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电机孵化的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包括入孵前的种蛋码盘分类、种蛋预温;孵化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的调节、风门的调控、翻蛋时间的掌握,以及照蛋、落盘、出雏和出雏后的苗鹅管理等。惟有加强孵化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才能保证种蛋孵化条件的精确控制,才能对孵化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准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孵化正常进行和苗鹅的质量。
1.入孵前的管理
(1)码盘将经挑选后合格的种蛋码在孵化蛋盘上,并将其放在蛋架上称之为码盘。码盘时要注意对不同代次(父母代、商品代)、不同品种的种蛋做好明显标记。贮存较长时间的种蛋,应按一定的时间段进行分类。在同一个贮存时间段的种蛋,尽量装在同一辆蛋架车上,以便能够对贮存较长时间的种蛋按孵化期的不同,分批提前入孵。目的是在出雏时,尽可能获得出雏的一致性,保证雏鹅的质量。对入孵的种蛋要做到详细记录,包括入孵的品种、数量、代次、开机时间和本箱的孵化初步方案。
(2)种蛋预热种蛋长时间贮存在蛋库的低温环境中,胚胎发育处于静止状态,种蛋预热有助于使胚胎“复苏”,减少孵化器的温度和贮蛋室的温度之间的温差对细小生命的应激。同时在预热的过程中,可除去种蛋表面的凝结水,以便入孵后熏蒸消毒起到良好效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种蛋从贮蛋库推到25c左右的孵化厅环境中预热6~10小时。
2.孵化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1)温度的调节调节温度应首先了解3种不同温度的概念,即孵化给温、门表温度和胚蛋温度。
孵化给温:也称设定温度,指固定在孵化器里的感温器件,如水银电接点的温度计所控制的温度,这是孵化技术人员人为设定的。当孵化器里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时,它能自动切断加热电源停止供温;当低于设定温度时,又接通电源,恢复加温。
胚蛋温度:胚蛋发育过程中,自身所产生的热量,使胚蛋温度逐渐上升。在实际操作中,胚蛋温度指紧贴胚蛋表面温度计所示温度或有经验的人用眼皮测得的温度。
门表温度:指固定在孵化器门上观察窗里的温度计所示的温度,也是值班人员记录的温度。
以上3种温度是有区别的,但只要孵化器设计合理,温差不大,孵化室环境温度适宜,则门表温度可视为孵化给温。
孵化器的控温系统,在入孵到达设定温度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照蛋、停电或维修引起的机温下降,一般不需要调节控制系统,过一段时间它将自动恢复正常。在正常情况下机温偏低或偏高0.2c~0.4c时,要及时调整,并要观察调整后的温度变化。
(2)通风的调节当恒温时间过长时,说明机内胚胎代谢热过剩,加热系统不需要加热。如不及时降温,可能会导致胚胎“自温”超温。因此,当发现恒温时间过长时,就应该打开风门,必要时开启孵化器门来加强通风。当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维持的时间与机器加热的时间交替进行时,说明孵化机内通风基本正常。加热系统工作时间过长,门表温度达不到设定温度,说明新鲜冷空气进入机内太多或排气量过大,需要调小风门。
(3)照蛋照蛋是检查胚胎发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整个孵化期,除第一次照蛋是剔除无精蛋和早期死胎外,平时还要定期抽检,检查胚胎的发育是否与发育标准相符,以便及时调整孵化温度。
(4)落盘由于胚胎发育的28~29天是鹅胚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转为肺呼吸的生理变化最剧烈时期,鹅胚气体代谢较为旺盛,易造成胚胎死亡。因此,建议落盘在孵化满28天时间为佳。在落盘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环境温度,运作要轻、要快,减少破损蛋,并利用落盘注意调盘、调架,弥补因孵化过程中胚胎受热不匀而致胚胎发育不齐的影响。
(5)出雏以及雏鹅管理过去认为,分批出雏(3~4次)对苗鹅的质量有益处,避免了早出雏在孵化器里的时间过长而引起脱水。但随着孵化技术的提高,种鹅场规模扩大,一次孵化量增大。如果种蛋品质好,胚胎发育整齐度好,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出雏完毕,则采用二次性捡雏能提高劳动效率。
从出雏器里捡出的雏鹅,要按不同的品种、代次存放在苗鹅存放室,并贴上标签或放入卡片,以免搞混。夏季要注意雏鹅的通风,冬季要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尽快做好苗鹅的雌雄鉴别、注射疫苗和分级装盒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