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风云变幻:世界是多变的,美丽是永恒的
演艺携手:与好莱坞电影的一次邂逅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代,是一个电影天才层出不穷的年代,也是一个属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那个真正属于电影世界的年代里,在“古典好莱坞”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自己能够成为电影里的主人公,能够过上电影里的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或许,人们并不期望自己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只是想让自己在失业的绝望中,找到一丝安慰与希望而已。
倘若不是华尔街,那么这个黄金时代会更长,电影也会更加纯粹。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投身电影事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不景气的岁月里,只有让观众们喜欢自己的电影,才能博得一线生机,唯一的途径,就是吸引来更多的明星大腕。
作为好莱坞着名电影公司的米高梅也有着自己的决策,他的合伙人之一——高德温就认为,想要在经济危机下起死回生,除却明星之外,明星所穿着的衣服也是重要的一点。如果那些好莱坞明星能够身穿着名设计师设计的服饰,必定会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可可·香奈儿。
那个时候的可可·香奈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衣服受人欢迎,着名的“香奈儿no.5”香水更是畅销于全球。每一期的杂志都会有关于可可·香奈儿大篇幅的报道。即便是身在美国,你也会在《vogue》杂志上看到关于这个女设计师和她的一切。
高德温不远千里,从美国来到法国,想要说服可可·香奈儿为自己电影公司的演员们设计衣服,他希望这个女人可以帮助自己在电影事业上更胜一筹。
对于高德温的邀请,可可·香奈儿心中犹豫不决。自己为演员设计服装并不是第一次。在1922年,可可·香奈儿就曾经为在拉特里耶剧院上演古希腊剧《安提戈涅》的演员们设计过衣服。那是可可·香奈儿第一次设计戏服,出乎意料的是,她设计的古希腊长袍受到了广泛好评。有人更是称赞可可·香奈儿的长袍“仿佛是几千年前希腊服饰的再现”。
而后,可可·香奈儿又一次有机会为演员设计服装。这一次,可可·香奈儿将短款运动装、网球裙、泳衣以及亚瑟·卡佩尔打马球时穿的英式灯笼裤搬到了《蓝色列车》的舞台上,她大胆的尝试为《蓝色列车》赢得了成功。
但是这一次不同,她是为好莱坞的女星设计戏服。她不知道美国与法国的审美有什么区别,不知道自己设计的衣服会不会受到美国人的喜欢,也不知道这一次动用积蓄来到好莱坞,是否会对自己打下的基础造成不好的影响。
可可·香奈儿在为这一次的合作担忧着,同样,那些娱乐记者也为她在好莱坞的未来担忧着:“可可·香奈儿的这次选择,会是她这一生中最艰难的工作。这位扬名世界的时尚女暴君以往面对的都是女伯爵、女公爵,甚至女王,她告诉她们该穿什么。现在她却要试着对银幕上的女王做同样的事。她应该知道,有声电影已经发明了……好莱坞的众女王将会给她正确答案。”
然而一番犹豫过后,可可·香奈儿还是答应了高德温的邀请。于是,一位时尚女设计师与美国好莱坞有了一段不解之缘。
1931年的春天,万物复苏,预示着生命的勃勃生机,可可·香奈儿也在米希亚的陪同下,开始了自己在好莱坞的新起点。
