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必然性突变——1984年12月毛里塔尼亚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30.必然性突变——1984年12月毛里塔尼亚军事政变

30.必然性突变

——1984年12月毛里塔尼亚军事政变

毛里塔尼亚是一个沙漠之国,曾是法国的殖民地,1960年获得独立。1984年12月12日,前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现国民军总参谋长马维亚·乌尔德·西德·艾哈迈德·塔亚上校等军政官员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救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穆罕默德·库纳·乌尔德·海德拉,接管政权。这是毛里塔尼亚政治经济矛盾发展到难以调和情况下的带有必然性的表现。

危机此起彼伏

毛里塔尼亚曾是法国的殖民地,1960年获得独立。毛里塔尼亚的邻邦西撒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976年2月西班牙撤离西撒,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签订了瓜分西撒的协议,西撒人民拒绝承认,展开了武装抵抗运动。因毛国的武装力量弱小,1977年5月,毛、摩两国签订协定,摩军协助毛里塔尼亚对西撒作战。从此毛里塔尼亚卷入西撒战争,难以自拔,使其经济濒于崩溃,国内局势迅速恶化。海德拉中校曾任毛占西撒地区的军区司令,他深感这是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并将把国家推入灾难的深渊。他担任国家元首后,以国家的财力无力支撑为理由,开始改变对西撒的政策,并于1979年公开宣布毛里塔尼亚对西撒哈拉无任何领土的要求,随后与“西撒人阵”签订和约,将毛里塔尼亚军队撤出西撒,还发表了声明:今后毛里塔尼亚将在摩洛哥与“西撒人阵”的战争中持中立立场。

海德拉政府放弃对西撒领土要求的政策,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在武装部队中反应尤为强烈,出现政局动荡。后在关于西撒哈拉是否举行公民投票问题上,海德拉却持支持“西撒人阵”反对摩洛哥的立场。他还在1981年公开指责摩洛哥政府参与一场未遂政变,宣布与摩洛哥断交。

1984年2月,海德拉又突然宣布承认西撒国,使全国舆论哗然,纷纷提出指责,武装部队内部的分歧加剧。海湾阿拉伯产油国也严厉批评海德拉政府对西撒问题的立场,陆续中断了对毛里塔尼亚的经济援助,这对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毛里塔尼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任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塔亚上校,公开批评海德拉对西撒的立场是对“西撒人阵”的投降路线。海德拉拒绝任何批评意见,并对政府进行改组,解除了塔亚的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职务,还解除了其他不同政见者的职务。海德拉同塔亚和多数军政官员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此外,毛里塔尼亚经济的不断恶化,也是引发政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连续十多年的严重干旱,给这个地薄人稀的农牧业国家带来骇人听闻的灾难。几年的粮食产量仅能满足国内需要量的6%,因饲料缺乏而牲畜的死亡率竟达80%。主要出口物资铁砂的出口量锐减,外债逾14亿美元,已无应付进口的外汇。海德拉政府面对这一严重的经济问题却束手无策,振兴经济的计划成了泡影。然而德拉没有认真对待这一对毛里塔尼亚生死攸关的问题,便成为塔亚等反对派抨击他的一个主要把柄。

军事政变

以国民军总参谋长塔亚上校为首的政变集团开始安排政变计划,他们先将同意参加政变的部队调动到首都努瓦克肖特郊区,枕戈待旦。鉴于国家元首、救国军事委员会主席海德拉在执政前原为武装部队参谋长,现兼任国防部长,他握有统率武装力量的权力,在武装部队中有相当的势力,政变集团决定在海德拉出国期间发动政变,以保证政变的成功。

1984年12月12日,海德拉主席赴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出席法属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海德拉及其随行人员登上飞机后,塔亚上校立即发动政变,命令待在首都郊区的政变部队开进努瓦克肖特市区。他还对首都的治安部队和警察部门作好了安排,与政变部队的行动进行配合。这使少数驻扎在首都支持海德拉主席的部队不敢轻易进行抵抗。政变部队迅速占领了政府机构、电台和其他重要部门,切断了首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并宣布实行宵禁,以防止首都和外地亲海德拉主席的武装力量发动反政变行动。

政变后,塔亚上校和其他领导人立即向各地驻军的指挥官们通报政变的情况,向他们解释发动政变的原因,以争取全国武装部队的支持。此外,政变集团为了减少接管政权的阻力,采取了安抚武装部队高中级军官和政府官员的方针。塔亚上校宣布组成新的救国军事委员会(沿用原国家领导机构的名称,以表示新政权是前军政府的继承者),他本人任军委会主席、国家元首。他发表讲话,表示新政权希望保持前军政府的组织机构和正常的运转,将不进行大幅度人员的变动。也就是说,政变集团占据了国家领导机构和武装部队领导机关少数关键性的职位,没有在武装部队和政府中进行清洗,更没有去触动地方驻军。塔亚上校的这一讲话及其行动对武装部队和政府官员起了一种安抚的作用。

政变的次日,新的军委会宣布组成新的内阁,其中文官人员占内阁的2/3,而且大部分是前政府成员,再次表示了塔亚上校在讲话中宣布的诺言。这次军事政变,基本上是一次不流血的宫廷式的政变,除拘禁了个别的前军委会主席海德拉的亲信外没有进行逮捕,也没有发生枪杀事件。

海德拉被捕

当在布隆迪首都出席法属非洲国家首脑会议的海德拉主席获悉国内发动政变的消息后,即与国内进行联系,但未获得成功。第二天,即12月13日,他乘飞机返回首都努瓦克肖特,企图组织忠于自己的部队和部落势力发动反政变,重新夺回政权。以塔亚为首的政变集团原认为海德拉在得知国内政变的消息后不会立即返国,并考虑到海德拉在武装部队中的势力,作出了让他长期流亡国外的决定。当获悉海德拉执意返国的消息后,政变当局安排了紧急的措施,立即封锁首都机场,切断机场与外界的交通。海德拉下机后,即遭拘捕,被武装车队送往一个秘密的军营,断绝他与外界的联系,直到1988年才获释。

塔亚上台后,他的政府在西撒问题、解决经济问题上均采取了新的政策。在西撒问题上,新政府虽仍表示继续承认西撒国,但在做法上却趋向于中立立场,并积极改善与摩洛哥的关系,使两国于1985年4月恢复外交关系。在经济问题上,塔亚政府表示将致力于经济复苏计划,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平衡预算,并积极寻求海外援助,说服海湾阿拉伯产油国恢复对毛里塔尼亚的经济援助。

点评:

军事政变一直被认为是夺取政权的一条捷径。这次军事政权,虽是海德拉在政治和经济政策中的严重失误而使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引起的,也是统治阶层和武装部队内部出现了政见的严重分歧以及争夺权力的斗争的必然结果。以塔亚为首的军政官员发动军事政变后,为了减少接管政权的阻力,采取了安抚武装部队高中级军官和政府官员的方针,积极采取新的经济政策,改善对外关系,这对稳定政策后的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