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找回“消失的爱人”,终结“丧偶式育儿” - 不焦虑的父母,更自由的孩子 - 崔璀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14章找回“消失的爱人”,终结“丧偶式育儿”

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放下掌控和安全感。

不错先生跟我同龄,骑行爱好者,肌肉结实,肤色健康,年轻时很像王学兵。

多年来,办公室里坐的多是女生,桌子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零食、文具和满是少女心的小摆设。他勉强开辟出自己的领地,规规矩矩地整理好,收纳有序。

一起春游,烧烤,扎帐篷。他体力好,手也巧,一个鸡翅烤得金灿灿的,调料涂抹得均匀。一堆女生围着,强忍着喜欢调戏他:“你这种男生,娶回家该多好。”

他听了,嘿嘿一笑,说:“看起来不错。”——这是他的口头禅,我常觉得这是他对付世界的武器。

果然,女生们听了这句话,意兴阑珊,恨恨地说:“你这么笑,一脸褶子,看上去像范伟!”

不错先生的女儿降生时,我也才当妈半年。他跑来聊新手爸妈经,我一副过来人的姿态,自以为是地念叨:当妈妈有多辛苦,你们这些当爸爸的啊,哪里操得了这份心。没听说吗?世界上有种睡眠,叫作“婴儿……爸爸般的睡眠”。

他一如既往地嘿嘿一笑,等我说得差不多了,忽然没头没尾地说了一段:

“我前几天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

“好像从来没有给女生写过这样的信。但是你知道吗?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在那个家里,我像个外人,完全插不上手。”

“我想那就别添乱了吧,回去工作,多挣点钱给女儿读书用。然后我就变成妇女公敌了,被老婆、丈母娘、我妈,还有全世界的女性指责。”

“应该有人关心一下我们这些新手爸爸。怎么做都是错。”

我听了这几句话愣住了,大概是我太习惯他的“看上去不错”,明明一直插科打诨地活着,干吗忽然这么严肃!

“小核桃醒了,要去喂奶。”我逃跑一般结束了对话。

那天小核桃刚好半岁,我带着他跟爸妈一起回老家已经住了快两个月。临走时,老公哭丧着一张脸,为难得要命。

“我舍不得你们。”

初为人父的这几个月,他自己也像个孩子,看什么都新鲜,晚上八九点下班回来,盯着沉睡中的小婴儿左看右看。长辈路过房间,常常笑他:“你双手抄着裤兜,这是来家里做客吗?”

我失眠得厉害,他提出晚上亲自带孩子。这位新手爸爸换尿不湿要十几分钟,我跟着醒来,在一旁寒碜他:“等你这片换完,又要换下一片了。”

半夜核桃哭,他迷迷糊糊爬起来,半天没弄明白发生什么事儿了。我早已经惊醒:“我来吧,几分钟的事儿。”忍不住一脸嫌弃。

在那几个月里,月嫂负责婴儿的吃喝拉撒,爸妈负责照顾我的衣食,我负责产奶。带孩子回老家时,众人对着被留在原地的新手爸爸说:“你这段时间自己好好休息……你白天那么忙,睡不好怎么行。你也帮不上什么忙,还跟着操心。我们会好好照顾小核桃的,很快就回来。”

那时还没有“丧偶式养育”这个词,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正常。“男人就是不擅长照顾孩子啊。”一句话,死死封住了所有人的可能性。

是不错先生的几句话,给我当头一棒。

“我们是怎么变着花样把爸爸赶出了养育孩子的领地的?”忽然想起有一次小核桃生病,所有人围着孩子,在慌乱之中,一抬头,看到核桃爸爸站在房间一角,他在自己的家里不知所措。

我并不是真的不想让老公参与养育,相反,很多很多个夜晚,我不忍心吵醒父母,一个人抱着那个啼哭的小家伙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世界上还醒着的生物仿佛只有小区里被核桃吵醒的野猫,它们跟着叫,像一个个哀怨的孩子。

我渴望有人跟我一起蓬头垢面地慌乱着吗?渴望有人一起手忙脚乱地对付这个新生命吗?

当然。

可是,到底是什么阻挡了这些渴望?

