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救世主”再现——1983年12月尼日利亚军事政变
29.“救世主”再现
——1983年12月尼日利亚军事政变
尼日利亚是非洲古国之一。1861年,英国殖民军开始了对它的殖民统治,直到1961年10月1日英国被迫同意尼日利亚独立,尼日利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独立后的尼日利亚,仍无法摆脱英殖民统治带来的阴影,尤其是英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尼部族、宗教、地区之间矛盾重重,致使尼政变频繁爆发。1979年,以沙加里为首的文官上台执政。他在其执政期间,贪污腐化现象严重,社会风气败坏,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把祖国从危境中挽救出来,1983年12月31日,以布哈里少将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沙加里总统的文官政府,组织了联邦军政府。军政府执政后,即推行“反贪污运动”、“反无纪律无秩序运动”,试图建立廉洁政府。
矛盾日剧,危机日深
1961年,尼日立亚独立。英殖民军虽然从尼撤走了,但却对尼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其北部、西部、东部分属三个互不关联的政治实体,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也不密切。然而,部族、宗教和地区之间的矛盾,长期困扰着尼日利亚,成为尼各部族间长期不和、政局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尼日利亚石油资源丰富,储量占非洲第一位,世界第8位。1979年,石油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后来国际石油市场萧条,供过于求,油价下跌,76%的财政收入依靠石油的尼日利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
尼日利亚曾依靠臣额石油美元,大搞基本建设,兴建了大批工程项目。大型项目由于上马过快,基础薄弱,缺乏原料和技术力量,加上管理不善,造成大批工程半途而废,完工率只在25%以下。国民生产总值在低值徘徊,引起物价飞涨。一连串的经济难题,沙加里政府不得不接连求助于借贷,以致债台高筑。拉各斯金融界人士估计,在沙加里1983年连任总统时,政府需要偿还的到期欠款已达40亿美元,另外20亿美元债款已请求外国财团同意推迟偿还,1984年还本付息的债款总额约30亿美元,还要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一笔25亿美元的新贷款。加上一些高官显贵发家致富,中饱私囊,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乡村和城市贫穷人民的境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贫者愈贫,富者更富,由此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对沙加里持批评态度的人也不断增加。
凌晨突袭,总统就擒
为谋求经济复苏,尼日利亚武装部队再度扮演“救世主”的角色。1983年12月31日凌晨,在将校集团的策划下,驻扎首都的第9步兵旅和首都警卫旅发动政变,占据了总统府、政府机构、电台和电视台等要害部门,还占领了机场,封锁了通往外界的一切交通。政变部队在拉各斯的行动,没有受到抵抗。随后,政变部队领导小组通知武装部队各地驻军,告知他们已推翻了沙加里总统的文官政府,要求他们在各州采取相应的接管政权的行动。31日上午8时之后,尼日利亚陆军和海军开始在全国各州采取军事行动,接管了各州政府及所有的重要设施。31日上午9时半,陆军第9步兵旅旅长阿巴查以武装部队名义在拉各斯电台宣读公告,宣布武装部队为了拯救国家不得不再次接管政权,解除沙加里的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解散议会和终止宪法,禁止政党活动,并在全国实行宵禁。
据说,早在政变前几天,沙加里就得知可能要出事,便提前到拉各斯以北600公里的阿布贾去“避风”,还撤换了2名治安部队的首脑,勒令3名陆军将领和2名空军将军退休。由他的私人卫队严密保护。但他没有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政变发生了。
12月31日晨,政变部队包围沙加里的官邸,他拒绝交出权力。政变部队和总统私人卫队展开了激战,总统卫队在弹尽后投降。沙加里总统被押送到拉各斯。
布哈里走马上任
政变第二天,即1984年1月1日,陆军第3师师长穆罕默德·布哈里少将以新的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身份宣布已组成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会由16名成员组成,主要成员有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辛蒂亚·伊西亚科将军、国防部长多·伊·巴利将军、陆军参谋长易卜拉欣·巴班吉达将军等。同日,布哈里以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在拉各斯电台和电视台发表讲话,向全国人民解释武装部队接管政权的原因,他说:“为了把我们的祖国从完全崩溃中挽救出来这一根本目标,我,尼日利亚军队的穆罕默德·布哈里少将,在同武装部队各兵种进行充分磋商后已经正式被授权行使联邦军政府首脑和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权力。”
