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民心所向——1985年7月乌干达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40.民心所向——1985年7月乌干达政变

140.民心所向

——1985年7月乌干达政变

位于非洲东部高原、地跨赤道的乌干达,19世纪中叶成为东非最强盛的王国。1850年后,英、法、德殖民者相继入侵。1962年3月实行“内部自治”。1967年真正独立,废除了境内各王国。但此后政权几经更迭。1971年,总统奥博特被阿明发动的政变推翻。阿明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79年,流亡的奥博特东山再起,二度掌权。奥博特大权在握便大规模监禁反对派,造成政坛和社会动荡。1985年7月27日,前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司令蒂托·卢特瓦·奥凯洛上将、民族解放军北方旅旅长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准将等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总统,宣布蒂托·奥凯洛将军为民族解放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家元首。

政变接二连三

部族矛盾一直是造成乌干达政局长期动荡不安的症结。乌干达全国约有40多个大小部族。历史上,在其境内有过几个以部族为基础的王国,直到1967年,这些王国才被废除,建立了共和国。但是,部族矛盾和以部族矛盾为背景的权力之争,在领导集团和军队内部愈演愈烈,致使政坛风云迭变。

乌干达独立初,国内人民大会党和卡巴卡耶卡党组成的联盟在大选中获胜,作为大会党主席的奥博特出任总理。

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奥博特上任后十分注重在军队中培植私人的势力,使兰吉族和邻近的阿乔利族人在军队中超过了半数,主要军官大多由这两族的人担任。1971年,奥博特政权被阿明发动的政变推翻。

阿明执政后杀人如麻。1979年,流亡在外的反阿明的组织成立了全国解放阵线,在坦桑尼亚军队的援助下,推翻了阿明政权。1980年,奥博特在大选中东山再起,再次掌权。这样,兰吉族和阿乔利族在军队中恢复了昔日的地位。但不久,兰吉族与阿乔利族之间出现了争夺军权的斗争。奥博特总统愈来愈倚重兰吉族人,以对付来自大部族巴干达族和阿乔利族的压力。

北方旅政变

1983年,原武装部队参谋长、兰吉族奥乔克少将因飞机失事身亡后,军队的权力斗争公开化。奥博特总统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蒂托·奥凯洛上将竭力支持同族阿乔利族的巴西利奥·奥凯洛出任武装部队参谋长,而奥博特坚持挑选同族的人担任参谋长。为此,兰吉族与阿乔利族的矛盾在奥博特和奥凯洛之间表现得非常尖锐。

1985年7月以后,奥博特为进一步削弱阿乔利族在军队的势力,决定撤销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准将北方旅旅长职务,并直接命令参谋长调动部队,以防止出现政变。蒂托·奥凯洛上将因此愤然回到北方旅所在的家乡。武装部队中的阿乔利族官兵也随之纷纷逃归家乡。北方旅公开通电反对奥博特统治。

此外,反阿明政权时建立的民族解放军中出现了反对奥博特政府的武装斗争,其中武装力量最强大的是由内韦里·穆塞韦尼领导的全国抵抗运动。这时,乌干达的政局出现危机,奥博特政府在两支武装力量夹击下,已显得力不从心。

7月27日,在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准将的指挥下,北方旅发动政变,并获得乌干达多数军队和反政府游击队的支持。政变部队只遇到少数忠于奥博特总统部队的抵抗,很快就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后进入首都坎帕拉,奥博特总统仓惶逃亡国外。

28日,巴西利奥·奥凯洛发表声明,宣布解散议会,解除所有部长的职务,在乌干达实行民主、和平、统一和进步。他在声明中表示将执行全国和解方针,不实施部族间仇杀的报复;新政府将致力改善和发展民族经济,还将就未来的政府组成问题与反奥博特的另一支武装力量——全国抵抗运动进行谈判。

29日,政变当局宣布成立军政府,即成立作为临时最高权力机构的军事委员会,推选蒂托·奥凯洛上将任委员会主席,航空公司总经理加德·威尔逊·托科上校任副主席,加上7名军人与1名律师组成10人军事委员会。31日,军事委员会任命前奥博特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保罗·穆加万为临时政府总理。军事委员会还宣布将在12个月内举行大选。8月7日,蒂托·奥凯洛主席正式任命巴西利奥·奥凯洛准将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中将。不久,军政府开始释放前政府部长。8月10日,军政府宣布释放被奥博特政府监禁的31203名政治犯。军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表达了实行全国和解与团结的愿望。

点评:

这次政变是乌干达自1962年实行“内部自治”后的第四次政权更迭。但这一次政变与前几次略有不同,就是它不带民族偏见,谋求民族和解,反映了多数乌干达民众的心愿。久乱思安。乌干达自独立后,政变一个接着一个,使得政局动荡不安,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水平发展迟缓,民众急需要一个开明的政府,能够使各民族团结的政府,北方旅旅长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主动承担了这一历史责任,通过政变建立了新政府,把民族和解作为建国的重要方针,这不愧是明智之举。因为此时的乌干达,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