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外篇第七(1)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 春秋晏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7章外篇第七(1)

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第一

[原文]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1,谓左右曰:“仁人亦乐是乎?”梁丘据对曰:“仁人之耳目,亦犹人也,夫奚为独不乐此也?”公曰:“趣驾迎晏子。”

晏子朝服以至,受觞,再拜。公曰:“寡人甚乐此乐,欲与夫子共之,请去礼。”

晏子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皆欲去礼以事君,婴恐君之不欲也。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义2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夫麋鹿维无礼,故父子同麀3。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

公曰:“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晏子曰:“左右何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

公曰:“善。请易衣革冠,更受命。”晏子避走,立乎门外。公令人粪洒4改席,召晏子,衣冠以迎5。晏子入门,三让,升阶,用三献礼焉。嗛6酒尝膳,再拜,告餍7而出。公下拜,送之门,反,命撤酒去乐,曰:“吾以彰晏子之教也。”

[注释]

1缶(fou):瓦质的打击乐器。2义:通“仪”。3麀(you):雌鹿。4粪洒:扫除。5此句旧作“召衣冠以迎晏子”,从王念孙说据《群书治要》改。6嗛(xián):含在口中,此指品尝。7餍:饱,足。

[译文]

景公一连几天,都在喝酒,喝得高兴了,于是就脱掉衣服,摘掉帽子,亲自敲着瓦盆奏乐,对身边的近臣说:“仁德的人也以此为快乐吗?”梁丘据回答说:“仁德的人的也有跟别人一样的耳朵眼睛,为什么他们就不能以此为快乐呢?”景公说:“立即驾车去迎接晏子!”

晏子穿着朝服来了,接过酒杯,拜了两拜。景公说:“我很享受此时的这种快乐,打算跟先生您共同享受,请不要拘泥礼数。”

晏子回答说:“君王,您的话错了!群臣假如都想免掉礼仪来侍奉您,恐怕您就不想这样做了。如今齐国几尺高的儿童,力气都比你我的大,然而却不敢作乱,是因为受礼仪的约束啊。君主假如没有礼仪,就没有办法使唤下边的人;下边的人假如没有礼仪,就没有办法侍奉君主。只有麋鹿没有礼仪,因此父子共同占有一只母鹿。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有礼仪的约束啊。我听说过,君主假如没有礼仪,就没有办法治理他的国家;大夫假如没有礼仪,下边的官吏就会心存轻慢;父子之间假如没有礼仪,他们的家庭必定遭殃;兄弟之间假如没有礼仪,就不能长期生活在一起。《诗》中说:‘人假如没有礼仪,为什么不赶紧死去?’所以礼仪不可以荒废啊。”

景公说:“我愚蠢啊,也没有好的德行,身边的近臣引诱我,才到了现在这种地步,请允许我把他们杀掉!”晏子说:“身边的近臣有什么罪?君主一旦废除礼仪,那么崇尚礼仪的人就会离开,没有礼仪的人就会到您身边来;君主一旦崇尚礼仪,那么有礼仪的人就会到您身边来,没有礼仪的人就会离开。”

景公说:“您说得很对啊,请让我换身服饰,重新接受您的指教。”晏子退出去,站在门外。景公于是命令人洒扫庭院,更换坐席,召晏子进来,景公重新整装迎接他。晏子进门时,三次谦让过后,才登上台阶。景公用三次敬酒的礼仪对待他。晏子喝了酒,吃了饭,拜了两拜,吃饱了,然后才走出去。景公离开坐席和他拜别,送他到大门口,才返回去了,命令撤掉酒宴,停止音乐,说:“我用这种方法来显示晏子对我的教诲。”

景公置酒泰山四望而泣晏子谏第二

[原文]

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1国者而死乎?”左右佐哀2而泣者三人,曰:“吾细人3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搏其髀4,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5!”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

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6,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7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

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夺8,诛僇如仇雠。自是观之,茀9又将出。天之变,彗星之出,庸可悲乎?”

于是公惧,乃归,窴10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注释]

1堂堂:大的样子。2佐哀:陪着悲哀。佐,助,这里是陪同的意思。3细人:小人,地位低下的人。4搏其髀(bi):拍着他的大腿。髀,大腿的外侧。5这是“今日之饮也乐哉”的倒装句。6毋知有死:不知道有死亡这回事,意思是不死亡。7分(fèn):职分。8(hui)夺:指挥掠夺。捞,挥。9茀:通“孛”(bo),彗星的一种,古人以为妖星。10窴(tián):通作“填”,塞。

[译文]

景公在泰山上设置酒宴与群臣共饮作乐,酒喝到正酣畅的时候,景公环顾四周齐国的土地,不由得有感而发,长吁短叹,泪流满面,说:“我舍得抛下这广阔而富饶的国家死去吗?”身边近臣中有三个人陪着景公一起流泪,他们说:“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人,况且不愿去死,更不用说国君您呢?舍弃这样的大好河山而死去,谁能愿意呢?”晏子听了他们的话独自拍着大腿仰天大笑,说道:“今天这顿酒喝得真痛快啊!”景公气得脸色难看地说:“我心中悲哀,您却在大笑,这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因为今天我看到了一个胆小怕死的君主,三个阿谀奉承的臣子,因此才不由得大笑起来。”

