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历史的转折——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九月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22.历史的转折——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九月政变”

122.历史的转折

——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九月政变”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王国,海尔·塞拉西一世是这一王国末代皇帝。他为加强自身的统治,积极投靠美国,这引起人们强烈不满。1974年9月12日,以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少校为首的少壮派军人集团发动政变,废黜了塞拉西一世,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军政府。但他鉴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三年后即1977年才登上埃塞俄比亚国家元首的宝座。这场政变,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埃塞俄比亚走上了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性的新时代。

倒行逆施遭民怨

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古老王国,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海尔·塞拉西一世是最后一代皇帝,他完全掌握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司法大权,又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塞拉西一世领导人民进行抵抗,使他成为民族英雄。反侵略战争胜利后,他执行了一些促进社会进步的政策。但随着埃塞俄比亚人民争取社会民主、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不断高涨,为了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塞拉西一世对内加强了君主专政。根据1955年颁布的宪法,除了规定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外,几乎所有条款都是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再次确认了皇帝的世袭制度。此外,塞拉西为巩固自身的统治,积极投靠美国,并于1953年签订了两国共同防务条约。塞拉西的倒行逆施,激起大多数人民的不满。

武装部队中的一批怀有激进思想的年轻军人,对王室成员高居武装部队要职和将领们的腐化行为向来不满,同时对君主专制制度持批判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1972年起,全国遭受特大旱灾,因饥饿和瘟疫而死的人数达到30多万人。物资匾乏,价格飞涨,年通货膨胀率超过50%,民不聊生。塞拉西政府对此不仅不采取积极措施,而且对人民的压榨丝毫没有减轻,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1974年1月初,一支部队因上级侵吞粮饷而发动兵变,不少地区的驻军予以响应,他们要求提高军饷,惩办贪官污吏,整顿政府的腐败。2月,反政府的浪潮波及到劳动人民和学生中间,出现了罢工、罢课和示威游行的浪潮。全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和农奴进行了夺地和夺取封建地主财产的斗争。此时,整个国家处于极端混乱和动荡的状态中。

少壮派军人集团的兴起

在政局动荡和社会极度混乱的情况下,埃塞俄比亚惟一一支保持整体力量而有纪律的集团——埃塞俄比亚武装力量趁机登上了政治舞台。随着反封建反官僚和民主化思想在武装部队中的传播,一批以激进派面貌出现的中下级军官组织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小组或集团,其中以门格斯图少校为首的“革命火焰”组织,是众多政治组织中力量最大的,其成员是一群具有进步民主思想或社会主义思想的年轻军人,他们主张在埃塞俄比亚的土地上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新的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1974年3月,在门格斯图等人的倡导下,由正规军、警察和地方军的众多委员会联合成立了“武装部队和警察协调委员会”的秘密组织,从事推翻塞拉西政权的活动。同年5月,“协调委员会”以整肃贪官污吏和维持法律正义的名义,开始用武力逮捕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政府大臣、贵族和将军。他们拒绝塞拉西一世停止逮捕和释放被监禁者的圣谕,被监禁的军政要员和贵族达200人。事实上,此时“协调委员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但武装部队中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纷纷投向它,而且一些武装部队的领导人和高级军官眼见政局已不可逆转,也开始向它靠拢。

大多数埃塞俄比亚人,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分子表示支持“协调委员会”整肃军政界和打击封建贵族势力的“革命行动”。同年6月,门格斯图被推举为“协调委员会”主席。协调委员会干预政治的行动不断扩大,企图直接掌握政权,在协调委员会内又成立了一个“武装部队委员会”。8月,武装部队委员会公开宣布解散“皇位委员会”,并没收了13座皇宫。至此,塞拉西一世的左右辅臣基本上被铲除,他的皇权也被剥夺了,成了虚在其位的傀儡。

