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狭隘民族主义的悲哀——1993年10月布隆迪军事政变
142.狭隘民族主义的悲哀
——1993年10月布隆迪军事政变
布隆迪是政变频发的国家,一些政客只知道政变夺权,不知道如何掌权、稳固政权。就在1987年9月布约亚发动军事政变的6年后,又一次政变发生了。1993年10月21日,一部分图西族军人发动军事政变,杀害了梅尔其奥尔·恩达达耶总统和部分高级官员,宣布接管政权,成立了以前内政部长弗朗索瓦·恩盖泽为首的军政府。但这次政变遭到国内外的强烈谴责,特别是女强人西尔维·基尼吉总理与政变领导人作了坚决斗争,致使这次政变仅在数天后即宣告失败。
两大部族纷争不断
1987年9月,武装部队参谋部作战和训练局局长皮埃尔·布约亚少校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后,致力于部族的和解和团结,企图改变历届政府实施的部族之间不公平的政策。他采取了三项重要的措施:组成了由图西族和胡图族的两族联合政府,总理是胡图族人;指定两族35名成员组成的“制宪委员会”,制订了新的宪章草案,规定布隆迪应实行政治多元制,但禁止只代表部族利益的政党,该宪章草案于1992年3月9日获得90%选票的赞同;决定在1993年举行新的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这有利于全国人口多数的胡图族)。这些措施使布隆迪的部族矛盾趋于缓和。
1993年6月1日,布隆迪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多党选举。以胡图族人为主的反对党布隆迪民主阵线总统候选人梅尔其奥尔·恩达达耶,出乎意料地获得64.75%的选票取胜,布约亚在竞选总统中失败。恩达达耶成为16世纪以来布隆迪的第一位胡图族人登上国家元首的宝座。
在同年6月29日举行的议会选举中,恩达达耶领导的布隆迪民主阵线又获大胜,在81个议席中获得65席。布隆迪武装部队始终掌握在图西族手里,武装部队中95%的官兵是图西族人。军人一直在布隆迪国家事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前几届总统米歇尔·米孔贝罗、让·巴蒂斯特·巴加扎和布约亚都是图西族出身的军人,也都是通过政变上台的。
尽管布隆迪布约亚执政期间实行了政治多元化制度,但武装部队始终牢固地掌握在图西族手里,并未摆脱部族政治势力的操纵及其影响,因此武装部队的领导人和高中级军官不愿接受这次选举结果,让反对派胡图族的恩达达耶出任国家元首。一些图西族的政界人物,试图利用武装部队的部族主义倾向,重新夺回权力,他们诬蔑恩达达耶的当选是“一次部族的政变”。
恩达达耶总统上台后,致力实现民族和解,如任命图西族的西尔维·基尼吉女士为总理,以求部族之间的平衡,而忽视了政界和武装部队中根深蒂固的部族主义倾向。他过早地同意让部族主义思想严重的前总统巴加扎在布约亚执政时回国,匆忙地释放极端的部族主义分子、军界领导人让·比科马古和姆博宁帕,特别是重新起用让·比科马古为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这些军政界人物还都有争夺权力的个人野心。果真,在恩达达耶上台不久,就出现了策划政变、推翻恩达达耶总统的阴谋活动。
凌晨政变
1993年7月3日凌晨3时,来自首都布琼布拉的穆哈军营的伞兵突击队包围了恩达达耶总统的官邸,包围了银行,切断了首都与外界的联系。政变部队的目的是推翻恩达达耶政府,重新建立图西族执掌的政权。政变者曾努力争取其他部队的支持,对总统府卫队进行游说,但均未获得成功。凌晨5时30分,忠于政府的部队采取行动,包围了政变部队,并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被逮捕的政变者中有1名少校和2名上尉。恩达达耶害怕深究图西族军人的叛乱会引起武装部队的动乱,因而对这次未遂政变没有作进一步的追查。因而隐伏了后患。
10月21日凌晨2时,武装部队第11装甲营、一支伞兵突击队和忠于前总统巴加扎的部队,利用恩达达耶总统赴毛里求斯参加法语国家首脑会议之际,进入布琼布拉市区,迅速占领了电台、电视台和其他要害部门,包围了位于市中心的总统府,与总统府卫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此时,恩达达耶刚从毛里求斯返回国内,事先未发觉政变的迹象,因此未作任何的预防措施。总统府卫队人数甚少,而且缺乏弹药和重武器,在政变部队的猛烈进攻下,很快就被击溃了。恩达达耶总统被逮捕后,被送往郊外的军营。同时,政变部队还逮捕了政府部长和议会领导人。政变领导人考虑到,由于图西族只是占全国人口14%的少数民族,这次政变不可能获得多数胡图族人的支持,为了断绝政治上的后患,决定将恩达达耶及其主要支持者处死。大约在政变当日上午10时,恩达达耶被杀害。
