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孩子太烧钱怎么办?想办法比ta烧得更多 - 不焦虑的父母,更自由的孩子 - 崔璀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20章孩子太烧钱怎么办?想办法比ta烧得更多

对孩子的爱,首先来自一个完整的、自由的、从来不觉得生活委屈了自己的家庭。

eva是我的皮肤护理师,脸蛋光洁得看不到毛孔,腮红永远恰到好处。认识她时还以为她是个小女孩。

有一次我做完护理,她忽然凑到我身边,说:“怎么办?婆家催着要二胎,烦死了。”这才知道她儿子都已经4岁了。

“你不想要啊?”

“倒也不是不想,就是觉得太烧钱了,孩子简直就是人肉碎钞机。”

估计看到我在朋友圈总是分享一些跟孩子有关的话题,她大概以为我是什么专家。

“哈哈,是这样啊。真的!我也觉得太烧钱了,所以一定要在自己身上烧得比他多一点!不然亏死了!”

eva举着给下一个顾客配好的瓶瓶罐罐,呆了3秒钟。

“什么鬼啊,你逗我呢吧?”她翻翻白眼走了。

很多人说起为人父母的感受,除了爱和惊喜之外,都会提到“责任”。

“第一眼看到那个小家伙,感觉自己身上有了责任。”最容易被察觉到的责任是经济上的,忽然要负担起另外一个生命的全部开销。婴儿时期是纸尿裤、奶粉、玩具和绘本,进入儿童期之后就是无止境的教育投入。万一以后还要出国上学呢?各种各样的理财书教育我们,你要有所规划,最好从怀孕开始就存一笔育儿基金,或者是对全家的开支清楚明晰,明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开支能力。

这都是负责任的表现。

但还有一点,就是要把最多的钱花给自己。这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很多妈妈还在咂摸这句话的时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已经忍不住要跳起来了:“有没有搞错啊,给大人花钱有什么用?当然是把最好的给孩子啊,委屈谁也不能委屈孩子啊。”

没错啊,把最好的给孩子——在世间所有的“最好”里面,就包括“最好”的爸爸妈妈。

公司新来的大表哥跟我们讲过一件事儿。小时候妈妈跟他说:“为了给你报这个英语班,妈妈快半年没买新衣服了,你可要好好学啊。”他本来还挺喜欢去上英语班的,打那以后,他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再快乐地去上课了,因为那里面有妈妈半年的“牺牲”。

“如果我当时能选,是穿着漂亮衣服高高兴兴的妈妈还是英语班,我举双手双脚选前者啊。”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中等,虽然没感觉到窘迫,但也知道,爸妈要不松懈、努力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的总体开支。我妈年轻时是个美人,她很喜欢打扮我,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春节,她在商场里看好了一件机织毛衣外套,很好看,但是也不便宜,她来来回回带我去试了两三次,最后终于买了下来。我好高兴,在家里穿着不肯脱,盼着大年初一快点到。

隔了几天,跟妈妈一起洗澡,忽然看到她换下来的内衣上有好几个小小的窟窿。“都破了你还穿啊?”我问她。妈妈说:“你过年这件衣服太贵了,我这内衣嘛,又无所谓的。”

那年春节,我跟着爸爸妈妈到处拜年,所有人都夸赞我穿那件毛衣好看:“从来没见过这种样式啊,真洋气。”他们夸得越起劲儿,我心里就有越多东西在翻滚——是羞耻和愧疚。我没办法在明知道妈妈穿着一件破了洞的内衣的情况下,欢天喜地地去接受以此为代价的华丽。那是我过得最不开心的一个春节。直到今天,看到穿着那件毛衣拍的照片,我都能感觉到那个寒冷的冬天里,一个小孩心里无处表达的自责。

如果时光可以倒回,我希望那年春节,穿一件普普通通的新衣服的我,拉着给自己从里到外换了新衣服的妈妈,欢欢喜喜去拜年。

我当妈妈之后,几乎没在花钱上委屈过自己。小核桃去上早教课,我心里嘀咕了一下,果然小朋友开始烧钱了,一节课200,也只不过是涂涂抹抹画画。我忍不住撇撇嘴说:“太贵了……”

老公在旁边说:“你还说呢,你自己做一次面部护理要花多少钱!”

