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犯上作乱——1981年2月西班牙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23.犯上作乱——1981年2月西班牙军事政变

123.犯上作乱

——1981年2月西班牙军事政变

1975年11月20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在统治西班牙36年后去世,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孙子胡安·卡洛斯继位,成为西班牙国家元首和国王。登基伊始,他就改组政府,清除一些佛朗哥派的旧势力,并启用具有民主思想的托尔夸托·费尔南德斯·米兰达就任议会议长兼王国委员会主席,并三次宣布大赦政治犯。这使具有相当实力的佛朗哥派旧势力深感不安,尤其是军队中拥兵自重的将军们,开始密谋发动政变。1981年2月23日,一部分部队趁众议院开会之机,发动了政变。不甘心束手就擒的国王,立即组织反击,很快平息了这次政变。

佛朗哥旧势力作怪

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逝世。随后,按佛朗哥生前的安排,由西班牙波旁王朝在1931年革命中被废黜的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孙子胡安·卡洛斯继位,成为西班牙新的国家元首和国王。胡安·卡洛斯就任国王的特殊性在于:第一,他是由佛朗哥一手培养和指定的接班人,而且上过军校。这一点,使受佛朗哥长期影响的一些军人对他抱有希望,把他当作独裁政治的继承者;其二,他作为波旁王朝合法继承人,也受到一些保皇派和右翼势力的支持;其三,他虽然即位为国王,在西班牙恢复了中断40余年的君主制,但本人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派,赞同议会民主制,极力推行君主制度下的民主政治。

登基之初,他就着手改组政府,清除以总理阿里亚斯·纳瓦罗为首的一些佛朗哥派的旧势力,以具有民主思想的托尔夸托·费尔南德斯·米兰达就任议会议长兼王国委员会主席,以接受民主思想的“长枪党”人阿道弗·苏亚雷斯出任政府首相,并竭力消除近40年独裁统治给西班牙社会所造成的民族分离、政治压抑、经济落后的局面。至1977年,他使包括西班牙共产党在内的一切党派都取得合法地位,使一些流亡国外多年的各派政治人物纷纷回返西班牙。

1976—1977年,先后三次宣布政治大赦,释放大批在押政治犯,包括犯有恐怖活动罪的几十名“巴斯克民族和自由组织”的极端分子,即“埃塔”分子。1977年6月15日举行首次民主选举,产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议会及政府。1978年通过了新宪法,明确规定实行议会制君主政体,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团结和存在的象征,是各个部门行使正常职能的仲裁者和调节者。他在国际关系中西班牙国家的最高代表。国王不负具体责任,但他的行动要得到对议会负责的政府的附和。按规定,国王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到1979年,西班牙在走向民主化的进程中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出现政治协商、民族和解的新局面。

西班牙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具有相当实力的佛朗哥派旧势力深感不安,尤其是军队中拥兵自重的将军们,他们敌视民主,握有军权,在军内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构成了西班牙社会中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另一个不稳定因素是“埃塔”的恐怖活动有增无减,而且绑架和暗杀的对象也针对镇压他们、甚至与此毫不相干的一些军官和警察,这也增加了军队对政府的不满和愤慨。

叛乱的阴谋在军队中秘密地酝酿着。以马德里治安部队警官安东尼奥·特赫罗·莫利纳中校为首的一伙佛朗哥分子经常秘密聚会于马德里一家名为“银河”的咖啡馆,策划乱叛。他们计划于1978年11月17日趁国王卡洛斯一世出访拉丁美洲之机,由东尼奥·特赫罗·英利纳率领一支约200人的治安部队突击占领政府大厦——蒙克洛亚宫,逮捕首相阿道弗·苏亚雷斯及其他政府成员。他们认为此举必将获得马德里驻军的支持和响应,然后宣布成立军人“民族救亡”政府,以既成事实迫使国王承认。

然而,这一行动因告密而胎死腹中,国防部军事情报局及时采取行动,逮捕了此案的主要人物特赫罗中校及其同伙,制止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后来查明,被逮捕的这一伙只不过是浮在上面的次要人物,其幕后更为重要的还有为数不少的将军们。早在此案发生的一年前,1977年11月13—16日,巴伦西亚地区第三军区司令海梅·米兰斯·德尔博什将军和他在巴塞罗那的同僚科洛莫·加耶戈斯将军以及皮塔·达维加海军上将、德圣地亚哥将军、阿尔瓦雷斯·阿雷纳斯将军等一批重要将级军官就曾秘密聚会于哈蒂瓦,策划政变并成立“救亡政府”,特赫罗之流只不过执行这个决定而已。

新的行动计划

恐怖主义和军队叛乱的危险威胁了西班牙社会的安定,造成了政府的危机,首相阿道弗·苏亚雷斯在1981年1月25日宣布辞职,新首相候选人莱奥波尔多·卡尔沃·索特洛的任命将于2月23日下午由议会表决决定。在这权力真空的间隙,新的政变密谋又起。

