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论普世价值
李永胜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人类独具创造性的价值活动,既造成了不同民族、国家价值的独特性、差异性,也铸就了一定时代各民族国家价值的共通性、同一性。普世价值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根植于人类复杂而深厚的社会历史实践之中,存在于多种多样的民族价值特殊体中。
一、什么是普世价值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意义和效用。所谓普世价值,是指在同一时代,对于世界各民族、国家具有普遍意义和效用,且得到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例如,科学、民主、公平、正义等就是现时代人类的普世价值。之所以在这里要加上同一时代的限定词,是因为价值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实践中生成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历史时代差异性、变动性很大,在质和量上都很难达到相对“统一”。把握“普世价值”这一概念要注意防止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两种极端化思维方式。固然,价值是一种主体性存在,这就决定了同一客体的价值在不同主体那里的可变性、差异性、相对性,但这并不妨碍其中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绝对性、统一性、共同性。同样,我们这里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相对意义上的,它并不是指同一价值客体对于全人类具有绝对等同的,不包含任何差异的普遍性价值,而是指它对不同民族国家意义和效用上尽管有一定的特殊差异,但其根本价值准则是一致的、共同的。譬如,生命的价值、生态的价值,在当今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主体那里存在着意义和效用的特殊差异,但是在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的根本价值准则上,不同民族国家仍能够达到普遍的价值共识,因而它并不妨碍在此方面普世价值的存在。可以说,普世价值本身存在于世界各民族国家丰富多样的价值特殊体中,是在无数的民族、国家的价值差异中整合而成的,并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价值是相互统一和相得益彰的。例如,爱国主义价值,尽管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那里,其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实现方式等有一定的差异,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统一的唯一模式,然而就其都表现为人们对其所属国家的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无限忠诚热爱精神情怀的价值精髓来说,它具有普遍性、共通性、内在一致性。因而,我们完全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对各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完善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和效用的一种共同价值,是一种普世价值,然而它却是在各民族、国家各不相同的价值差异中整合而成的,并得到了各民族、国家的普遍性认同。
二、普世价值何以可能
价值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既与客体有关又与主体有关,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价值客体是普世价值存在的客观基础,主体具有共同或相同的利益、需要与理想追求是普世价值存在的主观依据。因此共同或相似的价值客体和相同(或相似)的主体内在尺度构成了普世价值赖以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这两大基本要素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历史发生的角度看都根植于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并在全球化的历史环境中获得了更加适宜的生成土壤,从而得以显现。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历史,使各民族国家日益面对复杂、充满危机和不确定性的风险世界。当代社会,以劳动社会化为根基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把人类带进了生产关系国际化、社会交往普遍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崭新历史阶段。日益加深的全球化交往和网络化互动使各民族国家越来越成为共同生存、休戚与共、高度相干的利益共同体,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平与发展等越来越显现为对各民族国家具有普遍意义与效用的公共价值客体;人类公共生活的领域日益形成,全球协作与合作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些奠定了全球性公共价值客体形成的实践基础。
全球化生活与实践,使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相同问题和实践挑战,例如生态问题、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疾病传播、信息安全、恐怖主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因其广泛性与复杂相干性,单靠某一民族国家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必须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与全球化系统治理。在携手合作、共同解决这些共同问题与挑战时,各民族国家之间会暂时搁置分歧,进行文化对话与价值沟通,从而达成一定程度的价值共识,形成普世价值。
从普世价值的主观依据方面来看,基于人性的共同性,以及全球化交往中不同文化普遍的交流与对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形成共同的价值体验、价值情感和价值追求,普世价值就会产生。文化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们在各自特殊的历史实践中应对复杂环境的创造物。由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具有普遍的人的基本属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在终极价值层面上,例如求真、向善、趋美,渴望自由、平等、幸福、正义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因此,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必然具有天然的共性和相遇性,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奠基于共同人性之上的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普遍性因素、共同性因素,这些构成了共同的主体内在尺度,这是普世价值得以产生的主观依据。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文明多样化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各层面的全面推进,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碰撞、交流、商讨、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普遍性的交往与对话活动日益成为当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这种普遍深入的文化交流与对话,有助于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沟通、理解、相互尊重与彼此交融,扩大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共识,发现并确认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普世性价值。正如*总理所说,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整个世界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就深刻地阐明了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作为普世价值存在的根据。事实上,在国际关系领域中集中反映并体现这些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原则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遵循,就是普世价值客观存在的有力佐证。
尽管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发现、阐明并确认它的现实道路却是坎坷与曲折的。这是因为,在国际社会舞台上它并不是由一国或几国拥有文化强势地位和公众话语霸权就能单方面制定并强行推行的,而是要靠各民族国家文化在平等对话、协商、妥协与协调中共同约定、共同认可、共同倡导才能确立的。1993年9月4日,世界宗教会议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不同宗教文化交流、对话、协商共同确立普世价值的一个典范。《宣言》把世界各个宗教的共同点概括为两点:一是“尊重生命”,二是伦理上的“金规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世界宗教伦理层面上对普世价值的一种解读、阐发与确认,它为普世价值的出场开辟了一个现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可见,普遍对话与平等磋商是现时代确认并显示普世价值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三、普世价值的基本特点
普世价值是相对于非普世价值而言的,与非普世价值相比较,它有如下基本特点。
