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内篇杂下第六(3)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 春秋晏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5章内篇杂下第六(3)

1反市:在市上做买卖。反,通“贩”。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2盘:盘桓,逗留。3度(zhái):居。4商渔盐:让打鱼的晒盐的可以到处贩卖。商,用作使动词。5关市讥而不征:对边境市场只检查,但不征税。讥,察。6十取一焉:向他们征收十分之一的税。7加,欺凌,欺侮。

[译文]

景公把平阴与槁邑赐给晏子作食邑,另外赐给做买卖的二百余户人家。晏子拒绝说:“我们君主喜欢修建宫室,百姓的精力已经耗尽;加之,他又喜欢游山玩水,打扮宫中嫔妃,百姓的钱财已经不多了;再说,他又喜欢用兵打仗,百姓都接近死亡的边缘了。一旦把百姓的力气耗尽,钱财耗费干净,让他们接近死亡边缘,下面百姓痛恨他们的上级君王已经很厉害了!这就是我所以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说:“您说得有道理。即使这样,可是您难道就不想富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当臣子的,要始终把君主的事放在首位,把自己的事放在后边。如果使国家安定,自己也能安居。如果使君主尊贵,自己也能安身。我为什么偏偏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既然这样,那么拿什么做先生您的俸禄才合适呢?”晏子回答说:“君主放宽渔、盐的税收,关市只是加强管理,但不征税;对种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减轻刑罚:假如是该处死的,就改判徒刑;假如是该判徒刑的,就改判罚款;假如是该罚款的,就免除罪责。如果实行这三项建议,就算是我的俸禄,也是您的利益啊。”景公说:“这三项建议,我不会多加干涉,就按照先生的意思去实施吧。”

景公实行了这三项建议以后,派人去询问大国,大国的君主说:“齐国从此高枕无忧了。”派人去询问小国,小国的君主说:“齐国不会欺凌我们了。”

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第十七

[原文]

晏子相齐,三年,政平民说。梁丘据见晏子中食1,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日2,割地将封晏子。晏子辞不受,曰:“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3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若4为师也。今封,易婴之师。师已轻,封已重矣。请辞。”

[注释]

1中食:吃的是中等食物。2旦日:明日,第二天。3恨:遗憾,后悔。4若:此,指“贫”。

[译文]

晏子当了齐国的相国,过了三年,政事安定,百姓和睦。梁丘据看到晏子的饭食很是简朴,连肉都不能保证供应,于是就把这事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划分出一些土地要封给晏子,晏子拒绝了,说:“富足但不自满的人,不曾听说过;贫穷但不悔恨的人,我就是啊。我所以贫穷但不悔恨,是因为以贫穷为自己的准则。如今如果封给我土地,就是让我改变贫穷的准则,宗旨被看轻了,封赐却被看重了,请原谅我不能接受。”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第十八

[原文]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1,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2!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4,延及交游5,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6,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7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8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9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释]

1食:使动用法,使……吃。2若是其贫也:“其贫若是也”的倒装,意思是,他的贫穷竟到了这样的程度了。4三族:指父族,母族、专族。5延及交游:扩大到交往的朋友。6“之”字后省略了介词“于”,下句“施之民”与此相同。7宰:家宰,家臣。8总:计布帛数量的词,略等于“簇”、“捆”。9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书写社内人名于簿册,谓之书社。借指按社登记的人口及其土地。

[译文]

晏子吃饭的时候,景公派遣的使者到了。晏子只好把自己的饭分给使者吃,这样一来,两个人都没吃饱。

使者回去以后,就把这事告诉景公。景公说:“啊!晏子的家,原来是这样的贫穷啊,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就派官吏送给晏子千金的钱财和市场上的税款,让他用来款待宾客。

晏子拒绝了,景公三番两次地派官吏前去送给他,晏子最终恭敬地拜谢拒绝说:“我的家不贫穷。我靠着君王的赏赐,我的父族、母族、妻族都受到了恩惠,君王赏赐的东西我还时常用来接济朋友,并用它赈济百姓,君王的赏赐已经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说,从君王那里得到丰厚的赏赐,用来接济给百姓,这是臣子代替君王治理百姓了,忠臣不这样做。从君王那里得到丰厚的赏赐,却不接济给百姓,这就成了储藏钱财的竹箱子了,有仁心的人不这样做。先从君王那里得到赏赐,然后又遭到士人的怪罪,自己死后钱财到了别人的手中,这就是为钱财的主人保管财物了,聪明的人不这样做。粗布衣裳,四升粗粮,足够让自己免除饥寒之苦了。”

景公对晏子说:“过去,我的先君桓公,曾经把五百社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管仲,他没有推辞就接受了,您为什么要拒绝呢?”

晏子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认为管仲的千虑之失,也许正是我的千虑之得吧?因此我再次拜谢,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第十九

[原文]

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1,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2而已。左右以告公,公为之封邑,使田无宇致台与无盐。

晏子对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营丘,为地五百里,为世国3长。自太公至于公之身,有数十公矣。苟能说其君以取邑,不至公之身,趣齐搏以求升土4,不得容足5而寓焉。婴闻之,臣有德,益禄;无德,退禄。恶有不肖父为不肖子为封邑,以败其君之政者乎?”遂不受。

[注释]

1十升之布:即前文所言“十总之布”。升,义同“”,古代布八十缕为升。2苔菜:泛指一般蔬菜。3世国:指君位世代继承的诸侯国。4升土:指土地。5容足:立足。

[译文]

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穿的是粗布衣裳,吃的是糙米、禽蛋和蔬菜。景公的身边的侍从将此事告诉了景公,景公因为这件事,要封赏食邑给晏子,于是派田无宇将台邑和无盐邑送给他。

晏子回答说:“过去,我们的先君太公受封营丘,土地方圆五百里,是诸侯国的首领。从太公一直传到您这一代,已经有十几位君主了。假如过去能取悦君主的人都能获得食邑,等不到君位传到您这一代,百姓都会到齐国来索取土地,到如今您恐怕连立足栖身的地方都没有了。我听说,臣子有贤德,就多给他的俸禄,臣子没有贤德,就敕令退回他的俸禄,哪里有不贤德的父亲为不贤德的儿子为取得封邑而损害他们的君主的政事呢?”于是晏子最终没有接受封邑。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

[原文]

景公赐晏子邑,晏子辞。田桓子谓晏子曰:“君欢然1与子邑,必不受以恨君2,何也?”晏子对曰:“婴闻之,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3,俭居处者,名广于外。夫长宠广名,君子之事也。婴独庸能已乎?”

[注释]

1欢然:高兴的样子。2恨君:违君。3宠长于君:长期受到国君的信任。

[译文]

景公赐给晏子食邑,晏子辞谢没有接受。田桓子对晏子说:“国君欣然地赐给先生食邑,您却违背君意拒绝了,这是为什么?”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如果少接受君王的赏赐,就能长期得到信任;生活节俭的人,美名就会传扬在外。如果长期受到信任,并且美名传扬,这是君子的事业。我怎能唯独例外呢?”

景公欲更景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所求

讽公省刑第二十一

[原文]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1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2爽垲3者。”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4?”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5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公愀然6改容。公为是7省于刑。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8。’其是之谓乎!”

[注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