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半耕半读 - 追忆从教四十年 - 春雨司棋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章半耕半读

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创建半耕半读的学校,不但能减轻农民的负担,还会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适用人才。

创造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生存的继续。

只有发展了,它的生命力将会更强。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单一的办学形式,远远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要求。

只有根据各地的农村经济状况,采取多种办学形式才能多快好省地为农村培养人才。

创办农业中学,这在江苏乃至全国也是首创。

要把农业中学办成所半耕半读、自给自足的农村中学,决不是简单的种地加读书。

这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生不但要掌握省教育厅颁发的农业中学教育大纲的内容,还要利用专业课的知识指导生产。

另外要种好试验田,解决试验和生活费用,做到自给自足。

这和普通中学相比办学的难度就大得多了。

在学校的创办阶段,巩固学生十分重要。

要巩固好学生,必须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吃饭问题。

俗话说“兵无粮草自散”。

因此,从老师到学生,都十分重视耕好这一百多亩试验田。

近半个世纪前,农民种地还是受“天老爷”支配,靠天吃饭。

农业中学不能如此,一定要摆脱传统的种植习惯和方法,用农业科技指导生产,在当地要起到示范作用。

师生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和测试,影响和制约土地产量的因素是:水、土、肥。

水,斗渠底和田基本持平放水进田不通畅;土,盐碱地,植物发育不良;肥,田离村庄较远,运输困难,肥力都很差。

针对这三个不利因素,分成三条线逐一解决。

全体师生经过十天的起早摸黑的奋战整理和加深了三百多米长的斗渠,使水能通畅地流到地

里。

并在地里挖深沟,让土壤中的碱分流失。

这两项措施为秋季生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夏收质量的好坏,肥料是关键。

于是由工友马爹领着八个大个子学生,带着干粮,赶着驴车,推着独轮车,进城收粪。

他们给单位打扫厕所,单位不收干粪钱。

就这样个春天,换回了上百担干粪。

这些干粪为小麦普遍施了层厚厚的春肥。

在管理上,进行了压苗、灌水、播粉,那年加上天老爷帮忙,这一百三十亩地足足收了近四万斤麦

子。

这样的收成,在当地可算得上一个奇迹,比当地亩产足足提高了一百多斤。

别看这四万斤麦子,这对学校的巩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了备足秋肥,师生又用五只泥船日夜罱泥。

别看这罱泥农活,一要力气,二要技巧。

站在船边上提起四五十斤的泥夹子,如果中心不稳,不小心就要栽到河里。

在罱泥过程中我曾吃过这苦头次掉进河里危险淹死,幸亏学生救了我。

那时,在劳动中,学生可算是我的师傅。

我在农中的日子里,感到要种好田,并不单凭力气,或凭主观的愿望。

要根据植物生长的规律,在耕种管理的每个环节中得按科学规律和程序操作。

夏收夏插,秋收秋种,师生都根据土质的不同,水利条件的差异,品种的特性,适应情况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种植和管理模式。

师生还根据植物的生长的各个阶段,建立和记载作物的生长档案。

在管理过程中,使用什么肥,用什么土农药治虫,放多少水,什么时候放水,同时还观察使用后的效果,都有清楚的记载。

气象小组每天公布二次天气预报,根据天气的变化,安排农活和田间管理措施。

这年秋天,那可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农中又是一个秋季大丰收,足足收了七万斤稻谷。

学校名气大振,再也没有人怀疑,这些师生能种好这些田吗?

就在这一年,我们农中不但能做到自给自足,而且还有较大的积蓄。

家境困难的学生,还能添置些衣服。

县里、区里、乡里,地方看到学校办的有起色纷纷资助。

那年秋天,不但又盖起了十二间瓦房,还购买了马、牛和双轮双铧犁。

以耕养读只是一个方面,如何以读促耕不可忽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