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由: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
谈自由: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
“自由”,被认为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和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与自由相对的,是奴役。在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有对自由的定义:“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庄子《逍遥游》等名篇为“自由”定义了概念,比如在《汉书·五行志》中有“自由”一词,汉朝郑玄《周礼》注也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宋朝时,“自由”已成为流行俗语,是不由于外力,自己做主的意思。例如王安石的诗“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此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英、法、美、德、意、日、俄等国加紧对落后国家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呈豆剖瓜分之势,而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力图摆脱列强的侵略和奴役,“自由”的意义和价值重新被人们所关注,而梁启超的《论自由》就诞生于这个烽火硝烟、动荡不安的时代。
中国的政治自由
梁启超在文中阐释了自由的四个方面:“一曰政治上之自由,二曰宗教上之自由,三曰民族上之自由,四曰生计上之自由。”政治自由指的是民众在政治上保留自由的权利,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有自由的政治权利,即便是殖民地也有政治自由的权利。梁启超认为,在政治自由面前人人不得有特权,国民达到一定年龄,均可参与政治活动,政府不能干涉国民的宗教信仰,资本家和工人应平等相待,不得有奴役与被奴役现象存在。殖民地可享有政治权利,国家自立自强,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梁启超同时指出,在中国早已废除世卿制度,在国外没有殖民地,在国内没有宗教之争,甚至也没有工业化衍生而来的工人群体,因此中国的政治自由,只在国民参政与国家自强方面,这两者相辅相成,参政是为了强国,而国家强盛之后,也能促进国民参政的自由。
同时,梁启超认为,“团体自由者,个人自由之积也。”团体自由和个人自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全体国民都没有自由,那么整个中国自然也没有自由,国家没有自由,个人又谈何自由?就像一个人乱吃东西生了病,躺在病床上不能动,那么他就丧失了全身的自由;一个人随意拿着斧头去砍杀,结果被判死刑,那么他也丧失了全身的自由。从这个比喻来看,个人的自由牵系着团体自由,一旦在个人自由上出现了差错,会对团体自由造成不良后果,自由就会转变成奴役和灭亡。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分析自由的意义,梁启超认为,“自由是天下之公理”,公理是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给个人自由和团体自由设定了有效的遵循法则,让个人和团体的自由都有法可依,每个国民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故夫一饮一食、一举一动,而皆若节制之师者,正百体所以各永保其自由之道也”。
在梁启超看来,自由不是随便想干什么都行,像孔子所说“不逾矩”“心所欲”,随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政治自由和团体自由尤其要懂得“不逾矩”,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废除封建奴役制度,让所有人的自由有法可依,方可保障国家和全体民众的自由。
个人自由之真谛
梁启超阐述个人自由时,对封建制度鞭挞最深,“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斯为末矣”。他认为,身体上的自由虽然重要,但灵魂的自由才更为关键。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之下,民众不仅在身体上有诸多不自由,而且大多数人都被无形的枷锁束缚奴役了灵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今人被古人所奴役。古代的圣贤豪杰,皆有大功德于世,今人爱而敬之可以理解。但即使如此,梁启超也呼吁“古人自古人,我自我”,今人的思想不能受古人奴役,要拥有独立的自我人格。他认为,古人之所以能为圣贤豪杰,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自我和个性,拥有不同于前人的创新思想。“使不尔者,则有先圣无后圣,有一杰无再杰矣”。圣贤从不模仿别人,也不复制别人的思想和个性,如果孔子、笛卡尔、达尔文等人皆效法古人,他们怎么会取得优异的成就?所以要获得自由,解除“心奴”是最重要的事,要敢于打破权威,独立创新。
其二,是国民为境遇所奴役。梁启超认为,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有“畏天命”之言,让百姓相信命运,不赞成反抗天命。“天下善言命者,莫中国人若,而一国之人,奄奄待死矣。有力不庸,而惟命是从,然则人也者,亦天行之刍狗而已,自动之机器而已,曾无一毫自主之权,可以达己之所志,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梁启超对此非常痛心,他认为国人习惯于认命,有聪明才智也不使用,总是“惟命是从”,把自己当作天命运行的机器,毫无自主权利,因而整个人生没有志向,整个国家奄奄待毙。在列强入侵的时刻,如果依旧不懂抗争,安于命运和环境,灭国之灾将不远矣。赫胥黎曾说:“今者欲治道之有功,非与天争胜焉,固不可也!”这正是梁启超的心声。
其三,是民众为世俗所奴役。梁启超认为,人活于世,是个社会动物,生活在世俗当中,难免受环境所影响,许多人不得已而人云亦云,不敢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因为“党同伐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讲究中庸之道的国人不允许有异端思想的人存在,如果出现这样的人,一定是群起而攻之。梁启超指出,戊戌变法的惨痛教训就在眼前,从古至今类似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都被世俗影响,在国家危急时刻也保持沉默不语,麻木地生活着,鲁迅的《呐喊》也只能叫醒一小部分人罢了。梁启超号召民众,若想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必须抛下世俗的束缚,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勇于按照自我的思想去行动!
其四,是为物质欲望所奴役。梁启超认为,世上的大多数人成为物质金钱的奴隶,一生只为物质奔波劳苦,即便丧失了自由也视而不见。孟子曰:“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世人为物质生活所累,甚至让心灵失去自由,古人有言:“心为形设”。“形而为役,犹可愈也;心而为役,将奈之何?心役于他,犹可拔也;心役于形,将奈之何?”梁启超十分痛心,多少人在物质面前迷失了自我,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为了一己利益出卖身体、出卖灵魂、出卖国家!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梁启超认为,只有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放任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完全的放纵,就等于完全的不自由。既被物质所缚了心,又哪里有自由可言?
梁启超对于自由的认识,在那个封建愚昧的年代,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国人思想前行的道路。如今自由的话题还在继续,世人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的同时,莫忘记那些为国家自由奉献了一生的前辈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