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昙花一现——1943年6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49.昙花一现——1943年6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49.昙花一现

——1943年6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阿根廷1930年发生了一次军事政变,保守派政权在军队的支持下延续了10年。1940年,卡斯蒂略出任总统,他采取亲纳粹方针,引起民众强烈不满。与此同时,大资产阶级寡头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将军队也牵涉了进来。1943年6月4日,以卫戍部队司令阿图罗·劳松将军为首,由极端民族主义和亲法西斯情绪的阿根廷军官组成的“联合军人集团”发动了武装政变。他们占领了首都的政府大厦,推翻了卡斯蒂略的独裁统治,成立了阿图罗·劳松新政府。但是,由于“联合军人集团”的内讧,这个政府只维持了48小时,6月7日,劳松被迫把领导权转交给了前卡斯蒂略政府的陆军部长拉米雷斯将军。此政变犹如一阵狂风,所建立的政府也是昙花一现。

亲纳粹方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阿根廷,可谓政治风云激荡。1938年胡斯托下台,由奥尔蒂斯出任总统。奥尔蒂斯不过是美国联合电话公司的前任经理,与美国金融资本有着密切的联系。保守党人指望他在总统任期内发挥保守党人的领导作用,希望在保守党人和激进党之间达成某种妥协,然而奥尔蒂斯却采取了一些旨在削弱反对派势力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尔蒂斯于1939年9月声言要保持传统的中立政策,而实际上却追随于美国。1940年6月他因病退职,由副总统卡斯蒂略接替总统职位。卡斯蒂略是一个亲纳粹分子,非常反动,他上台后,立即采取了断然行动,撤换了原来所有的部长,组成了全是保守党人的新内阁。

卡斯蒂略政府一方面执行“中立”政策,另一方面又讨好德国纳粹分子,指望日后能在希特勒分子的“新秩序”下享有特权地位和获得优厚的利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阿根廷就对美国的行动采取了警惕态度,并促使阿根廷同德、日、意等轴心国家维持“友好”关系。在卡斯蒂略的策动和庇护下,国内法西斯分子攫取了阿根廷相当大的一部分对外贸易权,掌握和控制了阿根廷许多银行和大工业企业,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组成了131个纳粹组织和团体。如:“阿根廷公民集团”、“阿根廷民族主义者行动队”、“阿根廷法西斯党”、“法西斯民族同盟”以及“民族主义联盟”等,其成员有30多万人。

反抗法西斯斗争

与阿根廷法西斯势力相对立的是共产党。阿根廷共产党当时掌握了工人运动的部分领导权,该党积极把国内民主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内外法西斯和亲法西斯力量。共产党还不断努力接近激进党和社会党,力图建立民主统一阵线。在此影响下,当时阿根廷国内纷纷建立了各种争取建立民主统一阵线的委员会和团体,反法西斯统治的情绪日益高涨。

卡斯蒂略政府对此感到极为不安,并以日军袭击珍珠港事件为借口,在1941年12月16日宣布全国戒严。自宣布戒严令后,宪法保障被完全废除,报刊也受到检查,各政党和职工工会也受到了压制与迫害。与此同时,物价上涨,投机倒把活动猖獗,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这一切激起了广大人民的不满,造成了政局不稳。议会中众议院与参议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使议会的正常活动陷于瘫痪状态。所有这一切使工人、农民、大学生和一切进步力量反对卡斯蒂略政府的斗争日趋高涨。

在这种情况下,1942年3月1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补选议员的选举。国内三大民主政党——激进党、社会党和共产党团结一致,其候选人在选举中获得胜利。它们代表了阿根廷广大人民的感情和意志,把工人阶级、农民群众、中小民族资产阶级的最积极、最有觉悟的分子团结在自己周围,使争取民主统一的运动不断壮大。在劳动人民进行反对地主资产阶级斗争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到1943年夏天,国内政治形势极其紧张,阿根廷面临着发生政变的危险。

昙花一现的政变

1943年6月4日,以卫戍部队司令阿图罗·劳松将军为首,由极端民族主义和亲法西斯情绪的阿根廷军官组成的“联合军人集团”发动了武装政变。他们将阿根廷的卫戍部队从首都附近的坎波德马约地区开入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占领了首都的政府大厦,推翻了卡斯蒂略的独裁统治,成立了阿图罗·劳松新政府。但是,由于“联合军人集团”的内讧,这个政府只维持了48小时。6月7日,劳松被迫把领导权转交给了前卡斯蒂略政府的陆军部长拉米雷斯将军。卡斯蒂略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登上英国的“德拉蒙德”号巡洋舰逃往国外。这次政变,后来被庇隆主义者称为“六四革命”。

拉米雷斯新政府曾在政府宣言中表示,将忠实地履行阿根廷的国际义务,因而很快得到了玻利维亚、巴西、智利等一些拉美国家和英、美两国的承认。拉米雷斯上台后,继续执行其前任政府的亲英和保守中立的对外政策,对内仍然实行独裁统治。他下令解散所有的政党,解散国会,取消原定9月5日的选举,派亲信到全国各省市去接管和控制全国地方政权。还封闭民主报刊,镇压学生的游行示威和工人的罢工活动。美国为了加强它在阿根廷的地位,以实行经济制裁相威胁,迫使阿根廷与德、日两国断绝外交关系。1944年2月,阿国内又一次爆发政治危机,导致拉米雷斯内阁被迫辞职,由法雷尔将军继任总统。

点评:

这次政变由极端民族主义和亲法西斯情绪的军官发动,它也许有一点进步意义,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阿根廷现状,但其主流并不代表进步势力,这就导致政变者内部的不统一,组成的政府又只能是短命的。历史是公正的,无论政变者动机为何,也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反动的、落后的终不能长久。这次政变,仅在48小时后劳松政府就交出了政权,并非意外,而是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的结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