于是,我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转头一看,小核桃也冲我笑。

我一直坚定地鼓吹,大人多花钱在自己身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

然后就收获了一堆白眼:那是因为你有钱才这么说吧?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我不知道“有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只能说,我可以应付日常开销,但要说“想要什么有什么,闭着眼睛花钱也不心疼”,那怎么可能呢?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家调整了各种消费习惯,进出之间多了很多分寸。自从创业以来,我不拿工资,工资卡一路负增长,就更谈不上“有钱”了。

即使这样,我也不允许孩子的开支占全家开支的大头。因为我不想要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家庭。

ms.大表姐来我们公司做主编之前,做过助理精算师。她说,很多内地家庭去香港买保险,不管理财师怎么劝,他们都会给孩子买最大的保额,“要把最好的给孩子”。

买保险本来是一种理性的避险行为,但这种配置本身就是完全不理性的。一个理性的家庭选择保险的时候,是要以经济收入为顺序的,谁的收入排第一,就给谁买最高额的保险。

保护好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才能给孩子更好的一切啊。

就像坐飞机,如果遇到危险,第一反应是把孩子保护好吗?安全演示已经强调了,一旦遇到危险,大人首先要给自己穿好救生衣,戴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身边的儿童。

这跟给孩子花钱是一个道理。我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妈妈。

我当然会把我能给到的最好的给他,但前提是,我“能”给到的,首先需要扣除我们用来照顾自己的部分。一个家庭一年开支无论是3万、30万,还是300万,只要一大半用在孩子身上了,这个家庭就一定有人在受委屈,那个委屈不一定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但受委屈的妈妈或者爸爸好像又不能表示什么,因为“一切为了孩子”是最正确、最主流的声音。

可是啊,这种委屈会藏匿在其他的事情上,它让我们没有办法“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而明明我们花钱是为了享受生活。

eva说:“别的孩子都上国际学校,我给我儿子只是报了一个普通幼儿园,觉得对不起他。”

别的孩子也不是“都”上了国际学校。像我就没给小核桃报什么贵族幼儿园,首先是因为太贵了,其次是觉得幼儿园的硬件也没那么重要。考察半天,选了一家小私塾,条件极其一般,但是师资和理念非常赞,小核桃去试课时,也适应得不错。

我也会想,如果有一天,在小区溜达时,碰到把孩子送进国际幼儿园的邻居,我会觉得对不起小核桃吗?“如果妈妈少办一张护理卡,不买新衣服,不健身不买书,你就可以读那个可以学马术的幼儿园了。”

我不会。因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如果”。衡量“最好”的标准绝不只是有钱。很多时候,“最好”的东西,只能由一个“最好”状态的人提供。当我们自己活得更滋润、更洒脱,有更宽广的生命边界,而不是紧紧盯住用“委屈”换取的那个目标时,我们才会看到更多。

很多时候,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一厢情愿里,孩子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我问我的合伙人——著名少女妈妈妍姐:“你觉得委屈了养乐多的时候,她是什么感受?”

“哎呀,她没什么啊,小孩子啊,没什么感觉。”

你看,他们才是真正的强大,见风就长。去年冬天,公司刚成立,我忙到脚不沾地,忽然有一天,发现一整个冬天没给小核桃买拖鞋。急急忙忙买了一双,结果小了半截——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长大,但我却没看见。

我妈听到这件事,心疼得不得了:“你这个当妈的倒是没耽误穿,自己儿子连双拖鞋都没有。”

我笑嘻嘻的,一点儿也不愧疚。因为我看到的是,小核桃撒欢地跑,他的快乐跟有没有一双棉拖鞋毫无关系,而是来自我们睡前在床上打闹,来自哆啦a梦和大雄的冒险,来自妈妈浓浓的爱——我深知自己内心对他的爱有多深刻,它充满我的内心,流淌在整个家里。它让我不会因为一双拖鞋、一个幼儿园而愧疚,让我们不会感觉到匮乏。而那些爱,首先来自一个完整的、自由的、从来不觉得生活委屈了自己的我。

连续出了好长时间差,再碰到eva,她小腹已经隆起。“你想通了?不怕二胎更烧钱了啊?”

“富了富养,穷了穷养。老大不也这么长起来了吗?再生个弟弟,一家人,多好。”

她微笑着,摸摸自己的肚子,脸上有幸福的光。只有被生活滋养过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光芒。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