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在希望的田野上 - 白龙庙的传说 - 诗画济水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白龙庙的传说 >

第十五章在希望的田野上

白龙庙(第十五章在希望的田野上)

公元一九七六年国庆节,这个本该全国喜庆的日子,但由于几位伟人的相继逝世,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沉闷中。

很快,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小岗村的冒尖,中国尤其是农村已经吹响了改革的第一声号角。各种各样创新创业举措,成为各大报刊杂志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标题新闻。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吹到了四平山。

白龙庙村也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经过全体党员讨论决定:白龙庙也走小岗村的包干到户的新路子。于是各家各户都沸腾起来,一个个像旧困笼子的鸟儿重回森林,像久置岸上的鱼儿重回水中。郑大安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犁耙,马儿胖子牵回了属于自己的牛,大家都在谋划着明年开春怎样拾掇分到的地......有说分少了,有嚷分的太弊了,还有提议干脆把仓库也拆分了,拖拉机拆散分了。

总之,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所得满足。

这也许就是人的本性,人类深藏内心的自私是任何道德规范所永远无法融化掉的。

随后,还是支书银拴一锤定音,仓库、拖拉机等大物件不能分,可以折价竞买。这办法不错,半袋烟功夫,老六头便拿到了仓库的钥匙。大伙儿都为能分一羹而窃喜,没有人去深究老六头从哪里来那么多钱,资本主义的尾巴也不割了。

人们颇有点当年分田分地的光景,原先懒散成性的小二流周留玉也忙着东瞧瞧粮仓,西看看牛棚,生怕自己拿不到好粮食,牵不走壮黄牛。仿佛是一旦这些物件属于自己,便有了生杀予夺的主人翁权利。在当年,有一筐麦子,一箩筐红薯干,就足以让一个壮劳力吃上一年半载的。粮食在人们心中比金子还珍贵。礓石河两岸碗口粗的鬼柳树、臭椿树,足足有脸盆粗的杨树、柳树,都成了死人财产。

经过考察,银栓带领乡亲们在地里栽上棉花经济作物,一年收成抵上小麦、玉米两三年的收入,每天天不亮,白龙庙后铺上密密匝匝布满了打药、捉棉铃虫的乡亲们。尽管农药从多菌灵、矮壮素,到1911、百枯草,都或多或少影响人身体健康,在利益面前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大中午太阳炙烤着大地,乡亲们背着药桶奋战在田间地头,一刻不敢耽误,稍有思想放松,棉株上红蜘蛛、棉铃虫如雨后春笋般繁衍开来。金凤也不例外,为了赶时间,为了照料年幼的孩子,只好加班加点在地里忙碌,很多时候为了防止中暑,她把毛巾在脸盆里泡得湿漉漉的,然后顶在头上,药桶密封不严,常常是一打压,一边是棉花上喷着药水,一边从缝隙里流在人的身上,汗水和农药掺和在一起遮蔽了双眼,淌湿了衣衫。后来,棉花多年重茬不能栽种后,乡亲们在银栓带领又开始栽种青椒,附近省市货车直接开进地里收购。这也是白龙庙后来陆续发现癌症患者的直接原因。

吵吵闹闹的一天终于拉上了帷幕,直到宁静的夜幕吞噬了夕阳的最后一丝余辉,人民仍兴致盎然,丝毫没有倦意离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