别人。这种人永远不知道,所谓的“幸运”和“不顺”,每个人经历的都是一样,能否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才是成败的根本区别所在。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将祸福转化的条件,最重要的是毅力。《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一句类似这样的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人们只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锁定目标,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事,就会达到目的,从而获得成功。若是你没有毅力,面对忧患时连勇气都没有,想转危为安,化逆境为顺境也就是一句空话。
由此想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遇到顺境的同时也会经历更多的忧患,正如同巴尔扎克说:“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现实人生中要成功、要幸福,就必须昂首坦然地去面对,正视忧患,挺身走出逆境。
然而,是不是拥有了勇气信心,所有想干的事都会很容易成功呢?梁启超在《论毅力》提出了一个观点:“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就是说成功需要的毅力,有一个重要的核心是坚持到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面对困难满怀毅力的人,但他们并不是都获得了成功,因为当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时,坚持到底的人是少数。
梁启超的《论毅力》对青年人启发很大,他认为青年人的可爱,就在于凡事不干则已,一干便是离弦的箭,就算将来很有可能一无所有,也绝不半途而废。这说明无论怎样,从一开始就要坚持下去,就如梁启超举出的划船的例子,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流水有时顺有时逆,时常交互错杂,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逆风逆流冲过去,就能从容前进,去经历顺风顺水的一段,最后达到彼岸。但是如果航行一天就退回来,或者两三天就放弃了,彼岸就永远不可能到达。
所以说,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和人作对到底,打败我们的也能是自己,拯救我们的是坚持和毅力。正所谓:“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所以,当我们为艰难的环境所困时,更要奋勇顽强,增强自己的意志与力量。
前行的路上,只有拥有了锲而不舍的毅力,才不会让自己轻言放弃,拥有了它,成功离我们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