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刘墉人生曲:成功只能靠自己(6)
第14节你自己决定吧
中国有句俗话“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不见得你最用心的,就一定成功,反而可能无心中造成的机缘,使你获胜。
为了搬家收拾东西,我最近真是忙得昏天黑地,可是每次问你准备得怎样了,你都好整以暇地说:“不急嘛!两三下就可以弄好。”直到今天,距搬家公司来运东西只剩两天的时间,你才开始拿纸箱到卧室,却又不断来问:“怎么封箱底?”“不要的书是否要送给图书馆?”“胶带没了怎么办?”“前一年的笔记本要不要保留?”“淘汰的书是不是扔进垃圾袋?”
这时,我给的答案都是同一句:
“你自己决定吧!”
你应该很高兴听到这句话,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见你祖母对我说“你自己决定吧”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就像听见“王妈妈送的压岁钱,你可以留着自己用”似的想要跳起来,因为那表示我可以做主了!
◎
做主是多棒的事!
做主是不必凡事去请示,做主是能按照自己想做的方式去做,做主是拥有支配的权利,做主是不必再听别人使唤!但记住:做主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甚至对别人负责!因为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别人,自己做主,当然也就要考虑对别人的影响。譬如我是一家之主,听起来很有权威,却要对一家人负责。又譬如你母亲是入学部的主任,也是主,便要对她的整个部门负责。
于是,这做主就变得不轻松了!
◎
今天,我就要你做主,做你收拾自己东西的主!你可以对自己的东西操生杀大权。留?不留?带到新家,抑或丢进垃圾袋?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当然,相对而言,你也就要考虑怎样去芜存菁,或在抛弃一样不该抛弃的东西之后,接受它所造成的损失。尤其麻烦的是,过去你问我怎么做这个、怎么做那个,我都一一解说,今天却要你自己解决。
你说没有封箱的宽胶带,我说我有一卷,但是自己正在用,无法分给你,请你自己解决!
你可以翻箱倒柜地找、去邻居家借、请已经能开车的同学带你去买,也可以冒着雨,走路到一英里(1英里≈1。609千米)外的小店买。
但,请不要问我“该怎么办”。
今天是你自己看着办!
◎
不要觉得我冷酷,因为你已经到了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年龄。你的书不是我的书,我无法为你取舍;你的纸箱也不是我的纸箱,我自己都分身乏术。最重要的是,你不是我,更不是我的影子,我不能为你做主一辈子!
记得我上“成功岭”的时候,长官曾说过一段话:“打仗的时候,上面只要求你几点几分攻下目标,而不问你的人是不是过度疲劳,不可能赶这么快!也不问你的火力够不够、粮食足不足,因为他们考虑的是全盘战况,无法一一照顾你的需要。总之,你生,你死,是你自己的事!在几点几分攻下那个据点,则是你无法逃避的责任。”是的,责任常常无法逃避。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是能从头到尾负责的人,因为他知道,责任是一环扣着一环的。班长无法达成排长交下的任务,排长无法达成连长交下的任务,这样一层层推上去,只要下面的人不能完成使命,上面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而战争是关系民众死生的,岂能有人不负责?失职的人又怎能不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呢?
◎
回过头来,虽然搬家不是打仗,但是当搬家公司的车子到达时,如果你还没有整理好东西,我们全家的行动不都要受影响吗?
而隔天,买我们房子的人就要迁入,他们原先住的房子,也可能有急着搬进去的新屋主,这不也是一环扣着一环吗?
说了这一大堆,还是那句老话:
“你自己决定吧!”
刘轩的话
一步一步做决定
这篇文章,害得成千上万个中学生写了成千上万份作文。不过,我现在回看,觉得这的确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它所传达的想法,在《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里面反复出现,但我觉得也有一些矛盾——
虽然从《上课第一天》我老爸就强调,孩子总要走自己的路,而父母是终要放手的。但同时,他又很难不让自己插手于我的生活。他曾宣布不再过问我如何念书,只看我的成绩,却又苦口婆心地教我如何规划我的功课。他呼吁我要找最快的方法做事情,又提醒我不能依赖捷径。他叫我不要让应酬影响自己的时间,却又说好朋友值得“再看他一次”。
这些矛盾,曾经成为我叛逆时代的火药。“反正他说的就算啦!”我消极地告诉自己。似乎对每件事情,老爸都有一番道理,而他的道理单独来看,其实都没错。只不过,我年纪愈大,愈发觉人生很复杂,而每件事需要个别思考,才能做最好的决定。
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我认同“阶段性”的理论:在较早的阶段,孩童对世界的认知是由长辈直接传达下来的,随后在少年时代受到同侪的影响。然后,当一个人逐渐发现生活的矛盾,便开始下一个艰苦的阶段,把以前被灌输的观念一一拨开来,再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观。而打开这个阶段的钥匙,就是“决定”。当我们被赋予决定的权利,就是迈向成熟的开始。
所以,我很高兴老爸讲了这么多大道理之后,竟然潇洒地说:“你自己决定吧!”这句话,比他以前给我的玉佩更具价值。它是我的成年礼物!
第15节看吧!我终于办到了!
常听人说:“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或者讲:“我这个人,就是受不得压力。”
岂知道,我们每个人还没出生,就已经受到压力,而这压力一直到死,都无法脱离。
如果我们装满一杯水,在杯口盖上一张纸,再把杯子倒过来。会发现,那张纸和杯里的水能不倾泻下来。
这是因为大气的压力。
如果把一个空心的铁球切成两半,再合起来,并抽掉其中的空气。会发现那铁球的两半紧紧吸在一起,即使用十六匹马,都可能拉不开。
这有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谁能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由地面向上延伸六十公里到三百公里,也把它的重量狠狠地加在我们身上。
可是,我们不是活动得很轻松吗?
那是因为我们的体内,相对地产生了压力。两个压力抵消,就毫无感觉了。
在高压下出头的人
记得一位政治家回忆在监狱做政治犯的时候,常自己生豆芽。一大把豆子,泡在杯里,居然愈被压在下面的豆子,长得愈肥。
我自己也有经验——
每年秋天,我会在地上挖一个个深达六寸(1寸≈0。033米)的坑,把郁金香的花球放到坑底,再盖上厚厚的泥土。
每次一边盖上,我一边想:“这些娇嫩的郁金香,为什么非种这么深呢?它们又怎么有能力,向上冲破这么厚重的泥土?”
只是,一年又一年,它们都及时探出叶片,抽出蓓蕾,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若不是种过郁金香的人,谁会想到,它们是从六寸深的地方钻出来的?
大家只见灿烂的花,有谁会想到它艰苦的过去?
在高压下退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