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内篇杂上第五(3)
景公对晏子说:“晋国是一个大国,派使臣来是要刺探我国的政事,如今您恼怒了大国的使臣,该怎么办呢?”
晏子说:“范昭的为人,并非是见识短浅,不懂礼仪,他不过是想试探我们君臣,因此我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
景公对太师说:“您何不为客人演奏成周的乐曲呢?”
太师回答说:“成周的乐曲,是周天子专门享用的乐曲,演奏这种乐曲,一定要君王一起伴着音乐跳舞,如今范昭是臣子,却想随着天子该使用的乐曲跳舞,因此我不演奏。”
范昭返回晋国,把在齐国的情况告诉晋平公说:“齐国不可以攻打啊。我想刺探他们的君臣,但是晏子识破了我的计谋;我打算冒犯他们的礼仪,但是太师看破了我的意图。”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在宴席之间,却能折退敌人于千里之外,说的就是晏子这样的人吧。晏子可以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而太师也从中协助,使的这件事情如此完美啊!”
景公问东门无泽年谷而对以冰晏子请罢伐鲁第十七
[原文]
景公伐鲁,傅许,得东门无泽1,公问焉:“鲁之年谷何如?”对曰:“阴水厥,阳冰厚五寸。”不知,以告晏子。晏子对曰:“君子也。问年谷而对以冰,礼也。阴水厥,阳冰厚五寸者,寒温节2,节则刑政平3,平则上下和,和则年谷熟,年充众和4而伐之,臣恐罢民弊兵,不成君之意。请礼鲁以息吾怨5,遣其执6,以明吾德。”公曰:“善。”乃不伐鲁。
[注释]
1东门无泽:人名,姓东门,名无泽。2寒温节:寒暑变化有规律。3节则刑政平:季节有规律刑罚政事就平稳。按:此指季节有规律,农作物生长就好,作物丰收,民无饥瑾,故犯罪人少,政局就稳定。4年充众和:即年丰民和。5息吾怨:消除对我们的怨恨。6遣其执:释放送还抓来的人,即送回被抓的东门无泽。
[译文]
景公攻打鲁国,捕获了东门无泽。景公问他:“鲁国的年成如何?”回答说:“背阴的地方冰封大地,向阳的地方冰厚只有五寸了。”景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他是君子啊。问他年成,他却用冰做回答,这是知礼啊。所谓背阴的地方冰封大地,向阳的地方冰厚只有五寸了,说明寒暑季节变化有规律,季节变化规律,那么刑法政事就平稳,刑政平稳上下就和睦,君臣上下和睦庄稼就丰收。年成好百姓齐心,而我们去攻打它,我担心百姓疲倦,军队疲困,不能完成君王的心愿。请您以礼对待鲁国,以便平息鲁国对我们的怨气,放了抓获的俘虏,以表明我们的恩德。”景公说:“好。”于是不再攻打鲁国了。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原文]
景公予鲁君地,山阴数百社1,使晏子致之。鲁使子叔昭伯受地,不尽受也。
晏子曰:“寡君献地,忠廉也,曷为不尽受?”
子叔昭伯曰:“臣受命于君曰:‘诸侯相见,交让,争处其卑,礼之文也2;交委多3,争受少,行之实也。礼成文于前,行成章于后,交之所以长久也。’且吾闻君子不尽4人之欢,不竭人之忠5,吾是以不尽受也。”
晏子归报公,公喜,笑曰:“鲁君犹若是乎6?”