但是,新事业的开始并不是那样轻松。在面对众多好莱坞明星之前,可可·香奈儿需要面对的是蜂拥而至的记者,各种各样的提问让可可·香奈儿应接不暇。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她在好莱坞的工作安排:“这只是一个邀请,电影是什么样的,我能给电影提供什么样的服装,这些我都需要确认一下。我不会立刻设计服装,我还没买剪子呢。不久我会回到巴黎,我会提前给高德温先生的女演员设计礼服。我会把图纸从巴黎寄过来,我的装配工会在好莱坞把衣服做好。”显然,可可·香奈儿的回答没有什么爆炸性的新闻热点,这样的回答在娱乐和时尚界并不会吸引人们的关注。她也开始慢慢头疼这些提问了,因为她直接果断,简单明了的回答似乎让这场记者提问变得很无聊。
好在,可可·香奈儿很快就进入到了工作状态。
好莱坞的导演们带着可可·香奈儿参观工作室,给她讲解电影的制作过程,告诉她什么样的场合镜头下需要什么样的服装。在与提供服装的工厂进行了一番沟通之后,可可·香奈儿才意识到为电影演员设计戏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是两年,这也就意味着可可·香奈儿设计的戏服要在两年之后电影上映时依旧流行。
当克拉拉·鲍、葛丽泰·嘉宝、丽莲·吉许穿上可可·香奈儿设计的衣服之后,那些怀疑她实力与能力的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这个来自法国的女设计师拥有如此高的名望不是依靠人们口口相传得来的,而是其实力所在。
然而,一件衣服在人们眼前的呈现和在电影屏幕上的呈现是两种完完全全不同的感觉,此时的可可·香奈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可可·香奈儿设计戏服的第一部电影是《就在今夜》(tonightornever)。担任女主角的是好莱坞女星格洛丽亚·斯旺森。可可·香奈儿为格洛丽亚设计衣服依旧保持着一贯的简约风格。但是当电影上映后不久,可可·香奈儿的担忧成为了现实,那些简单的针织套装与晚装在电影的宽大银幕上像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苍白得很,而一样苍白的还有电影那可怜的票房。显然,可可·香奈儿的简约之风在电影世界里并不卖座,远远不及那些颜色绚丽、造型夸张的衣服。
这一次,在时尚世界里叱咤风云的可可·香奈儿尝到了挫败的滋味。之后,可可·香奈儿又接了几部电影,但是效果不理想,都以惨淡的票房收场。
虽然可可·香奈儿并不能够让电影因为自己的服装而大放异彩,但是在纯粹的时装界里,可可·香奈儿总是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仿佛能预知未来似的。她曾预言,复制衣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那些能够在上流社会场合穿着的衣服,仅仅在沙龙舞会上出现,那么便毫无意义。只有大街小巷都有人穿着才会成为时尚,她也并不介意自己设计的衣服被人复制。
可可·香奈儿设计的衣服大多简单朴素,将衣服的码数减小,将昂贵的材料换成新兴的合成材料,简简单单就可以复制。而此时,一些专门复制衣服的店面也已经出现。在观看完时装秀之后,便可以得到一份并不专业的设计图纸,依靠图纸,这些专门复制衣服的店便可以复制衣服,而且价格相对低廉。
越来越多仿制香奈儿的衣服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而好莱坞的那些女星也开始抵制可可·香奈儿了,理由就是她们不想所有的电影明星都穿着可可·香奈儿的衣服,她们不想让巴黎毁了好莱坞,因为在她们心中,好莱坞比法国巴黎要重要得太多太多。
对于好莱坞女星拒绝穿可可·香奈儿设计的衣服这件事,美国《纽约客》还发表过一番评论:“《莫负青春》这部电影让格洛丽亚有机会穿上了很多昂贵的衣服,这都是可可·香奈儿的功劳。香奈儿最近对好莱坞进行公开访问,但是我知道她又生气地离开了好莱坞这个光芒四射的地方,好莱坞说她设计的衣服不够轰动,她设计的衣服让一个女人看起来像一个女人,但是好莱坞却想让一个女人看起来像两个女人……”
一番幽默诙谐的言论让大众知道了可可·香奈儿离开好莱坞的原因。其实,在可可·香奈儿来好莱坞不久之后,她便开始厌倦了这里的一切。可可·香奈儿对于好莱坞有着这样一段话:“那里的人天真幼稚。米希亚没多久就受不了了,我则是嘲笑一切。有一次,一个名演员特地为我们开了一个鸡尾酒会。他为了表达对我们的敬意而把庭院中的树木全部漆成蓝色。我的天,真是既友善又愚蠢!”