1月18日,海梅·米兰斯·德尔博什将军、被释放的特赫罗·英利纳中校等人聚会密谋,讨论新的行动计划。决定政变将在三个地点同时发动:先由特赫罗带领治安部队包围和占领议会;米兰斯则在巴伦西亚率兵起义以策应;与此同时,陆军一将军托雷斯·哈罗斯将由科鲁尼亚赶回马德里的布鲁内特师,会同师参谋长圣马丁上校、帕尔多·桑卡达少校等策动装甲师兵变。这样,可以很快就占领马德里。重要的是,政变自始至终必须以国王的名义进行,造成国王支持这次政变的假象,以增加号召力和减少阻力。政变成功后将组成以阿马达为首的君主制军政府,而米兰斯则将出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掌握军队指挥权。

为确保政变能成功,事前由米兰斯将这一意图广泛征求其他各军区司令的意见,争取支持。结果10个军区约有一半表示:如果国王支持政变,他们将不会阻挠。于是,发动政变的时机看来已趋成熟。

议会里的枪声

1981年2月23日下午6时20分,西班牙众议院正在开会,就新首相人选卡尔沃·索特洛的任命进行投票表决。这时治安部队中校特赫罗·莫利纳率领约200名全副武装的治安警察包围了议会,他自己握着手枪带领约20名官兵冲进会场,在主席台上对空开枪,“以国王名义”威逼全体与会者卧倒,听从命令。一时会场秩序大乱,在场的国防大臣、副首相古铁雷斯·梅利亚多将军怒斥这伙突如其来的闹事官兵,但即被推倒在地。包括已卸职的前首相苏亚雷斯在内的全体阁员,各党派负责人以及与会的全体议员共约300多人全被扣作人质。一切都按原计划进行。米兰斯将军在巴伦西亚军区随即发动政变,发布公告接管当地军政大权,宣布全军区戒严,封锁交通,占领电台,禁止一切政治活动。他的坦克已经上街,部队奉命出动。

托雷斯·罗哈斯将军也乘飞机及时从科鲁尼亚赶回布鲁内特装甲师,会同他的旧部圣马丁上校、桑卡达少校等,准备出动占领马德里电台等战略要地,以为策应。

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得知发生政变的消息后,立即召集紧急会议讨论对策。他以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身份,命令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即实施以“起床号”为代号的应急行动计划。指示陆军参谋长何塞·加韦拉斯将军和马德里军区司令吉列尔莫·金塔纳将军立即制止军队的行动,并迅速占领首都市区及郊区的战略要地,保卫政府机关和电台,对叛军实行反包围。由于政府全体阁员已被扣,暂由各部国务秘书和副大臣组成临时工作委员会以行使政府职责。

鉴于叛乱者是以国王的名义行事的,国王认为有必要亲自澄清这个事实,他从当晚8时起直至午夜,逐一和全国各军区司令、各省级军政长官通电话。结果,全国11个军区都表了态要效忠国王。

2月24日凌晨1时23分,西班牙所有的电台和电视台都播放了国王的《告全国军民书》,他命令全国各级政府、参谋长联席会议以及各军区、各兵种采取一切措施维护宪法秩序,绝不允许任何人以武力中断民主的进程。宣布一切军事行动必须经由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国王的讲话立刻产生效果,揭穿了米兰斯的骗局,全国都知道米兰斯之流的政变是打着国王的旗帜,但却是违反国王的意愿反对国王的,这就使米兰斯陷于孤立。

原定要策动布鲁内特装甲师造反的罗哈斯将军和圣马丁上校一伙也临阵脱逃,不敢轻举妄动。但是特赫罗还拒不投降,米兰斯也未撤回部队,国王再一次和巴伦西亚军区直接通电话,命令米兰斯立即撤销其叛逆性公告,撤回部队,并敦促特赫罗投降。米兰斯见大势已去,只好服从了。

最后剩下特赫罗。军警当局已在议会大厦对面的皇宫饭店设立临时指挥部,对叛乱分子进行反包围,但估计如果使用武力突击,将造成人质及人员的重大伤亡,只能改用谈判的手段,派员进入议会劝降。叛乱的主角之一、躲在幕后的阿马达·科明将军经国王同意,进入议会和特赫罗对话,但特赫罗只认米兰斯而不认阿马达,对话没有产生效果。只是在特赫罗亲自和米兰斯通过电话,确知米兰斯已经投降、他自己已被抛弃之后,他才垂头丧气、放下武器投降。这场政变闹剧一共折腾了18个小时,终于以失败收场。

西班牙最高军事法庭于1982年2月19日开始审理这一军事叛乱案,历时3个多月,至6月3日作出判决:参与冲击议会的中尉以下治安警察被宣布无罪释放;上尉一级军官判刑2—3年;策动军队叛乱的几名校级军官分别被判刑3—6年;托雷斯·罗哈斯将军和阿马达·科明将军也只各判处6年徒刑;对首犯则严加惩处:米兰斯和特赫罗都各被判刑30年。

点评:

米兰斯和特赫罗军事政变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西班牙的重要事件,它是一批长期受佛朗哥主义影响下的军人对抗民主政治的产物,是独裁政治下的旧势力和民主革新力量之间的一次严重较量,也可以说是一次“犯上作乱”。其结果,以国王为首的共和派取得胜利。这说明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从纯政变角度看,这次政变的组织者虽然是担负军队相当一级职务者,但不具备政变的胆识和能力。其中组织不严密,各方协调不力,对政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应对的办法,特别是打着国王的旗号发动政变,然而国王又未被控制起来,这显然是极端幼稚的做法,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