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友情永存 - 追忆从教四十年 - 春雨司棋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章友情永存

患难之交情义深。

在劣境中建立的友情往往胜于亲情。

六九年春天,我被临时抽到季桥南湾村办校南湾村位于灌溉总渠北岸,村离大堤边近四里地。

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听说抗日战争期间,连日本鬼子也很少到这个地方。

六十年代,到淮城主要还靠步行,自行车和拖拉机也很少。

这里人主要靠种田为生,副业也只是姑娘大嫂绣绣出口的枕套花。

这个村虽然穷,但心齐人旺南湾学校校址在南湾三队,这里的乡亲们迫切希望建

立一所象样的学校。

因此南湾三队队长韩复举夸下海口,由三队负责盖十间教室。

此人活动能力非凡,在他的精心组织和督导下,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即盖成十间教室。

韩复举当时只有三十八岁,识几个常见字,可他除了掌管生产队里三百多人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家庭四十四口大家的掌门人。

解放前,他家穷得叮当响。

父母早已过世,大哥因病无钱医治也已去世,家中的重担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他不但相继给两个弟弟建起了房子,娶了媳妇,还陆续为九个孩子办了婚事。

记得我刚去南湾的那年,一进院子,只见地上、凳上草堆旁,东倒一个,西歪一个。

一天,小七子发热到四十度左右,睡在地上哼也没人问。

我进屋看了要抱孩子去打针,可复举二嫂并没把孩子发热当回事,轻描淡写地说

“没啥,过过就会好的。”听别人说,他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带大的。

生到第八个孩子的时候,我曾劝他们不要再生,减轻家庭负担,可复举二嫂却说:“种田没有劳力怎行?”这个大家庭,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孩子长大后,每房又四口子,连老俩口子三十八人,平常家里除了出门的姑娘不常在家吃饭,还有二十二口子聚在一起生活。

饭都用大木桶装。

开饭时,二个大桌坐不下,有的蹲着,有的站着。

开饭的情景如同部队连队开饭一样。

一家人虽然人口多,可他老俩口带得井井有条。

每天烧饭由五房媳妇轮流值班。

饭碗一丢,上学的上学,下田的下田,喂牲口的喂牲口,忙家务的忙家务,各就其位。

日子虽不怎么好,但人心齐,个个肯干。

我离开淮安后,为了减轻他二老负担,年年催他分家,可直到一九九八年,也就是复举二哥七十岁

那年,才算把五房儿孙分开。

刚开始和复举相处,并不理解,一个既不是党员也没有什么大权的队长,却在群众中有一呼百应的威力。

经过观察和相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好事做得多,群众感激他信任他。

队里孤儿韩正洪,从养大成人到盖房娶媳妇以及入伍当兵,都是他一手操办的。

队里建起砖窑,凡哪家房子坏了漏了,他都主动出面修补。

哪家断炊,他从家里送粮救急。

他常开玩笑地说:“我家人口多,多喝一顿粥,能解决几家人的口粮。”凡是庄上哪家孩子上学,婚丧喜事有困难,他总是主动联系和帮助。

庄上兄弟闹房产,邻居闹屋基地,夫妻斗嘴,还有说不上嘴的事,只要他一出面,都迎刃而解。

在本乡本村是这样,就连方圆十几里的外村有困难,也登门求他出面帮忙解决。

生产上的大事,重活危险活,他都冲在前面。

一次堤坝决口,水像潮水一般吞食刚插下去的秧苗,他带病第个跳到闸坝打桩。

这一举动真是无声的命令,紧接着一个个男子汉都跳到坝里,扛料的扛料,打桩的打桩,大家在水

里泡了三个多小时,终于保住了堤坝。

就在这一年,他得了一场大病,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住院期间,看他的人一个接一个。

不是这家人提篮鸡蛋就是那家人拧些挂面,还有人送了当时人们称为高级营养品麦乳精。

看他的人,有的站了半天,还没等到和他说话就告别了,因为慰问他的人太多了。

*****,我被隔离审查的日子里,他像关心自己的兄弟那样关心我。

派孩子来了解禁闭室的生活情况,遭没遭打,吃没吃饭。传话给我,“要挺住”,“会解放的”。

有时还偷偷送些玉米饼给我。

真正的友谊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友谊。”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日,这天阴雨连绵。

晚上我正背主席语录,只听门外有人叫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