景公说:“你说的胆小、奉承是什么意思?”晏子说:“自古以来人终归是要死的,这样才能让后世百代的贤德之人得到安息,让一个一个的无能之人得以藏伏于地下。如果古代的君主都长生不死,从过去的先君太公算起,各代君主至今都活着,那么您怎么能当上君主,拥有国家并为死去而悲哀呢?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兴衰的自然规律,有新生必有死亡,这是上天执掌事物的自然法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逝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内在根本原因,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规律啊。这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活到老了还为死亡而悲哀,就是所谓的胆怯怕死;身边的近臣陪着您哀伤,这就是所谓奉承讨好。胆怯的人和奉承的人凑到了一起,因此我觉得这事情很可笑。”

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很是惭愧,又换了一个话题,替自己掩饰说:“我并不是因为要离开国家去死而悲哀。我听说,彗星出现在天际,它所指向的国家,君主就要大祸临头了。如今彗星显现了,正指向我们的国家,我是因为这件事而感到悲哀。”晏子回答说:“君主您的行为举止违背了道义,对国家和百姓没有功德,挖池塘,总要把它挖得又深又广;修台榭,总要把它建得又高又大;征收赋税就如同指挥官吏枪杀掠夺一样;杀戮百姓就像对待仇敌一样。由此看来,彗星必将显现在天际。天象的变化,彗星的显现,有什么可悲哀呢?”

景公很恐慌,于是率群臣返回朝廷,下令填平了池塘,取消了修建台榭的工程,减轻了赋税,减少了刑罚。过了三十七天,彗星就才消失了。

景公梦见彗星使人占之晏子谏第三

[原文]

景公梦见彗星,明日,召晏子而问焉:“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1,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2,万民怼怨3,葬星又将见梦4,奚独彗星乎?”

[注释]

1兴事无已:大兴土木无休无止。事,指土木之事。已,止。2使民如将不胜:役使人民就像不能把民力使完一样。意思是把人民搞得精疲力竭。3怼(dui)怨:怨恨。怼和怨是同义词,都是怨恨的意思。4见(xiàn)梦:出现在梦中。

[译文]

景公梦见了彗星。第二天,就把晏子召来问他说:“我听说,有彗星显现,一定会是亡国的征兆。昨夜,我梦见了彗星,我想把占梦的人召来,让他们替我占卜一卦。”晏子回答说:“君王的饮食起居没有节制,服饰不符合法度,政事不听劝谏,大兴土木永无止尽,征收赋税贪得无厌,役使百姓往往倾尽他们的全力,万民无不怨恨,茀星又将会出现在梦里,哪里仅是彗星呢!”

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

[原文]

景公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1始居此地,季荝2因之,有逢伯陵3因之,蒲姑氏4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

[注释]

1爽鸠氏:传说中的古帝王少昊(黄帝之子)的司寇。2季荝(cè):虞舜、夏朝时的诸侯。3逢伯陵:殷朝时的诸侯。4蒲姑氏:商朝末期的诸侯。

[译文]

景公喝酒喝得高兴,说:“如果自古就没有死亡,那该是多么的快乐呢?”晏子回答说:“如果自古就没有死亡,那是古代人的快乐,您怎么可能享受得到呢?过去,爽鸠氏开始居住在这里,后来季荝传承了爽鸠氏,又有逢伯陵传承了季荝,在后来蒲姑氏传承了逢伯陵,然后太公传承了蒲姑氏。古代如果没有死亡,爽鸠氏的快乐,不是您所希望看到的。”

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

[原文]

景公至自畋1,晏子侍于遄台2,梁丘据造焉。公曰:“维据与我和天!”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3焉,水、火、醯4、醢5、盐、梅,以烹鱼肉,6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7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8,和五声9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10、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公曰:“善。”

[注释]

1畋:此指打猎之处。2遄台:台名。3羹:指肉羹,把肉放进烹饪器具里,加上五味煮烂。4醯(xi):醋。5醢(hāi):肉酱。6(chān):炊,做饭。7“奏鬷”当依《左传》作“鬷嘏”。鬷,总,总括。嘏,《诗经》作“假”,大。8五味:指醯、醢、盐、梅再加上一种菜。9五声:宫、商、角、徵、羽谓之五声。10一气:指顺气而动。二体:指文舞、武舞。三类:指风、雅、颂。四物:四方之物。六律:古代按高低把乐音分为十二类,其中又分阴阳各六,阳声的叫六律,阴声的叫六吕。七音:五音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七音。八风:八方之风。九歌:指该歌颂的九功之德。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九功。专一:专用一样,只弹奏一个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