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吕不韦——有野心的商人
吕不韦喜好招揽天下贤才,门下宾客一度达到三千多人,这些人都得到了吕不韦的优厚招待。为了让自己的美名远播四海并流芳千古,吕不韦便让这些宾客着书立说,并且在他的主持下统一进行,这才有了《吕氏春秋》的成书。吕不韦在咸阳城门上贴出告示,凡是能够纠正书中错误的人,哪怕只是纠正了一个字,都可以得到千金的赏赐,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
第一节商人
作为一名商人,吕不韦能够把所有事情转化为投资与回报,而当他以这样的目光去审视整个世界时,忽然发觉政治才是最好的投资舞台。更为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投资对象,那就是秦国的公子异人。为了得到异人的信任,吕不韦向他进献了各种珍贵的礼物,其中包括倾国倾城的美人赵姬,同时许诺帮他登上秦国的王位。
天纵其才
战国时期,铁器被普遍使用,由此引发了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又从制度层面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战国末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水路交通的开拓,各地之间的联系已经相当密切,形成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士子阶层通过游说各诸侯,推广自己的思想和治国理念,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商人阶层已经崛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成为一股强大势力。
传统的贵族宗法制和等级制度松动后,下层人民有了更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一种方法是读书学习,争取弄个一官半职,从此跻身上层社会。另一种方法就是追求金钱和利益,因此社会上拜金求利之风盛行。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天下的人,辛勤劳作,熙熙攘攘,全是为了利益。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已经松动,而且社会上有了足够的财富。在以前饭都吃不饱,哪有精力去追逐更多的利益呢。
当时人们总结出了致富秘诀:“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农业劳动者不如手工业劳动者,从事手工业不如经商。刺绣也是手工业的一种,是能够致富的,但是比“依市门”就差了几分。“依市门”是指倚门卖笑的行业,这说明在当时娱乐业已经很发达了,娱乐业需要发达的社会经济做支撑。只要肯下功夫,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商业还是娱乐业都能发家致富。
话虽如此说,但是真正发家的毕竟是少数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纤啬筋力的意思是精打细算,勤苦劳动。这句话是说,精打细算、辛勤劳动是拥有美好生活的正路,但是想发家致富,就需要出奇制胜了。古今中外,大富之人无不是有特殊机遇,抓住机会,才一举成功的。
吕不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只是平民出身。在以前,平民出身注定不会有什么作为。但是特殊的时代为他提供了足够多的摄取财富的机会,他才有机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吕不韦出生在公元前292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出生在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虽然出身平民,但是他的家庭并不贫困。他的父亲依靠经商,积攒下了“万金”财富。吕不韦从小耳濡目染,对经商颇有天赋。
《史记》上说:“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阳翟在今河南禹县,这似乎和《战国策》里说他是卫国濮阳人的说法相反。阳翟在河南中部,濮阳在河南东北,这两地相距比较远。很可能是吕不韦家乡是濮阳,但是经常在阳翟做生意,这才有了“阳翟大贾人”的说法。
生在巨富之家,并没有让吕不韦生活在醉生梦死中,相反,他聪明好学,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经商都非常认真。成年之后,吕不韦开始独立经商。他来往于各地,利用商品地域间的差价,低买高出,积累了“千金”家产。
传说中经商能手陶朱公范蠡曾经“三致千金”,意思是三次获得过千金的财富,但是都散发给穷人了。他依靠的方法就是在各国间进行商品贸易,通过低价购买某地的商品,运载到另外一地卖出。可见吕不韦能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积累“千金”财富,能力绝对不可小觑。
年少多金的吕不韦对经商的才能显露无遗,可以想见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积攒万金,超越其父,乃至成为像陶朱公范蠡那样被后世商人膜拜的“商圣”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吕不韦从小读了很多书,对治国上也有一套自己的方略。但是在治学上,他目前的能力和诸多名垂后世的诸子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吕不韦心中,一直有个封王拜相的梦。
