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寒门学子
赵隶被处斩之后,朝中最关心的事自然是刑部尚书的替补人选了。三皇子这次推荐的人是今年科举文试第二的钱玉良,八皇子推荐的是吏部尚书之子代青山。
很明显,这两个人都不是小雅想要的,这人选她早就已经想好了。刑部侍郎有个叫阮长庚的,上次和胥盛琰一同查办过楼耀辉一案,子文表哥和胥盛琰都说过此人可用,不过由于寒门出身,脾性又过于正直,一直被赵隶压着,做些琐事。
今日初一,皇上到太后宫中请安。
还没进门就听见太后在里面叹着气,说刑部风气都被赵隶带坏了什么的。殿外太监喧礼后,旁边的婢女推了门,皇上进了屋。
“皇上万福金安!”太后身旁的嬷嬷宫女向皇上行礼。
皇上挥了挥手,让她们平身。
“母后这几日看着精神不错,身子可还不适?”皇上坐在太后旁边询问到。
“哀家没什么事,皇帝政务繁忙,就不必挂着了。”太后微微笑着看着皇上说到。
“儿子方才听母后叹气,可是有什么不顺心的?”
太后摇了摇头:“没什么,只是担忧皇帝身体,这刑部被赵隶弄得乌烟瘴气的,连手下的人也跟着嫌贫爱富、目中无人,想必皇帝这几日都在为此事烦忧,感慨几句罢了。”
“母后是听说了什么?”
“前几日芳若出宫去办事,看见一个侍郎被其他侍郎排挤,然后听周围百姓议论了几句。不过是些污糟之事罢了,没什么打紧的。”太后随口答着话。
“这刑部是该好好整顿整顿了,之前赵隶主事,难免上行下效,下面的人也跟着风气不佳。现在儿子就在发愁这继任人选之事,还得选个能好好改改刑部风气的人才行。”
“嗯,是得仔细着些,还得选个能把持的才行。”太后点了点头,喝了口茶。
芳嬷嬷将茶放到皇上跟前,皇上抬起茶杯呷了一口:“方才母后说的侍郎被排挤是怎么回事?”
太后示意,芳嬷嬷盈身行礼:“回皇上,前几日老奴出宫办事,恰巧碰到侍郎议事出来,听到几位侍郎在议论一位侍郎。好像因为那位侍郎是平民出生,所以脾气性格不同,又不爱与人交往,所以有些分歧。”
“平民出生?叫什么名字?”皇上放下茶杯问到。
“这个老奴没太听清,好像是姓阮还是姓朗的。”芳嬷嬷低着头回话。
皇上没再问什么,皱着眉想着什么。其实皇上不记得刑部有位侍郎姓阮或者姓朗的。
“马上就是中秋了,不知道盛琰能不能回来。”太后自语到。
皇上回过神来:“算下来也两个月了,估摸着差不多也该回来了。母后对盛琰一向亲厚,盛琰是个有孝心的,应该会回来。”
太后突然说到胥盛琰,皇上也跟着想起了她。从重华宫带回来的那副字画被放在了承明殿,好几次都看着卷轴想起她,却不忍再打开。
“是啊,琰儿这孩子向来最贴心,自己开了府也时常来给哀家请安。临行前来跟哀家辞行时,看着他脸色不好,他本就身子不好,哀家担忧这一路舟车劳顿,怕是又要病了。”太后摸着手中胥盛琰去惊觉寺给自己求得佛珠,轻声呢喃。
“母后放心,盛琰身子虽弱,但也不小了,身边还有人侍候着,这么点辛劳不会有事的。”
太后叹了口气,捏着佛珠念了几句。
“母后要礼佛,那儿子就先行告退了。”皇上起身。
太后点了点头,皇上出了寿禧宫。
承明殿中
“常历,刑部姓阮还是姓朗的侍郎是什么人?”皇上看着眼前堆着的举荐官员的折子,没有任何一本提到这个侍郎。
“皇上说的应该是阮长庚,阮侍郎吧?”
“你知道?”皇上侧头看着常历。
“回皇上,奴才只知道阮侍郎是寒门出生,阮侍郎是六年前科举文试第三选出来在刑部任职的,其余奴才就不知道了。”常历拱手回话。
“胡泽,你可听说过此人?”皇上看向另一边的胡泽。
“回皇上,之前查办楼耀辉一案时曾接触过,与肃王一同查办此案,当时刑部的结案奏报就是阮侍郎写的,末将记得皇上好像还夸过折子写的不错来着。”胡泽拱手回话。
皇上皱着眉回忆着:“你这么一说,好像是有这么个印象。当时的奏报在哪来着?找出来朕看看。”皇上吩咐常历。
常历在旁边偏殿中找到了折子,呈给皇上。
皇上打开折子看了看,确实结尾处落了款,阮长庚。
“奏报写的确实不错,看得出学识文采不错。朕听说他和刑部其他侍郎不太合得来是么?”皇上合上折子问胡泽。
“这个末将不太清楚,不过末将看来阮侍郎性子耿直,又是寒门出生,多少有些寒门学子的孤高之气,有些固执,也不太会玩乐,估计与其他侍郎没有什么共同爱好,所以不经常在一起吧。”
“此人政绩如何?”
“上次选拔陪审之人时听肃王说过两句,好像没有接过什么大的案子,但经手之事都做的还不错,没有什么错漏。”胡泽回忆了一下,回复皇上。
皇上没再问什么,手指在方才的折子上轻轻敲着,思虑着此人是否能用。
宫里的消息传到小雅这了,芳嬷嬷可不是碰巧听到那些闲话的,小雅可是特意选了芳嬷嬷出宫的日子找了人过去议论此事的。
再加上胡大统领的话,如小雅所料,皇上现在已经注意到阮长庚了。但因为阮侍郎确实没有多少政绩,皇上现在应该是担心他无法胜任此职。既然如此,那就送给阮侍郎一个案子,自己也看看他是否真的有手段能胜任这个职位,顶住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