政变后的1月4日,尼日利亚局势平静,民众生活恢复正常,首都大多数商店恢复营业,职工返回工作岗位,学校复课,市内水电供应良好。市场商业区开放,价格平稳。随后解除宵禁,开放国际机场,国内外航线和电讯交通也恢复正常。街上的检查站开始拆除,车辆随之增多。
此后,布哈里几次发表讲话,表示要把恢复国内经济放在优先地位,并维护同各国的关系,促进互利合作。尼日利亚劳工大会和全国学生联盟表示愿意同军政府合作。报刊舆论也表示支持军政府。
对非洲人口最多的这个石油大国再次发生政变,外界十分关注,各国反应有别。津巴布韦、保加利亚和苏联等国先后承认并支持尼日利亚新政府。同尼日利亚保持传统关系的英国,2日对军事政变反应谨慎,但未批评新的军人当局。美国国务院3日说,军事政变“违法宪法,但美国将同新政府合作。”
整顿社会新举措
这次新的军政府有一个显明的特征是:它摒弃了以往纠正整顿所采取的“温和”的措施,而是以铁腕的手段处置尼日利亚面临的问题。最高军事委员会即勒令武装部队少将以上的军官退役,还勒令各州的军事长官和州长辞职,拘禁了政府的全体部长,还拘禁了各主要政党的领导人。这一严厉的措施,扫除了前政权操纵政界的实力人物,为新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但也有树敌过多的危险。新的联邦执行委员会由19名成员组成,布哈里兼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在18名委员(部长)中,7人为军人,11人为文职人员。他们表示军政府新的行政权力机构含有文官的性质,是一个务实的工作班子。总之,从中央到地方,新上台的军人把持了一切权力,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军人政权。
新的联邦军政府以铁腕手段整顿混乱的经济秩序,它强调大幅度削减政府的财政赤字,改善农业生产,明智地管理资源,努力振兴民族经济。于是新政府首先开始抑制物价,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和走私活动。在3个星期内,共查获了10亿美元以上囤积的货物,主要是民众急需的大米、大豆、玉米、植物油等食品,粮食可供尼日利亚全国人口一年的消费。在短期内,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下跌,抑制了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军政府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污运动,冻结了前当权者和政界人物的存款,没收了他们个人购买的私人喷气式飞机,命令政府各部门、公司和企业清理账目,追究前政府官员的贪污、企业偷漏税和投机倒把行为。军政府还拘禁了600多名高级官员及政界人物,他们因侵吞国库数十亿美元而受到审查。
军政府为了实现政变时宣布关于整顿全国无纪律、无秩序的诺言,还在1984年3月开展了“反对无纪律运动”。运动开始后,军政府会即颁布打击武装抢劫和其他犯罪活动的第5号法令,出动军警在全国逮捕不法分子和武装抢劫嫌疑犯。设立特别军事法庭,判处和枪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罪犯。关于整顿无纪律问题,军政府一面实施正面教育,另一面即加强纪律处分。军政府还推行“争当好公民运动”,规定了15条标准,以正当手段谋生,按规定纳税,做人诚实公正,必须助人为乐,坚决维护法律和国家安全,保护公共财产。军政府的反无纪律和无秩序的运动,使社会风气出现了良好的变化,社会治安有了改善。
点评:
政变的关键在于发动政变者是不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不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是不是代表进步势力,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政变之后施政是不是顺民心、合民意,推动社会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布哈里发动政变之后,以铁手腕治理国家,如:大幅度削减政府赤字,明智地管理资源,努力振兴民族经济,全力整顿政权等。人民为此欢欣鼓舞,把新的军政府称为“救世主再现”。可军人执政免不了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容易犯下独裁专断、不讲民主的毛病。布哈里担任联邦政府首脑后,在处理国内大事时,特别是经济问题上态度强硬,常与最高军事委员会多数成员发生意见分歧和争吵,随着矛盾的加深与激化,政权必会潜伏新的危机。这就是说军人执政无论动机如何,如果缺少治理和建设国家的能力,那也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