似乎,这一次的好莱坞之旅并没有给可可·香奈儿带来愉快的回忆。但是对高德温而言,他与可可·香奈儿依旧是很要好的朋友与合作伙伴。虽然这次好莱坞的结局并不圆满,但是互相合作的两个人还是达到了双赢的目的。高德温的一部分电影,还是因为由可可·香奈儿设计衣服而大受好评,可可·香奈儿也借此机会在美国打开了自己的市场。
在经济萧条的年代,对于商人来讲,双赢就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华尔街的崩盘,还是给了所有国家和商人们重重的一击,直中要害。
可可·香奈儿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她不得不将自己所有衣服的价格缩减至一半,减少了对昂贵布料的使用。灵机一动,可可·香奈儿决定舍弃那些昂贵的面料,改用棉布料制作晚礼服。在此之前,没有一人用棉布面料制作礼服,哪怕只是尝试一下。这个来自法国巴黎的女设计师,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
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知道是何原因,决定去品尝那个带有硬壳的生物,但他却为人们寻找到了一种美食,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大胆勇敢。可可·香奈儿靠着这种大胆,也为人们寻找到了一种别样的美丽。1931年的春季系列服装展中,那些细麻、棉质单珠与薄棉纱布制作而成的晚礼服,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也成为了时尚的新宠。
1935年,时间又来到了一年的盛夏。这一年,可可·香奈儿收到了艾里布离世的消息。与艾里布在一起的日子对于可可·香奈儿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这样,这个坚强的女人才会在艾里布离世之后,过着一段迷茫的时日。
此时的可可·香奈儿已经52岁了,年过半百的她越来越觉得生命的脆弱,她开始意识到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她不可能永远都年轻,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和艾里布一样,抛开一切的烦恼与忧愁,放下所有手中未完成的事情,到那个故事里的天堂。
趁活着,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趁活着,就要将自己的时尚世界做到最后一刻。
又一位情人永远离去,可可·香奈儿又一次面临伤心。从25岁遇见初恋情人巴勒松,到52岁送别艾里布,可可·香奈儿的身边从来不缺爱情的滋润。她渴望爱情,但却从不会因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自由与事业。
于是,可可·香奈儿放弃了安逸与稳定,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的还有很多,她想要在剩下的生命里完完全全投身于时尚事业和自己的公司,她想要让法国,甚至是全世界都成为自己时尚帝国的一部分,她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可可·香奈儿的名字,让整个时尚界都为她疯狂。
可能是因为爱情的失意让可可·香奈儿感到忧伤,可能是因为事业的繁忙与压力让她需要找到一条放松的路径,总之,不知道从何时起,可可·香奈儿学会了吸烟。瘦弱的女人,一双修长的玉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夹着一根香烟,这是可可·香奈儿的随性不羁的姿态,她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即便自己是一个吸烟的女人。所以翻看关于这个女人的照片或是电影,你都会发现,她时常与香烟为伴。
伴着袅袅的香烟,可可·香奈儿忘却了艾里布离去的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好像每一次伤心,只有投入工作才能忘却现实带给人的残酷。
慢慢地,悲痛与哀伤得到缓解,可可·香奈儿也在工作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这个执着坚强的女人,一旦工作起来,便会一丝不苟,要求完美,她说:“当你开始工作,就必须继续下去,如果你不用心去做,你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场战斗,可可·香奈儿将自己的生活看作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只有自己依靠自己,全神贯注,才能够忘记一切。忘记孤单,忘记悲痛,忘记寂寞。
棋逢对手:时尚女王与新秀的时装大对决
