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世袭罔替
白龙庙(第二百二十五章世袭罔替)
因为,后代王朝开国实行世袭制前,仍然有一次重大的“禅让”仪式,如商朝开国的时候,商汤召开三千诸侯大会,会上商汤“三让王位”;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也曾“三让王位”。“三让王位”与其说是政治表演,不如说是远古禅让制度的孑遗)。
第二字眼:皇帝的正统地位
我们知道,每次改朝换代,履新宝座大位的皇帝往往都牵强附会一堆怪诞传说。归根一句话,我是上天派来管理大家的人中龙,我是天授神权的正统。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正统。那就是儒教文化的正统。孔子的《春秋》是儒家至高的经典,正统的法理基础源于春秋,分为“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以儒家经义为本,正统即儒家道统。“国之统也,犹道之统也。”“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春秋》中这样解释“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周礼和春秋大义是衡量正统的标准,以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合法性。指王朝的合法继承;也指学派、党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其中包括血统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古代历代封建王朝以宗周为正,尊先王法五帝,为天下一统。
中国自商周时代就产生了“天”的信仰观念,其后帝王皆自称是天之子、是奉天承运,即奉天命而治理天下。故《汉书·郊祀志》谓:“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黄帝就是正统,黄帝次子曰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曾,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欧阳老师,听说君权神授是世袭制的重要内涵,这种礼仪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依《春秋》明天统之义,制礼乐昭五端的要旨就在于宗周,以周礼为天命的载体。周礼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为礼之始,而祭礼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上帝、五帝、百神、日、月、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皇地祇、后土、神州、社稷、五渎四海、太庙、孔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