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内篇杂上第五(4)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 春秋晏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内篇杂上第五(4)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1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曰:“我,越石父2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我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3将归。”晏子曰:“阿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

遂解左骖以赎之,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4,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5。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6。今子赎我,我以子为知我矣。向者7子乘,不我辞也8,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9于世!”

[注释]

1反裘:古人穿皮衣,毛在外面,此言“反裘”,指毛在里面。这样穿,是为了爱惜皮毛。2越石父:人名。3见使:被役使,被差遣。4诎(qu)乎不知己:意思是,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所以处于卑下的地位。5不为彼功诎身之理:不因为自己有功就使别人立身处世的原则受挫伤。6“吾”是“知”的宾语。7向者:刚才。8“我”是“辞”的宾语。9鬻(yu):卖。

[译文]

晏子到晋国去,到了中牟这个地方,看见一个头戴破帽,反穿皮衣,背着干草在路旁小憩的人,认为他是个君子,就派人去询问他。问:“您是干什么的?”那人回答说:“我叫越石父。”晏子说:“为什么来到这里?”越石父回答说:“我在中牟给人家当奴仆,任人差遣出来办事,现在正在回去的路上。”晏子说:“为什么给人家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说:“我无法摆脱身受饥寒交迫的痛苦,因此才当奴仆的。”晏子说:“你给人家做奴仆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已经三年了。”晏子说:“可以赎身吗?”越石父回答说:“可以。”

于是晏子就解下左边拉车的马,并用这匹马把他赎了出来,之后车载着越石父,与他一起回到客舍。到了晏子的家,晏子也没有吱声就进去了,越石父对此非常生气,请求与晏子断绝关系。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并没有与先生交朋友啊,您当了三年的奴仆,我今天才遇见您,并为您赎了身,我对您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您为什么这么快就与我绝交呢?”

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作为士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忍辱负重,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施展抱负。因此君子不因为自己对人有功就轻视别人,也不因为别人对自己有功就屈身别人。我替别人当了三年奴仆,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如今您为我赎身,我觉得您是了解我了。刚才您登车,并不向我打招呼,我觉得您是忘了,如今又不没吱声就进去了,这就和把我当奴仆的人一样了。这样看来,我还是个奴仆的命啊,请把我转卖给别人吧。”

[原文]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1,察实者不讥其辞2,婴可以辞而无弃3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4改席,尊醮5而礼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6,尊礼不受摈7。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注释]

1省:察。引:称引。2不讥其辞:对别人的道歉不加以讥讽。3无弃:不被拒绝。4粪洒:扫除。粪和洒是同义词,都是打扫、扫除的意思。5醮(jiào):请人喝酒。6至恭不修途:内心特别恭敬,不注重外表的修饰。7尊礼不受摈:对人尊敬有礼,就不会遭到人的斥责。摈,斥。

[译文]

晏子出来,会见越石父说:“刚才我只看到您的外表,如今我读懂了您的内心。我听说,能够反省自己过失的人,不再列举他的过失,能够详察实情的人,不要再去讥诮他所说的话,我可以向您解释而不被您拒绝吗?请允许我改正我的过失。”于是下令洒扫庭院,摆设筵席,用“醮礼”来欢迎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说,最尊敬的礼待不必打扫道路,最尊重的礼待不必用傧相相迎。先生礼待我,我实在不敢当啊。”晏子把越石父尊为上宾。

君子说:“世俗的人对人有功就自以为有品德,自以为有品德就会骄傲自满,晏子对被人有功,使别人逃脱厄运,反而屈己礼下于人,他离开世俗已经很远了。这就是保全功德的方法啊。”

晏子之御感妻言而自抑损晏子荐以为大夫第二十五

[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1之妻从门间而窥2,其夫为相御,拥大盖3,策驷马4,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5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6,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7。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8。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1御:御手,车夫。2从门间而窥:从门缝里看。3盖:车盖。古代建于车上以避日晒雨淋的装置,其状上圆,下有柄。4策驷马:赶着四匹马拉的车。5既而:不久。6六尺:古代尺小,六尺相当于现在四尺多。7常有以自下者:经常表现出卑谦的样子。8自抑损:指自己收敛原来那种扬扬自得的神态。