或许是价值感吧。长久以来各种人标在“妈妈”身上的那些意义:为母则刚、母爱深重……让我没办法放开手。

花了一些时间,我才意识到,那种价值感的最深处是什么。

是一种非常隐蔽的不公正与不平衡。

在生孩子之前,我们在职场中训练有素、雷厉风行。忽然天地翻转,被扔进一个需要24小时对付屎尿屁的战场。你一下子失去了半个世界。而你的战友,孩子的爸爸,他仍然在过去的世界里生活得井井有条。

除了让自己沉浸在“妈妈”的职能里,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调节。

那些沉重的、烦琐的养育压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变成了一种价值的体现。我觉得慌张、矛盾,一边需要男人的参与,一边又害怕他参与。心底最大的疑问是,如果这些事他都帮我做了,那我的价值在哪里呢?

直到自己已经累得不堪重负。

《妈妈是超人》里,伊能静是典型的精细化育儿代表,事无巨细,带着240斤的行李和孩子去上海陪老公,忙前忙后,眼睛肿了也硬撑了一整天。秦昊呢,在孩子哇哇大哭时,手忙脚乱地把孩子翻来翻去,直到伊能静抱过孩子喂奶,孩子才停止了哭闹。

舆论一边倒地指责:“秦昊,哪里像是当爸爸的啊,根本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伊能静太可怜了,根本是丧偶式养育啊。”

那些感同身受的痛苦里,会不会也有一点炫耀的成分?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要不要做单身妈妈”,著名媒体人张泉灵一上来就说:“根据片头的动画,好像是说,当了妈妈之后,白天要担心孩子掉进马桶里,晚上要担心孩子掉进油锅里。你们以为,难道有了爸爸,这些就不会发生了吗?你以为有一个婚姻,你们就不是单亲妈妈了吗?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里,即便婚姻结构是完整的,但事实上,你们都会当单亲妈妈的。很多父亲,是缺位的。”

场上巨大的欢呼和叹息声中,会不会也有一点炫耀的成分?

这些说法,有时让我觉得被安慰。但是次数多了,我渐渐也有了一点警觉。这些说法真的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好吗?它在安慰我们的同时,难道不也是把关系中的每一个人推得更远了吗?难道不是在说我们自己很蠢吗?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选了一个这么差劲的伴侣,还是说我们注定要跟一个根本不能承担责任的“物种”共同生儿育女?

不至于吧,无论是我还是他,都没有那么不堪。

恋爱时,他们一定也曾蹲下来帮我们系过鞋带;搬进新家时,他们也曾笨手笨脚地研究过新买的家具。一定是出于某种信赖,我们才会选择这个“最优秀”的男人成为孩子的爸爸。在我们心底最深处,一定相信他们是“可以的”。只要我们不再怕,或者,当我们重新相信自己的价值的时候。

但我知道,对于辛苦承担这一切的妈妈来说,这种态度有些不近人情。如果你对曾经的我说,“你是不是正在做什么,阻挡了你的老公参与养育”,我一定会很愤怒和委屈。

所以需要一个过程,让事情慢慢地好起来。

好起来的这个过程,一方面包含了委屈感的消解;另一方面也包含了给爸爸发出更多一点邀请,为他腾出多一点施展手脚的空间。

事实是,在跟不错先生的那次对话之后没几天,我把小核桃带回了他爸爸身边。直到今天,爸爸冲的牛奶,还是常常有奶块没有完全化开;爸爸给核桃换的拉拉裤,偶尔还是会位置不对,导致核桃尿了一裤子;爸爸带着核桃,常常一上午忘记给他喝水。

可是那很重要吗?影响巨大吗?

并没有啊,不过是让小朋友感受到另外一种养育方法罢了——粗放式的、偶尔需要半夜起来换裤子的养育方法。核桃笑嘻嘻地说一句“笨爸爸”,换上新裤子,仍然缠着爸爸讲故事,一起玩乐高。他也学会了,如果口渴,是要自己讨水喝的。

我常常猫在书架前的地毯上加班,一坐就是一整晚,他们俩在阳台上嘻嘻哈哈,核桃时不时探出头来:“妈妈,你好了没?”

一种我以前从来不敢设想的“架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