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家思想:孝于亲,忠于国
谈国家思想:孝于亲,忠于国
1840年,英国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造成了巨大的国力亏空,紧随而来的坚船利炮让中国不得不暴露于世界,饱受战火摧残,这从根本上粉碎了愚昧无知清政府的“天朝”迷梦,中国危在旦夕。就在这走投无路、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时刻,先进知识分子们救亡图存,开始了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等。大批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中国的自救之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梁启超中体西用,提出了新民说,并阐述其救国思想。
忠于国
爱国主义贯穿于《新民说》的内容中,是梁启超伦理思想的最高律令和第一原则,他对于国家的这种认识来自于西方价值理念。
在梁启超的眼中,朝廷应该为国家服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忠于朝廷的前提是忠于国家。但是,朝廷乃一个国家的总办,只要朝廷以人民利益为基准,那么忠于朝廷就等于忠于国家;相反,如果朝廷在危难之际,置国家于不顾,那么推翻朝廷就是忠于国家。
梁启超认为,“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孝于亲,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而非一姓之家奴走狗者所能冒也。而吾中国人以忠之一字为主仆交涉之专名,何其颠也。”大意是说,君主应该比百姓更加懂得忠国,人民只有报效国家这一义务,而为君者必须肩负忠国与爱民的义务,真正带领人民忠于国家。中国人以“忠”看待主仆关系,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情。在梁启超看来,对于国家,君主比百姓更应该遵循忠道,这是君主的基本责任,同时君主还兼负有民“托付之义务”。封建伦理把君主说成是“民之父母”,提倡“愚忠”,而梁启超则提出君主不仅要对国家尽义务,而且还要为人民尽义务。这两种观点,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和资产阶级伦理观念的根本区别。
在梁启超看来,先进的爱国主义与封建传统完全不同,封建国家是君者统治的,天下“莫非王土”,君王利益就是国家利益,所以“忠国”和“忠朝廷”是同义词。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时局发生了变化,软弱腐朽的朝廷已经无法等同于国家,中国想要实现富强之路,唯有先改变朝廷。所以梁启超提出“新民”,激发民众的爱国心,而不是“忠朝廷”之心。这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前途的忧心,反映了与封建伦理观念不同的资产阶级伦理观念。
正因为梁启超提出了崭新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概念,由此而引发出全新的教育理念,希望以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为武器,对封建国家观进行尖锐的批判和改造。由此可见,梁启超提倡的爱国主义,是要求所有人都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而不是忠于腐朽的封建朝廷。封建朝廷极其腐败保守,在西方列强入侵的时刻,忠于腐败的朝廷,只会让整个国家沦亡。
在提倡“忠于国”思想时,梁启超特别注重民族国家的观念,他一再强调,中国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独立民主的国家,他说:“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认为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世史的中心问题,现在要救中国,已经没有其他办法,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民族主义国家,让全国百姓都建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忠于国家,为国家谋利。
梁启超援引日本的经验,认为日本正是因“国家思想,发达甚骤,自主独立之气,磅礴于国中,能汲取欧西文明,食而化之”因而在国民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进而民族昌盛,国家富强。所以,梁启超主张学习日本,建立新型民主国家,接着兴办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新民,“使之结为团体以自立竞存于优胜劣败之场”。并且认为这种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民”的基本特性和品质是“公德”,拥有“国家思想”和“权利义务思想”,拥有“自由”和“自治”的权力和能力,具有“进步”“合群”和“尚武”等特点。
从实质上分析,梁启超所谓“新民”,即资产阶级新一代,“新民”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教育观点。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中国衰弱的主要原因,归于封建旧教育培养出愚忠的人,认为这种旧民缺乏国家观念,只有个人利禄思想,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卖国,会造成整个国家的灭亡。
孝于亲以公德为前提
梁启超提出“孝于亲”理论的基础,是他在《论公德》中提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梁启超的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封建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伦理观,“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他用中国“旧伦理”的“五伦关系”和西方“新伦理”阐述自己的道理,“五伦”中的家庭伦理有“父子”“兄弟”“夫妇”,社会伦理有“朋友”,而“君臣”则是唯一的国家伦理。中国的“五伦”关系侧重家庭,社会伦理侧重“朋友”,没有针对陌生人,而国家伦理定位“君臣”,有朝廷没有国家,这就造成中国人重私德而轻公德,公德所重视的关系即群体、民族、国家,这些在“五伦”中几乎都是空白。
因此,梁启超提出“孝于亲,忠于国”,是以公德为前提,将私德公德进行完美结合,将道德一体化,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公、私兼具的“新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所以他说:“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私德为个人道德修养伦理孝治,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而公德是一种“利群”的道德。
从梁启超利己利群的理论来看,他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合理的,提出“天下人亦孰不爱己呼?孰不思利己呼?爱己利己者,非圣人之所禁也”。只是个人利益要与群体利益相得益彰,将群己之利合为一,让人们认识到“利己心与爱他心,一而非二者也”。
至此,梁启超提出“孝于亲,忠于国”,是让旧思想的人民明白,个人依赖于群体,百姓依赖于国家,每个人的生存都要从国家中得到保证。以“孝于亲”一家兴,来论证“忠于国”的强国理论,国亡则家亡,家亡则个人沦落。梁启超使提出个人利益与国家兴亡系为一体,倡导非常明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国家有益的人。”把传统的五伦之爱推及到对国家的责任,为后世的民族复兴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孝于亲,忠于国”是梁启超在国家危难之际提出的价值观导向,既继承了传统思想,同时又提出个人与国家、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密不可分的新主张。其主张从人之本性出发,告诉世人将公义与私利相结合,不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且“国之亡,则家之亡”,鼓励人民在国家处于困境时站起来,共同抵御侵略,兴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