此时,协调委员会内部在关于以何种方式夺取国家权力和如何掌权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一部分人极力主张在推翻君主政权后,由协调委员会领导人担任国家领导人的职务,直接管理国家。另一部分人认为,鉴于历史背景、职权和声望等因素,在夺取政权后,协调委员会的成员还暂时不宜担任国家元首的职务,但必须牢牢地掌握住军事力量,以实力操纵政权,一旦时机成熟就取而代之。辩论的结果,后者的意见获得通过。

1974年9月12日,协调委员会发表文告,宣布成立埃塞俄比亚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接管国家政权,任命国防大臣。随后,军政府发布第一号命令,宣布废黜塞拉西皇帝,成立共和国,永远结束封建君主制度。至此,以门格斯图少校为首的武装部队激进的少壮派军人发动的政变,经过4个月之久的夺权进程,最后完成了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任务。

事业未成,战斗不止

以门格斯图为首的少壮派发动的政变推翻了君主专制政权,接管了国家的权力,但考虑到埃塞俄比亚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现状,协调委员会的革命者们不得不请出国防部长、原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曼·迈支尔·安多姆中将担任国家权力机构的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主席,他还兼任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参谋长,集军政要职于一身。这让原塞拉西王朝支持者的高级将领出任国家元首,完全违背了中下级军官发动政变的初衷。

军政府成立后不久,安多姆与门格斯图这两位代表人物在内政外交方面出现了矛盾。如,门格斯图主张为了保护“革命胜利的果实”,必须立即处决在押的一批王室人员和原大臣,而安多姆认为新政权应对前政权的高层人士和王室人员采取宽大的政策,反对无节制的对前统治阶级上层采取肉体消灭的革命手段,即使对罪大恶极者也应通过法庭的审判程序行事,因而坚决拒绝在处决名单上签字。

在外交方面,安多姆主张军政府应保持与美国的正常关系,以争取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援助。门格斯图认为:美国是当代的帝国主义,应该以革命的原则与美帝国主义展开斗争;埃塞俄比亚应加强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争取它们帮助建设和提供军事援助。双方最大的矛盾是如何解决厄立特里亚问题。安多姆是厄立特里亚人,主张采取温和的态度,和平解决厄问题;门格斯图主张采取强硬手段,以武力消灭厄游击队。另一方面,安多姆也努力扩大自己的势力,准备与门格斯图集团相对抗。

1975年11月23日,门格斯图控制的军委会宣布,军委会主席安多姆、前首相阿克利卢·沃尔德和恩达卡丘·马康南、皇孙伊斯金迪尔·德斯塔等60余名高级军政官员和前政权的要人因共谋发动政变被逮捕,并立即处决。

28日,军委会任命驻厄立特里亚陆军第2师师长特费里·本蒂准将为军委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此后,门格斯图为在人民群众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和势力,对国内的各种政治反对派进行镇压。门格斯图镇压异己力量的做法在军委会内部引起意见分歧,以秘书长阿勒马耶胡为首的温和派与以门格斯图为首的强硬派之间展开激烈斗争,本蒂主席支持温和派。

1977年2月3日,门格斯图又以军委会名义宣布挫败了以本蒂为主谋的未遂军事政变,处决了本蒂、阿勒马耶胡和其他5名军委会成员。事实上,门格斯图利用召开军委会会议的时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击毙了本蒂、阿勒马耶胡等人,然后大规模逮捕反对派。2月11日,门格斯图正式出任军委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至此,武装部队少壮派集团发动政变的目标才最后达到,正式直接执掌埃塞俄比亚政权。

点评:

这次政变的鲜明特点是采取渐进的方式,在镇压和排除异己中,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与势力,先铲除了塞拉西一世的左右辅臣,架空国王,使国王成了虚在其位的傀儡,之后又废黜塞拉西皇帝,成立共和国。成立共和国后,鉴于历史背景、职权和声望等复杂因素,政变领导人并未急于担任国家元首的职务,直至时机成熟才正式执政。这场政变,推翻了在埃塞俄比亚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对于埃塞俄比亚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和重大的进步。当然,门格斯图执政后为巩固夺得的政权,采用了一系列过激的办法,民众迎来的也不是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清正的社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