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咱们这些做爸妈的,可不能双重标准啊
我们之间的沟通,至少应该是流动的。
一
看过主持人汪涵和歌手张宇的一次对话,聊跟自己孩子的关系。
张宇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不管你以后跟女生结婚,还是跟男生结婚,我只希望你在结婚的时候打个电话告诉我。如果你愿意我去,我就去;你如果不愿意我去,我会送上我的祝福。你好也好,不好也罢,你让老爸知道就好。如果你遇到了不幸的事情,一定要告诉我。不要害怕告诉我,不要怕。”
汪涵说:“我跟宇哥的想法一模一样。我的儿子才3岁,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为他做。明明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我什么都愿意给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以后他长大了,有什么事情,只要告诉我就好。我40岁才要的孩子,小沐沐到20岁的时候,我已经60岁了,我什么都不能为他做了。比如他被人欺负了,我一个60岁的老头,能怎样?所以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他能告诉我。”
那种因为担心自己被排除在外而不由自主的示弱,让人有点儿心疼。
曾经他是你的全世界,忽然有一天,你可能完全走不进他的世界。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是不是因为,我们曾经也拒绝让他走进我们的世界?
我在杭城40c的高温中写这篇文章时,小核桃到内蒙古草原避暑去了。他跟我视频,告诉我他吃了好吃的烧卖还有羊肉。“哇,我好饿,想吃。”“没关系,我回去的时候可以买一些带给你吃。”他一本正经地跟我说话。在我成为妈妈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小孩子是这样说话的。
如果他在我身边,像这样的周末,他会缠着我:“妈妈,你别工作了,我们玩吧。你在干吗呢?”
“我在工作啊。你先自己去看会儿书啊,再给我半小时。”我常常这样跟他说。
忽然有一天,下班回家,他正在看书,我谄媚地蹲在旁边:“你怎么不理我啊?”他抬头看了我一眼说:“妈妈,我在看书呢。”脸上的表情恐怕是跟我工作时的一模一样。
我忽然意识到,小孩子和大人,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有那么大的分别。也许今天你还在烦恼着“小孩子好缠人”,一眨眼,他已经转向了整个世界。这个想法让我忍不住一激灵。
二
一个朋友跟我讲过类似的事。
小时候,爸妈经常在吃饭时讨论一些生意上的事情,他好奇地问:“什么叫增值税?为什么会囤货啊?”他们说:“大人的事儿,你不懂。”听到他们聊起一些朋友的事儿,他问:“xxx是谁啊?”爸妈说:“我们的一个朋友,你不认识。”
他嗯嗯了几声,后来就不再问了。
长大以后,有一天妈妈因为一件事念叨他,他随口说:“哎呀,这是我的事,你别管了。”
“我妈那一次简直是暴怒,我到今天都能记得她当时的表情,恼羞成怒,整张脸都在抽动,五官都在说:‘你怎么能这么对我?我可是你妈!好,你不让我管是吧,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
“我真的没有恶意,我只是以为长成大人,就是可以说‘你不懂,你别管’了的。”
“做人怎么可以双标呢?他们就是这样对我的啊。”
“做人不能双标”,我喜欢死这句话了。在适度的范围内,父母按照自己的任何想法养育孩子,我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那是做父母的自由,我们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与孩子相处。
但唯一有一点,就是不能双标。
你给了他什么,你就要接受他将来还你什么。你拒绝他什么,你就要想到将来他也会拒绝你什么。
像我爸妈,他们从来都不擅长表达感情。
“你不懂。”
“当着孩子的面,别说这些。”
——他们常常说这些话,用这种方式为我建构了一个相对安静和安全的环境。
“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
“凡事要开心,要往好处想。”
——他们没办法应对我的不开心,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可以讨论的。他们太担心我的脆弱。
这是他们与我相处的方式,我一直都不觉得有问题,这甚至培养了我某种独立有主见的性格。尽管我并不那么擅长隔离情感,但我还是觉得,克制一下挺好的。我很少跟他们表达失落,忍不住要哭,也会一个人躲起来哭。哪怕是辞职创业这种事,也是先斩后奏,通知他们一声而已。
他们年纪大了以后,会略微对这种氛围表示不适,试图跟我把关系拉近一些,“创业嘛,尽力就好。”一旦嗅到这个信号,我会马上打个哈哈,转移话题。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你不懂,凡事开心一点,往好处想想就好了。”就像小时候他们对我的态度一样。
一次、两次……他们也坦然(也可能是无奈)接受了。至此,系统再次达到一种奇特的平衡状态。
但如果当我成年,他们老去时,他们忽然要求我事事与他们详细沟通,充分表达情绪,那对我来说可能就太有挑战性了。
三
不要双重标准,有了这个准则,养孩子的时候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就容易判断多了。
有时候小核桃一直追问:“这是什么?”一问问几十遍。
“哎呀,不关你的事!”这句话马上要脱口而出的时候,我会停一停,问自己,你希望有一天小核桃这么跟你说话吗?
我很清楚,以我的玻璃心程度,那可受不了。哪怕他真的很烦我,我至少希望他说的是“我现在有点儿累,等会儿再解释”。
我们之间的沟通,至少应该是流动的。
因为我有这样的期待,我就要让他知道,妈妈也会哭,会很难过,有时也会因为一件小事高兴得跳起来。我要让他知道,在这个家庭里,这些事情是亲子之间可以分享的,彼此可以出主意。生活可能是巧克力,也可能是一坨狗屎,只要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对方,不必为此难为情。
他很小,我并不觉得他真的会懂。但我时常在跟老公讨论事情的时候,转头问他一句:“你觉得呢?”
他才3岁,在仅有的词汇中,他常说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但有一天,我知道他会参与我们的讨论。
我访谈过一个创业者,90后的小男孩,脑袋极清楚,来路演时,不用ppt,完全脱稿讲演,一屋子的十几个投委会成员也压不住他的气势。
访谈时我问他:“这么年轻,也没创过业,怎么看待商业这件事?”
他说:“我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家里经营着十几家ktv连锁店,妈妈经常跟我商量生意上的事情,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不懂商业,但是我很熟悉它。”
我想象那个单亲妈妈,在无数个没有办法的夜晚,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伙伴,两人有商有量地讨论着那些生意场上拿不准的麻烦事。
有人会觉得心酸:“我可不想我的孩子这么小就失去童年,早早当家。”这也没问题。
但我喜欢这样的伙伴,所以我会按照这种方式去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