商人因为财富地位要远高出平民,但是和贵族相比,商人的那点财富就算不得什么了。贵族们手里掌握着军队和行政权,想要多少财富都能得到,而且能够世代享用。相比之下,商人就像没有根基的浮萍一样,虽然看着光鲜亮丽,但是和根深蒂固的贵族是不能比的。
有了从政的想法,吕不韦便一直在寻找机会。只要有心,机会总是会到的。
在赚了一定财富之后,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定居了。邯郸是个非常繁华富足的地方,充盈的物质生活培养出了邯郸人的优雅气度。别的不说,单单说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就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据说有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优美,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到邯郸人的优美走姿,反而把自己的走路方法忘了,只能爬着回去。这个故事就是成语“邯郸学步”的由来。
也有人考证说,“邯郸步”是种优美的邯郸舞蹈,那个燕国人到邯郸是为了学习邯郸舞蹈的。无论哪种说法,邯郸人生活的精致、优雅是无疑的。这样的地方,吸引吕不韦这样的大商人定居再合理不过了。
他在邯郸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不少上层统治阶级的人,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吕不韦对天下的局势和赵国政局有了一定了解。就在这时候,吕不韦遇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吕不韦心想,苦等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奇货可居
遇到秦国公子异人时,吕不韦说了一句:“此奇货可居。”这句话从此成为经商的至理名言。“奇货”就是数量稀少的货物,将数量稀少的货物囤积起来,这样市场上这种货物就进一步减少了,从而抬高价格,然后再伺机卖出。
有时候价值很高的“奇货”在一些人眼里就是废物,简直不值一文,只有真正有眼光的人才能从中发现价值,从而赶在所有人之前大赚一笔。异人就是这样在旁人看来不值一文、在吕不韦看来是无价之宝的“奇货”。
当时天下形势非常复杂,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局面相当混乱。秦国为了阻止和破坏赵国与其他国家结盟,尤其是为了破坏其与韩、魏等国联合攻秦,因此在大约公元前265年,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人质。
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和夏姬所生之子。安国君是个少有的老太子。他的父亲秦昭王少年即位,身体健康,一直当了56年秦王,直到公元前251年才去世。这对秦昭王来说是喜事,可苦了做太子的安国君,前前后后做了几十年的太子。在做太子的漫长岁月里,安国君虽然迫切希望继承王位,可是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等待。这样的老太子,群臣自然不稀罕。秦国大臣一个个都是多智近妖的人物,能力不足的安国君就被排挤出了秦国政治圈。因此安国君没能锻炼出卓越的执政能力,反而陷在了脂粉堆里。他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娶了许多女人,生了二十多个儿子,还不算女儿。恐怕安国君自己都认不全自己的儿女吧,异人排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间,可见他在秦国的地位不高,而且是不受安国君喜欢的。
秦国将异人送到赵国之后,秦赵两国之间的摩擦日益激烈,这让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成了赵国人的出气筒,可以说异人在赵国的日子很不好过。异人在赵国乘坐的马车和生活用品都很紧张,生活常常捉襟见肘。这让从小娇生惯养的异人,感到非常绝望,担心哪一天秦赵两国交恶,自己陷入险境。
这对吕不韦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大的机遇,然而机遇越大风险越大,这个道理他是明白的。此时他陷入了矛盾当中,是安稳经商,做个一方富豪,还是博取个万户侯呢?吕不韦不能抉择,在他脑海中浮现出了父亲的形象。
吕不韦在经商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其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此遇到重大问题,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请教自己的父亲。顾不得其他,吕不韦第一时间回到了家乡,向自己的父亲请教。
吕不韦问父亲:“耕田种地能够得几倍利润呢?”
他父亲对各种经营非常熟悉,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宝器能够得几倍利润呢?”
其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珠玉宝器,其利润多少更是清楚明白,便对儿子道:“百倍。”
询问经营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真实目的是下一句:“立一国之君,能赚多少利润?”