(1)广泛共享性。普世价值是一种具有广泛公众性和全人类共享性的共同价值。共享是相对于专有、独占、排他性而言的,因而普世价值不是指某一民族、国家主体所独有的、排他性的特殊价值,而是指全世界各个民族、国家众多主体在普遍交往和互动中共同拥有、彼此分享和共同主张的价值,它具有最高主体层面即类主体层面的社会共享性、共有性。例如,以“更高、更强、更快”为核心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具有高度共享性的普世价值,它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和世界大众所共享、所称道、所推崇。
(2)高度公共性。公共是相对于私有而言的,公共领域涉及不同层面,有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生活层面,有民族、国家生活层面,也有社会生活层面(公民社会层面),还有世界(全球)公共生活层面。普世价值是最高层面即全球公共生活层面上的公共价值。所谓公共价值是指同一客体或同类客体同时能满足不同主体甚至公共民众(公众、民众)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而是人类在共同生活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全球性公共价值,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例如,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普世价值就具有高度的公共性。
(3)最大共识性。共识即共同认识与意识。普世价值是人类在一定历史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共识,它与广泛领域内主体间共同的价值体验与价值意识相关。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参与是形成一定价值关系的前提,所有的价值现象的存在都不可能脱离人的主体性的参与;另一方面,作为具有一定社会普遍意义的价值关系,它不是个别人的纯粹私人性的价值体验和价值意识,而必须是以一定范围内社会主体共同的价值体验和价值意识为基础,共识性是所有普遍价值的根本属性的共识性价值。
(4)原则性与可实施性的统一。与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专有价值相比较,普世价值具有抽象性、原则性,它体现了各民族、国家特殊性价值追求和价值偏好中的一般性原则。例如,作为一种普遍价值的爱国主义价值,它概括和反映了各民族、国家爱国主义追求的共同本质和价值趋向,并对各民族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因而它具有价值指导性和现实可实施性。只要人们依据各民族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去贯彻它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就能实现它的普遍价值,可见,它又具有现实可实施性,可通过一定的设计和操作得以实现。
四、研究普世价值的意义
普世价值的研究是我国价值论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之一,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1)探讨、发掘并揭示体现当今人类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内容、要素、因子,并加以阐释、说明,这就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国家人们的文化沟通和相互认同。因为普世价值可以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沟通与合作提供共同的价值前提和文明参照,大大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探讨和研究普世价值为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并处理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难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文化全球化一方面是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对话、沟通、借鉴、互补中不断增加共性、普遍性、统一性,不断孕育和创造更高层面上普世价值的发展过程。这些普世价值集中体现着人类历史实践中共同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凝结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势能,成为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重要文化因子。因而文化全球化进程既是一个不同文化的价值碰撞、价值冲突、价值危机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沟通、价值融合、价值创新的过程。人类文化发展的生态园,正是通过在这种多样性、丰富性与同一性、共同性的辩证统一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3)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普世价值,增进各民族国家的价值共识,对于加强各民族国家的全球合作,构建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全球化实践、普遍性国际交往、网络化生存等使人类面临着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性难题,需要各民族国家打破单赢单输的单极化思维,树立共生共存、互利共赢的多极化思维,最大限度地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各种世界性难题,发现并揭示普世价值,寻求各民族国家人们能够接受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可以为各民族国家的彼此理解与合作提供基本价值共识点,为建立国际生活中的基本价值秩序确立方向,在此基础上,可引导人们合力构筑公正合理并为各民族国家普遍接受的全球化治理体系,包括国际法律体系、公共政策体系和普世伦理体系,推动和谐世界的建构与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4)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并追寻普世价值是缓和和消解各种文化价值冲突的重要方法与路径。在全球化交往与实践中,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因为利益的角逐、矛盾与冲突,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更加突出、尖锐和普遍。在此形势下,探讨把握并认识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中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内容、要素、成分,寻求全球化生存环境中各民族国家能够共同分享的普遍性价值,可提供各民族国家对话、交流、沟通、协调和合作的价值平台与价值支撑,使各民族国家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克制、理解、宽容与妥协,从而可缓和或化解各种文化分歧与价值冲突,避免彼此间因为敌视、对抗、斗争等严重冲突引起毁灭性后果,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和谐。
(5)研究普世价值,可以解放思想,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以来,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上存在冷战思维和两极对立的斗争性思维。重视并夸大二者的差异性、对立性、斗争性一面,忽视二者之间的共同性、同一性、统一性一面。特别是在文化价值层面上更为突出,否认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观,割裂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延续性、整体性,以至于我们把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博爱等简单地看做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价值观,从而加以排斥,否认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和共同性,在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无视甚至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难以有效地吸纳人类文明创造的共同成果,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中。今天,在社会空前开放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探讨人类在多样、多元化文明中共同创造的价值和价值观,并把它自觉地纳入到对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认识之中,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价值性)相统一特征的认识。因为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制度的安排,又是人类的美好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体现合目的性),它必然内含着一种对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和共同文明创造成果的追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价值必然要求把人类普世价值包含其中,并以更高级的价值形态体现。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应当充分吸收并包容人类多种文化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和文明成果的内容,并以鲜明的民族化形态和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价值形态加以体现和张扬,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追求与理想。
参考文献:
[1]赵敦华,只是“金规则”吗[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5
[2]胡敏中,论共同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胡玻,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及现实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