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我就是兼顾不好事业与家庭,要你说!
任何一种结论,都是一种对“不够完美的现状”的粗暴否定。
一
闺密转给我一篇文章:“你看看,这篇很适合你。”
我一看,题目是《最鸡血的谎言:你可以兼顾事业和家庭》。
文章写得真好,逻辑清楚,材料丰富,证明了女人当妈之后,想要兼顾事业和家庭是一个彻底的幻想,没必要给自己这种不切实际的压力。
闺密说:“怎么样,是不是很安慰?”
我说:“滚。”
老有人问我,你工作强度那么大,孩子才3岁,这怎么兼顾得了啊?
听到这种问题,我总是气不打一处来。这问题听着就像在说“你肯定是两边都没顾好”。之所以很气,是因为……的确也没兼顾好。
周六上午我窝在沙发里看书,一抬头已经10点了。我哇哇叫:“明明应该带你去幼儿园咨询入园的事儿的,但我只想在家看书。怎么办啊?我是不是很不靠谱啊!”
小核桃一边玩乐高,一边头也不抬地说:“没关系啊,你还是会陪我去的,然后回来就可以看书了。完美!”
就跟那篇文章一样,有理有据,有情有义。可别小看孩子,他们早就看透了一切,应对这个不靠谱的世界时,比很多顾前顾后的大人还要自如得多。
在当妈这件事上,我的确是太不靠谱了。
常常看到小核桃鼻子里堵了好几颗鼻屎,放任不管。偶尔不安,心想别人家心灵手巧的妈妈肯定会把孩子的鼻屎清理得干干净净吧。问他:“你鼻子里好多鼻屎,难受吗?”“不难受啊。”他正在床上蹦来蹦去,一头汗。“那就好。”我像是得了圣旨。
“我今天有点儿饱饱!”他有时候会在饭桌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明明就还没有平常吃的多啊。我也只是想想,还是会看着他自己一溜烟下了饭桌。直到姥姥来告状,说:“你们是不是早上没喂饱孩子,他不到中午就饿了!中午吃了10个饺子!”我正在开会,看到信息马上松了口气:“你看,我就知道小孩子自己知道饥和饱,他饿了会吃的。”
前段时间我俩在ipad上重新玩《纪念碑谷》,每天睡前欲罢不能,被姥姥警告过好几次:“他白天经常说眼睛不舒服,你们自己看着办!”我俩这才商量了一下,决定暂别美妙的奇幻世界,过几天再玩!
睡觉时间总是一拖再拖,他赖在游戏毯上不肯跟小火车告别,我刚好还要加班,我们意见一致,往往拖到11点才上床。一整天连轴转实在太累了,一贴枕头就睡着了,他翻来翻去叫我:“妈妈,我睡不着。”看我没什么反应,自己翻腾几下,也睡了。
写到这儿,仍然觉得好愧疚,说好的睡前陪伴呢?
还有更郁闷的,出差时我又会惦记家里的那个小家伙,责怪自己在他身边时不好好陪伴他。工作受挫时,我常常想:“都没有好好陪过小核桃,就为了这破工作,忙来忙去,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个大写的纠结的人生!
但是很奇怪,看完讲“事业和家庭本来就没办法兼顾”那篇文章,得到一个“没人做得到”“不可能做到”的结论,我却没有释怀,整个人反而有一种莫名的不舒服,心想:“跟我说这个干吗?”——那种论调根本没有安慰到我。
看到一位读者在那篇文章下面留言:
“千万不要被黑鸡汤误导,都是在找标签。全职妈妈就会转《3岁前他的生活决定了今后的方向》,事业型妈妈就会转《不要因为小孩而失去自我》,找平衡的妈妈就会转《事业和家庭,你值得拥有》……朋友圈的人生,都是滤镜人生。”
这条评论得到了1000多个赞。我觉得说得很对,可是接着又有些疑惑,那我这种妈妈会转什么呢?以上三条都不符合我复杂的内心世界,我既没有为了孩子的完美成长放弃工作,也不算事业型妈妈,还常常抱着小核桃大叫“啊,你已经长这么大了啊!我错过了什么啊”。至于平衡,从来没找到过,不过是两头来回忙乎,常常觉得自己两头都没顾好罢了。
“你说,我到底是在纠结什么?”我问朋友。
“唉,人家不过是想安慰安慰你,别较真。”朋友跟我说。
二
有一次聚会,见到一个算命算得很灵的人,大家鼓动我说:“来让她给你算一下,看你会是一个好企业家还是一个好妈妈。”
我逃命一样地跑掉了。
他们后来还劝我:“算一下怕什么嘛,她算得超准的!”
准?算得越准,我越不想知道。
我意识到,我其实并不想要一个结论。
我们的生活和抉择都不容易,有时好像的确需要一句话来安慰自己:
“是的是的,孩子在3岁前就是要受到最好的照顾,所以你辞职是对的。”
“没错没错,失去自我太可怕了,你就要追求自己的事业。”
“你看你看,平衡家庭和工作本来就是不可能的,大家都做不到。”
看上去,这些“结论”式的话是安抚人心的,但你知道我听到后真实的感觉是什么吗?
——就这样吗?哦,就这样。
仿佛一记如来神掌,一下子就能把那个铆足了劲儿、正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猴子扣在原地。过往的每一次艰难和前进,都被那轻飘飘的一掌打成了一个结论。
我想起了一个正在创业的女性朋友。她每天晚上都工作到10点多才回家。女儿睡前看不到妈妈,有时候半夜醒过来,会跑到妈妈床头看她。可是我那个朋友太困了,起不来,又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了。
她早上醒来,问女儿:“昨晚是你跑到我房间了吗?”
“嗯,妈妈,我太想你了。”她女儿说。
“那你怎么办?”我听得两眼泛酸。
“能怎么办呢!我请了很好的保姆照顾她。自己只要休假,就坚决不看手机,切断工作,不管我女儿有什么需要,那一天我都尽量满足她。唉,谁叫我平常对不住人家啊。但是只要一开工,就只能是晚上过了10点才回家。”
你说,她这么努力,算是兼顾了事业和家庭,还是没兼顾呢?
“兼顾或者没兼顾”这种结论,对她、对我、对每一个努力着的妈妈来说,根本不是安慰,而更像一种否定,对“不够完美的现状”的粗暴的否定。
在那些“不能兼顾”的背后,又有多少心酸、不安、愧疚。为了多找到一点点所谓的平衡,有过多少次想方设法地前行、从没停止过的努力。这些,哪里是几个字就可以概括的!
这是生活本身,不是一句话。
我不接受这样的结论。或许它是对的,可它太过轻巧,配不起生活本身的美妙和苦痛。
相比毫无疑问的结论,我更愿意在挣扎和纠结中体会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