吕不韦的父亲沉思良久,在心中反复思量后,便说:“无数。”
这个答案正合吕不韦的心意,辛辛苦苦种地耕田只有十倍利润,即便是贩卖珠宝玉器也才有百倍利润,而立一国之君的利润却是无数的,这对一个商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吕不韦接着对父亲说:“如今老百姓虽然全力耕田劳作,但还是不能得到温饱;如果能为国家拥立一位君主,可以为后世赢得恩泽福分,我很愿意去办成这件事。”
在吕不韦的刻意结交下,他与异人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有一天,吕不韦带上礼物去拜访异人,有人送礼,这对生活困窘的异人来说再好不过了。这次吕不韦上门,有着明确的目的。想要完成政治投机,就需要异人的配合,吕不韦这次来就是说服异人,让他有信心为自己的未来搏一把。
两人寒暄一阵后,吕不韦对异人道:“我能扩大您的门户。”在古代门户的规格和大小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什么品级对应什么样的门户。如果私自扩大门户,是为僭越,僭越的行为可是重罪。异人已经是太子之子了,更大的门户,自然就是成为王位继承人。
异人听这话后,只觉得吕不韦是在说大话。吕不韦有钱不假,可是在异人这种贵族眼里,钱不是最重要的,地位和权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介平民,即便再有钱,又能做成什么事呢,便调笑吕不韦道:“你先扩大自己的门户,再来扩大我的门户吧。”这话说得很委婉,点出吕不韦此时根本没有能力帮助自己。
吕不韦毫不在意异人的调笑,不慌不忙,信心满满地说:“您不知道,你的门户大了,我的门户也就大了。”
听了这话,异人听出了其中玄机,于是收起笑脸,郑重其事地请吕不韦就坐,对他说:“您也许知道,我的处境并不好。”这时候异人已经决定和吕不韦推心置腹地交谈了。对于异人来说,吕不韦的到来何尝不是一根救命稻草。
吕不韦对异人说:“您的爷爷秦昭王在位四十多年,已经老了,说句犯忌讳的话,已经不能再占据王位多久了。您的父亲安国君是太子,但是您的母亲年纪已大,不受宠幸。如今安国君最宠爱的是华阳夫人,可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而立谁为嫡长子是华阳夫人说了算。如今您有兄弟二十多人,您排在中间,不受宠爱,又一直在赵国当人质。如果秦昭王去世,安国君成为秦王,您根本没有机会和众位兄弟争夺太子之位。”
这话说在了异人的心坎儿上,他担心的就是自己彻底被秦国抛弃。如果以后自己兄弟即位,那么他这个在外做人质的公子,下场绝对好不了,即便再回到秦国,也会受到排挤。异人心生凄然,对吕不韦道:“是这样的,如今怎么办才好?”
吕不韦说:“如今您困居在赵国,没有钱用来结交朋友,办这种事,没有足够的钱是不行的。我虽不富裕,愿意拿出千金,为您来办成这件事。我准备去咸阳,说服您的父亲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设法使他们立您为储,您看怎样?”
吕不韦这番话就像早上的初升的太阳,射出万丈光芒,将黑夜驱赶殆尽。异人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个人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神使,只要计划成功,自己就能从一个朝不保夕的落魄公子成为天下最强大国家的王。异人连忙给吕不韦叩头,道:“如果您能成功,我愿分秦,与您共同做君主。”
金元政策
让一个破落公子成为一国之主,看似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分析秦国的形势之后发现,虽然困难,但并非毫无可能。吕不韦的信心基于三个方面。
第一,安国君很快就会继承王位,成为新秦王。
第二,华阳夫人已经被立为正室,安国君成为亲王后,就会立华阳夫人为后。可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只有华阳夫人的儿子才被称为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因此安国君的所有儿子都有可能被立为嫡长子。
第三,安国君还没有下定主意立谁为嫡长子,此时安国君看好一个叫子傒的儿子,很可能立他为嫡长子,但是还没有下定决心。这就给吕不韦留下了活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