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论功行赏
苏澄及时开口,“父亲,您还记得出京之前外祖父的话吗?来临安城这么多天,我一直在想外祖父凭什么判断父亲应该要听妹妹的,父亲征战多年,对战事和局势的了解绝不会比妹妹逊色,外祖父之所以劝父亲听妹妹的,应是认为父亲的牢狱之灾根源于皇帝吧。”
苏澄与苏禾四目相对,谁也没有退缩,“毕竟,你在御书房奉茶两年,非常了解皇帝的秉性。”
苏禾心中大喜,要说清父亲的处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总不能告诉父亲与兄长她是自一百多年后重生回来的,知道乌极要陷害苏远澹而且还成功了吧,那他们还不得把她当妖怪抓起来?
虽然这段时间她感觉自己适应的非常好,就好像上辈子她就是苏禾。
但这种事情太过怪力乱神,还是不说的好。
苏禾感激的看向兄长,转头对父亲恳切道,“皇帝因缘际会才登上皇位,根基并不深厚,朝中势力复杂,文官与武将之间的倾轧纷杂难料。父亲在朝中并无依靠,此次身陷囹圄,因着皇帝心生犹疑这才侥幸逃出生天,但若下次皇帝信了民间那些谣言,不但父亲您不能幸免,两位兄长与幼弟甚至是孙姨娘都会在劫难逃。”
苏禾起身,直直在苏远澹跟前跪了下去,双手抬至额顶,大礼跪拜。
“父亲,女儿知您不是胆小鼠辈,不会怕了那北燕首领乌极,女儿与两位兄长也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不会单为保全家族而苟且偷生。须知若您在北境一日,北燕对您的迫害就不会停止,到时北境的停战协定还能不能真正执行不得而知。”
“这几年大周天灾人祸不断,早已有了倾覆之相,如今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打胜仗,而是整饬吏治恢复民生,边境不能再打仗了。父亲,算女儿求您,求您应下女儿的请求。”
苏远澹听得入神,心中动容,但仍未松口,“可这北境怎么办呢?”
“您在边境十年,手下兵将哪个不堪重用?皇帝会有决断的。”即便不相信别人,还能不相信自己带出来的沙场悍将?
“可老夫带兵多年,不善政事,回京之后总不能赋闲在家吧?”苏远澹心中茫然。
此时苏澈开口帮腔,“父亲,儿子觉得妹妹说的甚有道理,除了这北境,如今岭南内乱尚未平息,加之天灾不断正是需要老将主事之时;西境沙陀人一直在骚扰边境敦煌,前几日儿子还听临安城中的敦煌商贩议论,说是沙陀人非常嚣张,驻军大将秦池将军亦是疲于应付,他可是您最看中的新人将领,您不考虑去助一助他吗?”
苏远澹听着兄妹几个你一句我一句,甚是有理,无话反驳。
苏澄见时机差不多了,送上一记重锤,“父亲,若您此次自请离开北境,卸下兵权,乌极自然没理由继续以报仇雪恨之名继续骚扰边境,如今皇帝将龙骧卫留在北境震慑北燕,并令骁勇侯领兵。骁勇侯当年何等英武,这您还不放心吗?”
他密切关注着苏远澹的脸色变化,见他似有松动,立刻站起身去扶父亲的手臂,“咱们就回京上交虎符,然后请命去南方治理各地起义军的兵祸去,不管怎样,攘外必先安内呀您说是不是,咱大周内政不稳,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哪里来的钱银上交国库,国库没钱,又哪里来的粮草银钱打仗您说是不是?”
苏远澹被他这么一顿又是安抚又是劝慰,慢慢放下心来,点头同意了。
苏澈这才起身去将苏禾扶起来,彼此交换了一个得逞的眼神。苏澈本是个简单的性子,以前跟苏禾并不亲近,倒是这次来临安城,见识了妹妹的智谋与胆略,心下甚是欢喜,自然也是亲近了不少。
苏禾仔细琢磨了苏澄刚刚说的话,看起来两位兄长并不希望父亲留在京中,而是建议父亲转去南方各地平乱,也不知那位心胸并不开阔的皇帝陛下如何看待此事。
正思量着,淮书突然叩响书房的门,“苏将军,苏姑娘,前院来报,施展施大人与金铃卫指挥使赵谦赵大人到了,正在花厅饮茶。”
苏远澹看了苏禾一眼,见她面色平静,似并不惊讶,朗声回复,“知道了,本将稍后便到。”
门外淮书应声去回前院管事,因着苏家父子四人书房叙话,书房附近的所有人都被驱离了,暗卫守在二十步外,不准闲人靠近。
书房里,苏远澹则是转头问苏禾,“这二人此时前来,是要为父明日一起回京?”
苏禾摇摇头,“女儿不知皇帝圣旨如何定论,且去见一见便知。”
苏远澹又看看苏澄苏澈兄弟,见二人齐齐点头,便站起身理了理衣襟,抬脚往外走。
路过淮书时,苏禾低声让他去自己院中守着,不要让赵谦的手下看到他,淮书低头应了忙向后院疾步而行。他是借给姑娘送东西之名偷偷离队的,暂时还是不要让金铃卫知道的好,免得生出事端扰了公子的计划。
前院花厅,施展见苏家父子一行人进来,起身见礼。瞥见苏禾也跟了来,有些诧异,但赵谦在场他并未多言。不料苏禾却主动与他叙话,“施大人,崇之突然遣人给小妹送来致歉之礼,言称来不及与小妹道别,可是有事?”
施展脖子一缩,施展是宋祈的关门弟子,按辈分说他该是苏禾的长辈,但他与陈瑾又以兄弟相论,这辈分到了他这儿全乱了。因此他们向来各论各的,从小苏禾便称呼施展为展哥哥,后来苏禾与陈瑾定下婚事这才改了。如今苏禾突然以小妹自称,怕是有事。
因此施展也改了称呼,“崇之奉旨行事,阿禾莫要忧心。”
当着赵谦与苏家父子的面,这句话就是定论,奉旨行事,并非押解回京,这一路赵谦自然无权对陈瑾动手。
赵谦心里暗道这二人好心性好谋略,浅浅一礼,对着苏远澹父子道,“陛下有旨,请苏大将军携家眷回京都,下官率金铃卫奉命来护。”
苏远澹假装不知,如今他也演起戏来,“哦?不知可有明旨黄绢。”
赵谦挥挥手,随行的下属将黄绢取出,递到赵谦手中,赵谦轻轻拨开黄绢,朗声开口。苏远澹四人则齐齐下跪,施展不必接旨,退至赵谦身后。
洋洋洒洒百余字,将苏远澹的功勋一一列数,言其战功彪炳,功在社稷,如今临安城乱已平,临安城已有骁勇侯接手,命金铃卫亲自来接苏远澹一家回京都论功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