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占山为王——1966年7月布隆迪宫廷政变
134.占山为王
——1966年7月布隆迪宫廷政变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的一部分,1962年7月获得独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为国家元首,王位世袭。1966年7月8日,王位继承人夏尔·恩迪泽耶在国防国务秘书米歇尔·米孔贝罗上校的支持下,废黜其父姆瓦姆布扎四世的王位。这次宫廷政变很平稳,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与布隆迪的部族矛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密切相关。
部族矛盾激化
布隆迪居民主要由两个部族组成,胡图族占全国人口85%,图西族占12%。16世纪时,图西族人就在此建立了封建王国。图西族成为统治阶层,而胡图族成为被奴役阶层,形成了两大部族矛盾。
1890年,布隆迪沦为德属东非殖民地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隆迪成为比利时托管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隆迪人民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1962年7月1日宣布独立。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为国家元首,王位世袭。王国政府的首相、大部分大臣和军队负责人均由图西族人担任。这令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人非常不满,其中最令胡图族不满的,是武装部队的多数成员是图西族人,军官阶层几乎被图西族人所垄断。
由于国内部族矛盾加剧,国王姆瓦姆布扎四世被迫改组内阁,1963年6月解除了独立后一直担任首相的图西族人安德烈·穆西尔瓦的职务,以胡图族人皮埃尔·恩根丹杜姆韦代之。
恩根丹杜姆韦是民族统一进步党总书记,他采取了一些有助于缓解部族矛盾的措施,受到布隆迪多数人民的赞许,特别得到胡图人的支持。恩根丹杜姆韦首相的国内政策和部族和解的措施,却遭到图西族中极端的部族主义分子的反对,抨击他执行倾向胡图族的方针。姆瓦姆布扎国王对恩根丹杜姆韦威望的不断扩大而深感不安,于1964年4月解除了他的首相职务。
新任命的首相图西族人阿尔班·尼亚莫尼亚由于在部族问题上的偏向态度,使布隆迪的部族冲突又起,影响到社会的安定。1965年1月11日,姆瓦姆布扎国王被迫撤回对尼亚莫尼亚内阁的信任,不得不再度任命胡图族恩根丹杜姆韦为首相,希望他能缓解部族矛盾和平息社会骚动。但当恩根丹杜姆韦1月15日去医院看望分娩的妻子和婴儿时,在医院门口被一群来自邻国卢旺达的图西族难民杀害,立即引起布隆迪政局的动荡。随后姆瓦姆布扎国王任命他的堂兄莱奥波特·比胡穆加尼为首相。10月,宪兵部队中的胡图族官兵发动叛乱,比胡穆加尼首相被打成重伤,后赴欧洲治疗。
王储篡位
姆瓦姆布扎国王吓得逃到欧洲,但却命令武装部队司令部进行镇压。宪兵部队的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当局立即开始大规模逮捕反对派,从工会领导人到胡图族的著名人士不少人被处决。
姆瓦姆布扎国王逃到欧洲避难后,让其宠爱的幼子夏尔·恩迪泽耶王储回国,以摄政王身份代理朝政。夏尔·恩迪泽耶王储虽只有19岁,但却怀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想登上国王的宝座,他决定利用其父王远在欧洲的机会篡权。由于他在朝野还未树立起威望,又缺乏亲信,不得不寻求武装部队的支持。以国防国务秘书米歇尔·米孔贝罗上校为首的武装部队的少壮派军官具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君主制度,特别对姆瓦姆布扎四世的专横残暴以及部族偏见使国家陷于危机的行为不满,主张发动军事政变。夏尔·恩迪泽耶王储和米孔贝罗在推翻姆瓦姆布孔国王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要求。于是,几乎在不声不响中就完成了政变。
宫廷政变后,夏尔·恩迪泽耶王储接管权力,废黜姆瓦姆布扎四世的王位,解除比胡穆加尼首相和大臣们的职务,任命米孔贝罗上校组织新内阁。米孔贝罗任用了—批年轻的军官和知识分子,新内阁的大多数大臣的年龄不超过30岁,米孔贝罗本人也只有26岁。新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释放被前国王监禁的政治犯,同时宣布将认真执行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政策,表示将采取缓解部族矛盾的措施。
姆瓦姆布扎四世在获悉国内政变的消息后,在日内瓦发表谴责政变的声明,拒绝接受废黜他王位的决定。他在给其子夏尔·恩迪泽耶王储一封信中,指责他篡夺权力的行动,宣称自己仍是布隆迪王国的国王。姆瓦姆布扎四世的声明,没有在布隆迪引起较大的反响,新政府也没有予以重视。同年9月1日,夏尔·恩迪泽耶王储正式登基执掌朝政,称恩塔尔五世,但国家的实际权力已转移到新首相米孔贝罗手里。
点评:
图西族与胡图族两个部落矛盾就像影子一样始终伴随着布隆迪。这次政变,虽说是王储发动的宫廷政变,但却是部族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我们依然从中可以看出,政变易如反掌,说明了政变的根本问题出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国家的法律必须规定,国王或总统需要经过怎样的成长道路和阶梯,必须经过怎样的选举才能产生,同样要有什么样的机构制约、监督国王的产生与执政,等等。否则,谁有军权谁就可当国王,谁有能力推翻国王自己就可当新国王。于是,如何实施政变,便可能成了政客追逐和努力的主要目标了,哪还有心思治理国家呢?