与好莱坞的合作不算好也不算坏,可可·香奈儿的公司开始遭遇了事业上的挫败,经济萧条带给她事业的影响也不曾减小。种种情境都告诉可可·香奈儿,未来的路艰难不易。然而眼下,一场时装界里的大战正在向可可·香奈儿逼近,而她不得不应战。
可以说,自从走上时尚设计这条道路,可可·香奈儿未曾遇到过对手,直到那个叫作艾尔莎·夏帕瑞丽的女人出现。
艾尔莎·夏帕瑞丽是来自意大利罗马一个贵族家庭的女人。家境富裕的她从小就受到了文化艺术的熏陶。1917年,艾尔莎·夏帕瑞丽在一次英国伦敦的宗教会议上,遇见了一位伯爵。18岁的她情窦初开,被这个男子深深吸引。就这样,花季女孩艾尔莎·夏帕瑞丽嫁给了这个她心爱的男子。新婚之后不久,艾尔莎·夏帕瑞丽便和丈夫一起移居到了美国,然而这段婚姻却仅仅维持了不到三年,在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后不久,艾尔莎·夏帕瑞丽的丈夫便抛弃了她们母女三人,而且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无奈,艾尔莎·夏帕瑞丽只好带着女儿们回到了纽约。
命运总是习惯在困苦中增添哀伤。这一年,艾尔莎·夏帕瑞丽的小女儿不幸患病,由于女儿的病情极不稳定,艾尔莎·夏帕瑞丽只好将她送至私人医院。此时的她,穷困潦倒,再加上女儿的医药费,让生活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也是在这一年,艾尔莎·夏帕瑞丽开始了命运的转折。白天,艾尔莎·夏帕瑞丽为古董商工作,到了晚上,她会来到巴黎的时尚餐厅。这个新开业的餐厅,自营业开始,便吸引了诸多的高雅人群,那些文人雅士经常会在这里聚餐。这一点对于艾尔莎·夏帕瑞丽走入时尚世界来说至关重要。
与可可·香奈儿一样,艾尔莎·夏帕瑞丽也经历过离别,经历过艰苦。她们都是有故事的女人。往往有故事的女人都会成为不俗的一类。
1927年,艾尔莎·夏帕瑞丽初次步入了时装界。最开始,她只为个别的几个朋友设计衣服而已。夏帕瑞丽设计的衣服别致而又新颖,她会将一件针织套衫设计成为黑白两种颜色,强烈的颜色对比加上胸前儿童涂鸦式的蝴蝶图案,让艾尔莎·夏帕瑞丽一举成名,并被《时尚》杂志评为“本年度的毛线衫”。于是,在时装界初出茅庐的艾尔莎·夏帕瑞丽开始了自己的时尚事业。她先是在一间阁楼上开起了服装店,随着自己的设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艾尔莎·夏帕瑞丽开始扩大自己的店面。
1929年,艾尔莎·夏帕瑞丽开设了运动服装店;1934年,在凡都姆宫,艾尔莎·夏帕瑞丽开设了高级时装店。也是在这一年,艾尔莎·夏帕瑞丽又在伦敦的格罗夫纳街36号开设了豪华服装店。她是第一个将拉链用在时装上的设计师,也是第一个将化纤织物带入高级时装界的设计师,她与可可·香奈儿一样,有着太多大胆的设计和奇妙的想法,她们都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设计师,她们也都愿意自己设计的衣服被复制,成为大街小巷的流行,她们注定是属于时装界的女人。
在艾尔莎·夏帕瑞丽出现之前,时装界就只有可可·香奈儿独霸一方,而她的出现,也将必然爆发一场时装大战。可可·香奈儿与艾尔莎·夏帕瑞丽的战争,就此打响。
艾尔莎·夏帕瑞丽在颜色上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还要归功于她青年时期的旅行。每一次的远足都会让艾尔莎·夏帕瑞丽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当艾尔莎·夏帕瑞丽走上设计时装的道路后,曾经的那些北非土族人的色彩、美洲暴发户的狂放都成了她设计的灵感。艾尔莎·夏帕瑞丽认为时尚就是新奇,而新奇就需要强烈的色彩才能完全体现,所以艾尔莎·夏帕瑞丽是如此的喜欢艳丽颜色,罂粟红、紫罗兰、猩红,都是她喜欢的颜色,她尤其钟爱粉红色,她觉得粉红色“明亮、不可思议、大胆、合适、纯洁,不仅富有生命力而且最具有原生态的特性。”
独具匠心的艾尔莎·夏帕瑞丽会将巴尔干人服装上的大贴袋用在夹克衫上,会将东方的原始味印花布用来设计衣服,会将西服的翻领形状设计成少见的茶匙形和三角形,会将香水的瓶子设计成类似人体构造的形状,会将女式包装饰一个可以发出闪烁磷光的装饰物,会将帽子设计成鞋子的形状,会将平日里佩戴的围巾设计成蜻蜓的形状……艾尔莎·夏帕瑞丽的想法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人们总是惊奇为何她的脑子里会有这么多看似猎奇,但是却不失优雅的怪想法。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艾尔莎·夏帕瑞丽将肩部作为了时装设计的重点,她开始着重注意女性肩部的“平”和“挺”,在加宽垫肩的同时收小了臀部,这成为了艾尔莎·夏帕瑞丽又一设计。对于这种夸张的男性化的女性服饰,有杂志评价艾尔莎·夏帕瑞丽是“最具想象力的创造”,而这种衣服也成为了时尚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