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教养是一种温静的智慧(3)
第24章教养是一种温静的智慧(3)
再说第二个故事,当事人处于完全的心灵闭锁状态,对整个世界无感,直到人家的系主任亲自出面,跟他讲清楚这个道理,他才恍然大悟——他明白过来,不是悟性高,而是当时的面试场景,让他不能再如往常那样闹情绪,他必须要开动大脑全面思考,这一思考,理性出来了,终于发现自己是多么怪诞离谱。 这两位兄台,构成了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他们终生陷于情绪之中,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不得不进行自我思考——不得不理性。诚如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庙中所刻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一旦认识了自己,人生基本上就没大问题了。
(07)
无知的第二种情形,是不识人。
我有位朋友,是富二代,有钱,不任性,脑子又聪明,有些40多岁的人还不明白的道理,他4岁时就明白了。
可是,这么优秀的小伙子,却形单影只,孤独飘零,不只是没老婆,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当时我很震惊,都说现在是剩女时代,如此优秀的富二代,却沦为单身汉,这怎么可以?
但他也曾陷入情网,爱上个很不错的姑娘,可是有一天,女孩主动提出分手。理由是:我需要一个天天围绕着我,以我为中心的男友,你却还有自己的事业,我们不合适……
这个分手理由,实在让人无语。
如果这老兄所言属实,那么,主动提出分手的姑娘,就明显错过了一桩好姻缘。当然爱是非理性的,女孩不喜欢,你不能强迫人家。但如果她不喜欢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对方不能以她为中心,这就明摆着跟自己过不去了。
人类的天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哪怕是构建两人世界,也不可能单以一个人为中心,温暖的家庭至少要容纳两个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违背人类天性,违背常识的爱,大概只能在电视剧里才能找到吧?
——在爱情上,价值观不同的两个人,是无法走出足够远的距离的。而即使在爱情上持冷静看法的人,也会在事业行程中陷入情绪化,因为情绪化而错失事业伙伴。所以如冯仑、潘石屹、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所谓的万通六君子才会成为江湖绝响。
不识人,或是孤独飘零,或是怨诟丛生。这也是日常生活的风景。
(08)
无知的第三个表现,是不晓事。
人生在世,要做一件事情,第一有周期,第二有波折,第三要投入。
说事情周期,实际上是说人性磨合期。事情是容易的,而人性的磨合是艰难的。做个企业要三年立足五年发展,少一天都不行。就是因为企业面向的市场,是一片人性红海,让人性承认你必需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把事情想简单了,必然会遭遇中途崩盘。
说事情波折,也是在说人性。小事小波折,大事大反复,知道这个道理,就能够自如应对,等待局势转换。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旦遭遇波折,就会怨天尤人愤愤不平。许多人终生未能成就事业,就是因为不懂这个规律。
最后说投入,做事的投入,有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与人际成本,这里边一桩桩一件件,配合着每一个波折每一次反复,循序渐进才能走完全程。
无知的第四个表现,是不明理。
不明理,第一是不明事理。
这类人因为不懂得事情的规律,想得简单,轻率投入,稍遇波折就陷入沮丧,失望罢手,结果把宝贵的生存资源投入进去后,却颗粒无收,这也是有些朋友,人生动辄陷入窘境的因由。
不晓事,不明理,生活陷入困境,就会心态失衡,易于对他人妄评肆议——甚至会心理阴暗地胡说八道。而如果陷入这个境地,再想恢复清醒,步出人生泥潭,那难度可就高了。
(09)
无知意味着最大的风险。
于己,无知让自己陷入愚蠢。
于人,无知让自己失去事业伙伴或爱情伴侣。
于事,无知或为事业付出过多代价,或是失去事业全部。
于理,无知让自己丧失理性,失去赎补之机。
所以呢,这个做人处事,第一要意识到人性是有弱点的,思维是情绪化的,自己既然是个正常人,应该也有这种致命缺陷。微笑着轻拍自己的额头,缓慢地说出自己的失误,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内心澄明,思维敏捷,就会顷刻间晋级为一个让人羡慕的智识之辈。
能够认识自我,就能够认识他人。追随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以宽和慈悲之心,对待那些死不认错胡搅蛮缠之人——慈悲是一种智慧,那些缺乏自我认知的人,说不定哪天早上就突然醒悟并迅速地超越了我们,唯其慈悲,才不会让我们受到人性失落的伤害。
努力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与他人合作的那种。等待着波折反复出现,不要放弃,耐心劝说,体验每一次反复时间的长短,计算自己资源的存余量,第一次时真的很煎熬,但如果熬过去,你就已经步入事业家的行列。
从此不说那些没有明确定义的虚词术语,只谈论能够明确的现实道理。道理距离你越近,你的智慧,就越是富有价值。
——当你走过这几步,才会真切意识到,智慧是相对的,无知是绝对的。你人生行进得越远,无知的旷野就越辽阔。我们始终行走在无知之界,能够不愧此生的,唯有终生实践。
尖酸刻薄,是性格直率吗
(01)
杜甫很忙,也很悲催。
他悲催就悲催在,他的爷爷……有点刻薄。
杜甫的爷爷,叫杜审言,很有才气的大诗人。
他去参加科举,出了考场,就放声大哭起来。人们忙问:老杜,你哭什么?
杜审言悲伤道:考官要死了。
什么?众人大惊:考官得什么病了?
没得什么病。杜审言说:但他们那两把刷子,看了我的文章,铁定会羞死的。
你这个……众人摇头,心说这个老杜,你文才是高,但说话也不至于这么尖酸刻薄吧?
但杜审言认为,做人呢,要诚实,我的文才就是高,别人就得羞死。这是客观情况,为什么要遮遮掩掩不能说?
所以杜审言继续到处说,结果得罪了一大票的人,先是被充军发配,后来又被他的上司周季重陷害。杜甫的叔叔杜并,才刚刚13岁,为了替被陷害的父亲报仇,潜入周季重家,当胸一刀,“扑哧”,将周季重捅了个透心凉,当场死翘翘。
而13岁的杜并,也被周季重身边的武士当场杀死。
就因为嘴巴不肯饶人,杜审言死了个儿子。可他还改不了脾性。临病重时,环顾左右,说:我活着,压得你们这些废物,没有出头机会。我死了,你们总算有出头之日了……
总之,杜甫的爷爷,才华闻名于世,就是个固执倔强,说话不肯饶人的主。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