[译文]

晏子担任齐国的丞相。有一天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往外观望,她看见自己的丈夫给丞相驾车,撑着大罗伞,鞭策着拉车子的四匹骏马,显得耀武扬威,非常得意。不久之后,车夫回到家里,妻子请求离他而去,车夫问妻子这样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足六尺,却做上了齐国的丞相,在诸侯中名声显赫,今天我看他出去,大志深藏,保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仅是一个给人驾车的仆人,然而看你的心意,骄傲自满,所以我要求离开你。”

从此以后,驾车人自我克制,改正缺点,晏子奇怪而问车夫,车夫如实将事情告诉晏子,晏子就推荐他为大夫。

泯子午见晏子晏子恨不尽其意第二十六

[原文]

燕之游士有泯子午1者,南见晏子于齐。言有文章2,术有条理,巨可以补国,细可以益晏子者三百篇。睹晏子,恐慎而不能言。晏子假之以悲色3,开之以礼颜,然后能尽其复4也。

客退,晏子直席而坐,废朝移时5。在侧者曰:“向者燕客侍,夫子胡为忧也?”

晏子曰:“燕,万乘之国也;齐,千里之涂也。泯子午以万乘之国为不足说6,以千里之涂为不足远,则是千万人之上也。且犹不能殚7其言于我,况乎齐人之怀善而死者乎?吾所以不得睹者,岂不多矣?然吾失此,何之有也8?”

[注释]

1泯子午:姓泯,字子午。2文章:文采。3假:宽。悲:通“匪”,丰采。4尽其复:把他的话讲完。5废朝(zhāo)移时:过了早晨好久。废朝,过了朝时。移时,过了好久。6说:游说,用言语劝说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7殚:尽,完了。8“何”是“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何”。

[译文]

燕国游说之士中,有个名叫泯子午的人,他从燕国南行到齐国去见晏子。他的言辞很有文采,辩论也很有条理,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对国家有裨益,从小的方面讲说可以对晏子有好处的不下三百篇。他见到晏子,却拘谨得说不出话来。晏子用温和的态度宽慰他,用礼貌的姿态启发他,然后他才能把话讲完。

客人走了以后,晏子端坐在席子上,直到上朝时间过了,还坐在那里。晏子身边的人说:“刚才燕国客人陪着您,您如今为什么忧愁呀?”

晏子说:“燕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齐国,是疆域纵横千里的大国。泯子午觉得拥万辆兵车的强国都不值得游说,疆域纵横千里还算不上广阔,他的才干超出千万人之上,尚且不能把他想说的话对我说完,更不用说齐国人当中那些胸怀才德而至死得不到的人呢?我不知道的有才德的人,不是数不胜数吗!然而我失去了这些有才德的人,还有什么功劳呢?”

晏子乞北郭骚米以养母骚杀身以明

晏子之贤第二十七

[原文]

齐有北郭骚1者,结罘罔2、捆蒲苇3、织履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4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5,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6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7!”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8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9。”著10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

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曰:“此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

1北郭骚:姓北郭,名骚。2结罘(fu)罔:编织捕捉兔鹿等野兽的网。罘,捕捉兔或鹿所用的网。罔,通“网”。3捆蒲苇:用蒲苇编织席子。编蒲苇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牢固。4踵门:足至门,即走上门。踵,脚后跟,这里用作动词,走到的意思。5出奔:指外出政治避难。6太息:长叹。7“亦不知”句:意思是,自己对北郭骚有恩,如今有难,北郭骚竟无动于衷,自己当初是看错了人。8伉(kàng):担当,承担。9以身死白之: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白,这里是洗清冤诬的意思。10著(zhuo):穿。奉笥(si):捧着竹箱子。奉,古“捧”字。笥,方形竹器。驲(ri):传车,古代驿站专用的车子。

[译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