政变领导人宣布成立“全国救国委员会”,并强调暂时作为最高权力机构代行政府职权,任命前内政部长弗朗索瓦·恩盖泽为救国委员会主席。这次军事政变以及军方的任命,遇到了各方的强烈反对,包括图西族中的开明派,这极大地出乎政变者的意料之外,所拟定的组织新内阁的安排以及施政纲领只好搁置下来。
军政权的垮台
在反对军事政变的斗争中,女总理基尼吉走在最前列。虽然基尼吉也是图西族人,但她坚持政治原则和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的安危,公开反对本族军人发动的政变,强烈谴责政变者杀害恩达达耶总统和高级官员的行经。
在政变发生时,基尼吉总理率领一部分部长逃入法国大使馆避难,表示坚决拒绝与政变者合作,她公开向联合国和西方大国呼吁派兵干涉布隆迪动乱。布隆迪驻外使馆也纷纷谴责政变,要求恢复合法政府。占全国人口80%的胡图族强烈反对图西族人的政变,图西族军人向反对政变的胡图族人开枪,部分胡图族人拿起传统的砍刀长矛进行抵抗,于是爆发了激烈的部族冲突,在二三天内就有数千人被屠杀,但大多数是胡图族人。全国出现了大逃亡的浪潮,数十万布隆迪难民涌向邻国。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和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均发表了谴责布隆迪军事政变的声明。布隆迪的邻国卢旺达、扎伊尔和坦桑尼亚三国领导人10月28—29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召开讨论布隆迪局势的紧急会议,一致表示准备向布隆迪派遣军队,以制止那里的动乱和屠杀。美、英、法、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立即中断了对布隆迪的各项援助。
面对国内外一片责难之声,以及图西族军人与胡图族人的武装冲突的扩大,特别是武装部队中反对政变的舆论增加,政变领导人开始退却。在政变的第三天,即10月23日,救国委员会主席恩盖泽在记者招待会上示意说,如果不对发动政变者追究责任,他们就打算把权力交还给文官政府。同日,武装部队参谋长让·比科马古在电台发表讲话,诡称他本人没有参与这次政变行动,而将责任推于少数闹事的军人,并强调武装部队支持民选政府。他在表示武装部队交出政权时说,必须对参与政变的人员实行大赦。
在政变领导人开始退却的情况下,在法国使馆避难的基尼吉总理和7名政府成员宣布开始重新行使政府职权,但在安全没有获得保证前拒绝离开法使馆。10月26日,基尼吉发表广播讲话,宣布解除宵禁,开放边境和布琼布拉机场。她坚决拒绝对政变分子实行大赦。随后,4名被指控参与杀害恩达达耶总统等人的高级军官被捕,政变的中坚力量伞兵部队也被解散,一些政变策划者逃往国外。
11月7日,基尼吉总理离开大使馆返回官邸。12月28日,恩蒂班通加尼亚当选为国民议会议长,29日被国民议会任命为代理国家元首。但布隆迪的政治危机和部族矛盾并没有消失。武装部队仍掌握在图西族军人手里,这次政变的真正策划者仍盘踞在军队的领导岗位上。同时,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矛盾仍保持着紧张的状况,还不时发生流血的冲突,预示着一场新的政变危机正在到来。
点评:
政变为什么总是在布隆迪发生呢?这主要是由布隆迪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和某些政客个人野心的驱使。其实,历届布隆迪政府都没能很好地解决民族问题,上台领导人带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执行的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民族政策,这怎么能不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及政变一再上演呢?!胡图族占全国人口多数,这决定了其在选举中占优势,而图西族人又牢固地操纵着国家武装部队,这种失衡的格局便预示着政变在适宜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许多非洲人抱怨说,非洲多的是政客,缺少的是政治家;非洲呼唤那些有民族责任感、远见卓识、彻底抛弃部族主义、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部族或地区利益之上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