晏子曰:“臣闻大国贪于名,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公患也。今鲁处卑而不贪乎尊,辞实而不贪乎多。行廉不为苟得,道7义不为苟合。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其交。君之道义,殊于世俗,国免于公患。”
公曰:“寡人说鲁君,故予之地。今行果若此,吾将使人贺之。”
晏子曰:“不8。君以欢予之地,而贺其辞,则交不亲,而地不为德矣。”
公曰:“善。”于是重鲁之币9,毋比诸侯;厚其礼,毋比宾客。
君子于鲁10而后明行廉辞地之可以重名也。
[注释]
1山阴数百社:山阴,当指泰山之北,山北为阴。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数白社,约几千家。2礼之文也:指必要的应该讲究的礼节。3交委多:互相给的多。委,付,给。4尽,用如使动词。5竭,尽,用如使动词。6犹若是乎:还这样吗。若是,如此,这样。7道:由,循,按照……做。8不:同“否”。9重鲁之币:多给鲁国货币。10于鲁:指从鲁国不全部接受土地这件事上。重名:使名声尊贵。重,用如使动词。
[译文]
景公赠与鲁国国君土地,这块土地在泰山北面,有几千户人家,派晏子前去赠送土地,鲁国派子叔昭伯前来接受土地,但没有都接受。
晏子说:“我们君主赠献土地给你们,完全是诚心诚意的,何不都接受呢?”
子叔昭伯说:“我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说:‘诸侯会见的时候,应该相互谦让,争着处于卑下的地位,这是礼仪的表现;相互赠送的礼物多,争着尽可能少的接受礼物,这是行为的实质。相互交往先尽到礼仪的表现,然后行为再尽到实质,这是相互交往之所以能够长久的缘故。’再说,我听说君子不能享尽别人对自己的欢乐,不能完全收受别人对自己的忠诚,因此我不能全部接受啊。”
晏子回来向景公报告了此事,景公高兴地笑着说:“鲁国国君真是这样的人吗?”
晏子说:“我听说大国贪图名义,小国贪图恩惠,这是诸侯的通病。如今鲁国甘愿处于卑下的地位而不贪图尊贵的地位,拒绝恩惠而不贪多,行为廉正而不愿苟且求得,遵从道义而不愿无原则行事,不想享尽别人对自己的欢乐,不完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忠诚,借此来维持国与国的之间的交往,鲁国国君的道义,有别于世俗,使鲁国去掉了诸侯的通病。”
景公说:“我喜欢鲁国国君,所以赠给他土地,如今鲁国国君的行为果真如此,我将派人去祝贺他。”
晏子说:“不行!君主由于高兴赠给鲁国国君土地,又去祝贺他拒绝不全接受的行为,这样就显得两国之间的交往生疏了,这样一来,原来赠送土地也算不上有恩德了。”
景公说:“说得好。”于是厚赠鲁国财宝,比对待别的诸侯更加的丰厚,用隆重的礼节对待鲁国使臣,比对待别的诸侯的使臣更加的庄重。君子通过鲁国拒绝不全接受的行为,然后懂得了行为廉正、辞让赠地可以使国家享有很大的名声。
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
[原文]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发而视之,中有丹书1,曰:“无食反鱼2,勿乘驽马3。”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4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5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闾6。纪有此言,注7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释]
1丹书:此处指金壶内刻铸文字,涂以朱砂。丹,此处指朱砂,亦称丹砂、辰砂。2“无食反鱼”旧作“食鱼无反”,文义相同。此依张纯一说据《太平御览》改。3驽马:能力低下的马。4:通“臊”,鱼的腥味。5有以:有原因。6闾:古代里巷的大门。7注:记载。
[译文]
景公到纪国去游玩,得到一个金壶,于是打开壶盖观看。壶里有一张丹书,写着:“吃鱼不要乱翻,骑马不要骑劣马。”景公说:“好啊!我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吃鱼不要乱翻,是厌恶它的腥臊;骑马不要骑劣马,是厌烦它不能走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吃鱼不要乱翻,是不要耗尽百姓的力量!不要骑劣马,则是不要将不贤德的人安置在身边。”
景公说:“纪国既然有这样的丹书,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它的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君子有治国的策略,要高悬在里闾的门上。纪国有这样的丹书,却藏在壶中,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
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
[原文]
鲁昭公弃国走1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2?奚道至于此乎3?”
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4;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是以内无拂5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6,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7,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8,虽速,亦无及已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